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莢果蕨

鎖定
中華莢果蕨(Pentarhizidium intermedium (C. Chr.) Hayata)是球子蕨科、東方莢果蕨屬植物。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黑褐色,木質。葉多數簇生,二形;不育葉葉柄長20-30釐米,粗達5毫米;能育葉比不育葉小,柄長20-25釐米,粗5-8毫米,葉片長30-45釐米,寬8-15釐米。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囊託上,成熟時匯合成線形,無囊羣蓋,為變質的葉緣所包被。分佈於中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及雲南)和印度(錫金),生於海拔1500-3200米的山谷林下。 [1] 
中華莢果蕨乾燥根莖及葉柄殘基可入藥,藥材名為莢果蕨貫眾。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驅蟲防疫的功效,可用於瘟熱時疫、斑疹、吐衄、崩漏下血、蟲積腹痛。 [2] 
中文名
中華莢果蕨
拉丁學名
Pentarhizidium intermedium (C. Chr.) Hayata [4]  [9]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球子蕨科
東方莢果蕨屬
中華莢果蕨
命名者及年代
(C. Chr.) Hayata,1928 [8] 
保護級別
無危(IUCN標準)
同義學名
Matteuccia intermediaOnoclea intermedia

中華莢果蕨形態特徵

中華莢果蕨
中華莢果蕨(4張)
中華莢果蕨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黑褐色,木質,堅硬,先端密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長達1.5釐米,寬約4毫米,先端漸尖,全緣,厚膜質,褐棕色,有時中部顏色較深。 [1] 
葉多數簇生,二形:不育葉葉柄長20-30釐米,粗達5毫米,基部黑褐色,向上為深禾稈色,堅硬,疏被披針形鱗片,葉片橢圓形,長40-60釐米,寬15-25釐米,基部略變狹,二回深羽裂,羽片20-25對,互生,彼此密接或略疏離,相距約1.5釐米,下部2-3對略縮短,平展或向下反折,中部的較長,長達15釐米,寬不及2釐米,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截形並緊靠葉軸,無柄,斜展,羽狀半裂,裂片多數,長方形,圓頭或近截頭並具小突尖,全緣,葉脈明顯,在裂片為羽狀,小脈單一,偶有二叉,斜向上,伸達葉邊,葉紙質,無毛,沿葉軸及羽軸下面被棕色線狀披針形小鱗片,尤以葉軸較密;能育葉比不育葉小,柄長20-25釐米,粗5-8毫米,葉片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0-45釐米,寬8-15釐米,一回羽狀,羽片多數,斜展,彼此接近,線形,略呈鐮刀狀,通常長3.5-6釐米,寬2-3毫米,兩側強度反捲成莢果狀,深紫色,平直,由羽軸伸出的側脈二至三叉,在羽軸與葉邊之間形成囊託,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囊託上,成熟時匯合成線形,無囊羣蓋,為變質的葉緣所包被。 [1] 

中華莢果蕨近種區別

中華莢果蕨與莢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尖裂莢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var. acutiloba Ching)比較相似,主要區別為:中華莢果蕨基部兩側具翅狀突起,中上部中心具一縱向裂隙。表皮細胞一列,切向延長,外壁加厚,棕紅色。下皮細胞4-8列,呈不規則多角形,體大,壁薄,與皮層接界處胞間層明顯。皮層薄壁細胞不規則多角形,排列緊密,細胞間隙小或不明顯。內皮層細胞扁平,徑向壁加厚明顯。 [2] 
中華莢果蕨還與東方莢果蕨Pentarhizidium orientale Hayata)相似,主要區別為:中華莢果蕨不育葉基部略窄,羽片寬不及2釐米;無囊羣蓋。 [4] 
植物圖片對比
中華莢果蕨 中華莢果蕨
莢果蕨 莢果蕨
尖裂莢果蕨 尖裂莢果蕨
東方莢果蕨 東方莢果蕨

中華莢果蕨生長環境

中華莢果蕨一般生於海拔1500-3200米山谷林下;在神農架地區,生於海拔1000-2700米的林緣或林下陰濕草地。 [3] 

中華莢果蕨分佈範圍

中華莢果蕨分佈於中國河北、山西(靈空山)、陝西(華山、太白山、大巴山、寶雞、寧陝、略陽)、甘肅(康縣、文縣、西固)、湖北(興山、神農架)、四川(寶興、大金、理縣、洪溪、天全、蘆山、雷波、城口、黑水、小金、甘洛、峨眉山)及雲南(麗江、中甸、德欽、大關);也分佈於印度的錫金。 [1] 

中華莢果蕨主要價值

中華莢果蕨的乾燥根莖及葉柄殘基可入藥,藥材名為莢果蕨貫眾。性味與歸經:苦、澀,微寒。歸肝、胃經。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驅蟲防疫。用於瘟熱時疫,斑疹,吐衄,崩漏下血,蟲積腹痛。 [2] 
該植物所含化學成方有去甲氧基莢果蕨素、甲氧基莢果蕨辛、莢果蕨素、槲皮素β-谷甾醇軟脂酸。其中甲氧基莢果蕨素、莢果蕨素為治療氣管炎的有效成分。 [5] 

中華莢果蕨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無危(LC)。 [6-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