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文明

(十集大型歷史紀錄片)

鎖定
《中華文明》是2010年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歷史紀錄片,共十集。
中文名
中華文明
作品類型
紀錄片
網絡播放平台
中央電視台
集    數
第十集
每集時長
四十六分鐘

中華文明劇情簡介

2010年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歷史紀錄片《中華文明》共十集,每集四十六分鐘,各集分別體現出每個時代不同的人文主題,全部畫面素材採用三十五毫米電影膠片拍攝,按照時間的縱向順序,起始於五千年的前的新石器時代,結束在鴉片戰爭之前,以考古依據遺址文物為有力佐證,真實清晰地展示中華民族文明演進的偉大曆程,映射出炎黃子孫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2] 

中華文明分集列表

第一集:曙光初照
第二集:青銅時代
第三集:禮樂頌歌
第四集:理性光輝
第五集:長城內外
第六集:七彩長虹
第七集:厚德載物
第八集:星河燦爛
第九集:天工物華
第十集:和合大地 [1] 

中華文明分集劇情

    第1集

    5000前,黃河孕育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黃帝和炎帝,從此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自稱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遠古時代的文明源遠流長。遠古時代的陶、建築等高超技術,令人歎為觀止。龍山文化的黑陶,“黑如漆、薄如紙”,有“蛋殼陶”之稱。還有山東泰安的大汶口文化,華山的仰韶文化,半坡、紅山、河姆渡文化等等。本片運用三維動畫製作,逼真地還原了時代建築風格等特徵。


    第2集

    青銅治煉和青銅器的出現,標誌着中國進入偉大的青銅時代,歷經了夏、商、周,持續了1500多年的時間,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古代中國邁開了世界文明史上領先的步伐。在中國發現的青銅器,不管是數量、種類,還是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與青銅器同樣輝煌的,還有商代殷墟甲骨文,它使中國歷史進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時代。


    第3集

    世界上其它地區的青銅文明是以禮器和樂器為主,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的統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用於管理國家,在禮樂文化的強烈影響下,中國古代各區域的文化開始了大融合與大統一的進程,禮樂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區別於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標誌,禮儀之邦的沒得傳承至今。本期節目通過史料和研究向大家介紹了禮樂文明的歷史進程。


    第4集

    本期介紹了兩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書式的淵博學者,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無畏的勇氣,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試圖創造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他們倡導發起了學術爭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中國開始進入一個自覺的理性時代,中華文明的思想文化長河,開始奔流不息。


    第5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成為千古一帝。到漢武帝時代,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達到空前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中國開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和文化實體聞名於世,在大一統的國家裏,各民族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共同造就了秦漢大一統文明,其輝煌的成就,一直是東方文明的驕傲。


    第6集

    王羲之,字逸少,他的出現標誌着中國書法的全面成熟。王羲之少年時期就有美譽,朝廷公卿都愛其才器,頻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王羲之卻“皆不就”。這是這種真性情,使其書法沒有一絲一毫的塵埃氣。魏晉時代的每一個文化大家的思想裏都充溢着濃烈的玄學氣息。自由灑脱的玄學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創造力。中國的繪畫藝術從寫物層次昇華到了寫心層次。以王羲之為代表的魏晉書風;以顧愷之為代表的寫實畫派;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以莫高窟為代表的佛像造窟藝術都成為中華文明歷史上的永恆經典和世界藝術史上不朽的瑰寶。


    第7集

    在整合中創新,在傳播中昇華,民族大融合,南北大流通,中外大和合,儒、釋、道各種思想與學術大交匯,文學藝術空前繁榮,隋唐時代的中國生機勃勃,自信而寬容,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鋭意求新的創造精神,營造出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絢麗多彩的輝煌時代。


    第8集

    繼漢唐盛世之後,到了宋代,中華文明的科學技術成就,一直領先世界,那時湧現出一大批博學善文,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他們把中國古代科學帶到了燦爛輝煌的頂峯,令後世的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那些勇於探索的人們,彷彿是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密佈在中華文明浩瀚的科學長空,直到今天,依然閃爍着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第9集

    500多年前鑄就的永樂大鐘,迴響在2000年的慶典上,500多年前建成的紫禁城的琉璃金瓦輝映着今日的藍天,500多年前的鄭和遠下西洋,更是人類世代永嘆的航海壯舉。中華文明發展到500多年前的明代,創造了無數手工業製造業的傳奇,在建築、造船、制瓷、紡織多個領域創造出無數“中國製造”的產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峯,為中華文明和人類世界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第10集

    由於明朝末期的長期戰亂,導致水利工程嚴重失修,黃河堵塞嚴重,一到雨季,水災便氾濫,延至運河、淮河、洪澤湖一起成災。康熙元年至16年,水災竟然有67次之多,嚴重威脅國家穩定。國家下決心要整治洪災。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水災基本消失。水災的消失,帶來的是國家的凝聚力,邊疆的穩定,經濟的不斷繁榮。隨着國家的穩定,各種農業政策,文化思想開始發展起來、政治、經濟、外交,清朝在各個方面都在康熙年間有了重大發展。到乾隆年間,清朝已經佔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世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