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鎖定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National High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於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 [1]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2] 
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1999年5月,國務院頒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37]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33]  ,該獎項產生分為7個步驟,最終由國家主席簽署證書,頒發獎金。2004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出現空缺 [34]  。2015年,第二次出現空缺 [35]  。2019年,對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及結構進行調整,由之前的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將獎金全部授予獲獎人個人,由個人支配 [3]  ;同年,首次設計製作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36]  2021年、2022年連續空缺。 [32] 
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崇高榮譽,截至當天,共有37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該獎。 [38] 
中文名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外文名
National High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30] 
設立時間
2000年
設立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主辦單位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頒獎地點
人民大會堂
頒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項歷史

1949年9月,《共同綱領》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時通過,第43條明確規定:“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1955年,國務院發佈《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的暫行條例》,條例規定,一等獎獎金為1萬元人民幣。1957年1月,科學獎金進行首次評審,有34項成果獲1956年度獎。 [37]  [40] 
1963年11月,國務院發佈《發明獎勵條例》和《技術改進條例》,初步形成覆蓋科學研究、技術發明與技術改進的全鏈條科技獎勵體系。 [37] 
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勵了7600多項科技成果,標誌着科技獎勵制度恢復。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標誌着科技獎勵組織體系基本建成。 [37] 
1999年5月23日,朱鎔基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265號令,發佈實施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標誌中國科技獎勵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40]  ;12月,科技部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和《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增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對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及組織、獎勵範圍和評審標準、評審機構、推薦工作、評審程序、異議及其處理、授獎等事項做出了規定。 [37]  [39] 
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正式設立。 [1] 
2001年2月19日,在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宣讀了《國務院關於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4] 
2003年12月20日,國務院令第396號《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訂。 [41] 
2004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一次出現空缺。 [34] 
2008年12月,科技部頒佈《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對科技獎勵制度及評審體系進行了修改完善,標誌着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獎勵體系基本建立。 [37]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國家最高科技獎第二次出現空缺。據負責評審具體事宜的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介紹,有資格推薦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的機構和專家共有130多個。通過上述渠道推薦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候選人共有9名,第一輪評審從中選出3名候選人;在第二輪評審中,3位候選人的得票數均未過半,其中有的就差“一兩票” [6-7] 
2017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向社會公開,是對相關科技獎勵制度改革要求的具體落實;7月,科技部印發《關於進一步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探索建立社會科技獎勵發展新模式。 [37] 
2019年1月8日,按照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的獎章規制,首次設計製作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8] 
2020年10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31號第三次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42] 
2024年5月,《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第四次修訂,並於2024年5月11日國務院第32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佈,自公佈之日(5月30日)起施行。 [27] 
頒獎現場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項文化

2019年1月8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設計製作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47]  。獎章中心圖案為五顆五角星,象徵國家獎;外圈採用飄帶、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視覺元素,寓意榮譽、吉祥和科技事業展翅高飛。 [46]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項設置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不分等級,每次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44]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450萬元由獲獎者自主選題,用做科研經費,50萬元屬獲獎者個人所屬。 [43]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進行了調整。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由設立之初的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獎金分配結構調整,全部由獲獎者個人支配。 [3]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選規則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申報條件

(一)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
(二)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或者對維護國家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的。 [44]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選流程

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產生大致分為7個具體步驟:
(一)由省級政府、國務院等有關部門推薦或者最高獎獲得者個人推薦產生候選人;
(二)由20多位院士、專家要對候選人進行諮詢打分,投票選出5名候選人進入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
(三)接受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評審表中,共設計了科學思想品德、重要科技貢獻、社會科技界威望和專家系數四大項,8個評價指標來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們進行評價;
(四)在接受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的過程中,5位候選人還要經過兩關考驗,第一關與評審委員面對面,介紹個人的情況和主要成就。第二關評審委員們要到候選者工作的研究室、試驗基地進行了實地的考察。經過兩關後,評審委員們再次投票選出了兩位獲獎者;
(五)由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對兩位獲獎者進行審定後,經科技部審核;
(六)報國務院批准;
(七)最終由國家主席簽署證書,頒發獎金。 [34]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選流程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選流程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推薦資格

與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申報制不同,國家最高科技獎採取的是推薦制,有推薦資格的單位和個人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中央軍委有關部委;經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認定的、符合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規定的資格條件的其他單位和科學技術專家。 [45]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歷屆回顧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獎結果

年度
獲獎人
科學院
工程院
生卒年
簡介
2023年 [29] 
1939年12月
江蘇泰州人,1963年畢業於原武漢測繪學院,1985年,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獲博士學位,之後回國任教。曾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現為武漢大學教授 [48] 

1962年12月
山東蒙陰人,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49] 
2022年
空缺
2021年
空缺
2020年 [24] 
1930年2月
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 [50] 

1935年2月
河北昌黎人,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曾任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51] 
2019年 [12] 

1924年2月24日 [13] 
廣東省汕尾市人,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造船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核潛艇研究工作,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 [53] 

1935年5月4日 [14] 
廣東省陽江市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在前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副博士學位。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氣象學會、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 [52] 
2018年
1936年12月1日
江蘇省南京市人,1953年至1958年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清華大學無線電系。1958年,參加工作,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54] 

1937年10月26日
江蘇省崑山市人,1960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防護工程專業,1961年至1965年,在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學習,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一直從事防護工程教學科研工作。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榮立一等功,獲評“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士”和“國際城市地下空間聯合研究中心會士” [55] 
2017年 [5] 

1935年10月10日
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火炸藥專業,一直從事火炸藥研究。現為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56] 

1929年7月13日
江蘇常州人,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七年制,1962年,被蘇聯醫學科學院破格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962年,回國後歷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衞生學部主任、副院長等職務。現任國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 [57] 
2016年 [11] 

1941年1月30日
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58] 


1930年12月30日
浙江寧波人,1955年,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59] 
2015年 [10] 
空缺
2014年

1926年8月16日
-
2019年1月16日
天津寧河人,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歷任二機部九院理論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長、所長、九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60] 
2013年 [9] 

1928年2月23日
山東無棣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1948年,留學美國,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及化學部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執行局成員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62] 

1918年8月3日
-
2018年11月17日
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留學英國,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後歷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61] 
2012年
1924年10月2日
-
2021年8月25日 [23] 
山東省濟南人,194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63] 

1938年11月11日
-
2023年3月6日 [25] 
上海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曾任電子工業部38所所長、信息產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職,現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64] 
2011年
1922年5月7日
江蘇省南京人,194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1946年,協助梁思成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1949年,畢業於美國匡溪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曾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以及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世界人居學會主席等職。現任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65] 

1920年8月8日
-
2016年2月20日
黑龍江省哈爾濱人,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途中受阻。1955年,衝破重重阻力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八七工程”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等職,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11項獎勵 [66] 
2010年
1920年11月
-
2014年11月10日
河北省徐水縣人,1945年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1952年,在美國歐特丹大學獲冶金學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3年,同時積極參與爭取回國鬥爭,1955年,回國後在瀋陽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曾任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職,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 [67] 

1924年11月30日
上海人,1948年畢業於震旦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等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 [68] 
2009年

1926年5月15日
-
2012年6月24日
浙江温州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59年,獲前蘇聯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 [69] 

1929年4月8日
遼寧省復縣人,1958年畢業於前蘇聯儒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七機部五院(現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他是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人造衞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1985年獲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70] 
2008年

1925年12月20日
-
2012年9月30日
山東省煙台市人,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教授、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71] 

1920年11月7日
-
2015年4月28日
浙江省紹興市人,北京大學教授,1980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是中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 [72] 
2007年
1924年2月8日
-
2016年3月7日
教授級高工,曾為資深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 [73] 

1916年6月13日
-
2013年6月20日
研究員,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 [74] 
2006年

1931年2月25日
山東人,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先後在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陝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曾任中國科學院陝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陝西省科學院院長,陝西省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等職 [75] 
2005年

1916年2月21日
-
2013年10月16日
天津人,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 [76] 

1922年8月31日
-
2021年5月22日 [22] 
福建人,194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曾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12次擔任“國際肝炎肝癌會議”等重要學術會議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77] 
2004年
空缺
2003年

1917年11月22日
-
2008年3月6日
遼寧人,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 [78] 

1932年11月17日
-
2024年6月11日 [28] 
遼寧人,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 [79] 
2002年

1929年9月5日
天津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56-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現任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 [80] 
2001年
1937年2月5日
-
2006年2月13日
上海人,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後一直從事計算機領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自1975年開始,他組織並進行了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1984年後被聘任為北京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 [81] 

1919年9月2日
-
2005年7月6日
北京人,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45年,赴英國留學,1948年,獲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9-1951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任博士後研究員,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77-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1983年,任名譽所長 [82] 
2000年

1930年9月7日
-
2021年5月22日 [98] 
北京人,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83] 

1919年5月12日
-
2017年5月7日
上海人,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1946年,赴法國Strassbourg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學院選為院士 [84] 
參考資料: [32] 
注:①上表科學院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②上表工程院是指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

年度
頒獎時間
頒獎地點
頒獎人
2023年 [31] 
2024年6月24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20年 [24] 
2021年11月3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9年 [21] 
2020年1月10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8年 [20] 
2019年1月8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7年 [85] 
2018年1月8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6年 [86] 
2017年1月9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5年 [87] 
2016年1月8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4年 [19] 
2015年1月9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3年 [18] 
2014年1月10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2年 [17] 
2013年1月18日
人民大會堂
國家主席胡錦濤
2011年 [89] 
2012年2月14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10年 [88] 
2011年1月14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9年 [90] 
2010年1月11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8年 [91] 
2009年1月8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7年 [92] 
2008年1月8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6年 [16] 
2007年2月27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5年 [15] 
2006年1月9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4年 [93] 
2005年3月28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3年 [94] 
2004年2月20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
2002年 [95] 
2003年2月28日
人民大會堂
國家主席江澤民
2001年 [96] 
2002年2月1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
2000年 [97] 
2001年2月19日
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社會評價

國務院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氣氛,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26] (《黨史博覽》2019年第4期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