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鎮

鎖定
中國鎮,是廣東東莞石排鎮城鎮化發展提出的一種新模式,摒棄“千城一面”、風格雷同的城、鎮氾濫成災的城鎮發展模式,以中國文化張揚城市個性、彰顯城市特色。石排鎮着力在城市品質、產業經濟、文化事業、市民素質、民生福利、黨建等板塊打造特色城鎮,打造中國鎮的發展樣本。
中文名
中國鎮
所屬地區
華南
地理位置
廣東東莞石排鎮城鎮
目    標
中國文化、嶺南特色、現代元素

中國鎮中國鎮內涵

廣東東莞石排鎮城鎮 廣東東莞石排鎮城鎮
2005年以來,石排鎮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提出了“打造嶺南特色中國鎮”的品牌戰略並努力付諸實踐,在爭議和質疑聲音中,通過城市品牌化發展,走出了一條欠發達鎮的追趕先進之路。按照石排鎮委早期的解釋,“中國鎮”,簡而言之,就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嶺南特色的和諧文明精品城鎮,其特點是中國風格、嶺南特色和現代元素的融合。最初提出“中國鎮”概念時,石排鎮委指出其包含三大層面的內涵:
一是在城市形象上體現鮮明的嶺南特色。即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時,將嶺南特色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彰顯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現代元素的創造性結合。
二是在文化內核上凸現濃厚的中國傳統。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塘尾明清古村落為基礎,大力挖掘、保護、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本土歷史文化。
三是在產業發展上展現特有的節慶元素。高度重視中國傳統節日,在國家還沒出台傳統節日相關放假規定前,石排鎮就對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節日全部放假,通過假日促消費,發展具有“中國鎮”風格的假日經濟。政府大力支持全鎮企業從事、開發傳統節慶產業,例如以西方“聖誕產業”為參照,從餐飲、燈飾、禮品、玩具、服飾、旅遊等方面發展獨具石排特色的“春節產業”、財神產業、中秋產業、中國傳統服飾產業等。
2008年10月10日,石排鎮與廣東省社科院合作,邀請來自北大、清華、人大、中大、華工、暨大、華農、省社科院、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府發展研究中心的40多位專家學者,舉行中國鎮定位與發展研討會,進一步將“中國鎮”的內涵深化為城市品質、產業經濟、文化事業、市民素質、民生福利、黨的建設六大板塊。
從幼兒園到博士,實施長達25年的免費教育。廣東東莞石排鎮一石激起千層浪,被稱為“中國最牛教育強鎮”。早在2009年9月,石排鎮的燕窩村已率先落實此措施,給本村的64名大學生髮放了32萬元的補貼金。如今,石排全鎮開始全面實施這一超前的教育舉措。
不止是教育,在城市品質、產業經濟、文化事業、市民素質、民生福利、黨的建設等方面,石排鎮開始了一箇中國式的“中國鎮”的經濟轉型探索。這個富庶的現代濱江工業城鎮,希望通過“中國鎮”理想,為中國提供一個開啓高福利時代的發展樣本。

中國鎮構想

石排鎮委書記翟崇碧介紹,石排將建設成為一個弘揚中國文化、凸顯嶺南特色的“中國鎮”,以中國文化張揚城市個性、彰顯城市特色。他指出,在目前全國“千城一面”、風格雷同的城、鎮氾濫成災情況下,在創新發展模式和追求特色城市化的艱難探索中,石排摒棄了所謂東方迪拜、東方日內瓦、東方威尼斯、東方底特律、東方夏威夷等以西方文化嫁接在中國城市土壤上的所謂城市特色,大膽提出建設一個弘揚中國文化、凸顯嶺南特色“中國鎮”的構思和設想,以中國文化張揚城市個性、彰顯城市特色,不失為一次中國特色農村城市化的先鋒探索。這必將為東莞乃至整個珠三角地區實施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提供有益經驗,發揮示範與表率作用。
品牌形象
2008年石排鎮面向全球公開徵集鎮標,晏鈞設計的作品在775件投標方案中獲中標獎。標識主體擷取石排鎮最具韻味的精彩點,以一筆灑脱的書法線條,畫出獨一無二的中國嶺南石排鎮,寫出“中國鎮”的歷史變遷。自在的筆意於片段中傳達出繼往開來、永無窮竭的態勢,於方寸間展現出石排鎮魅力獨到的“中國鎮”形象,寓意中國傳統嶺南風格在這連綿延續中世代傳承,永續發展。

中國鎮經濟發展

石排鎮委書記翟崇碧介紹,隨着基礎年、發展年、成效年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三步走”的實施,石排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新道路,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中國鎮魅力日益彰顯,城市價值全面提升,百姓幸福指數大幅攀升,石排鎮區域綜合優勢日益突出。
思路決定出路,石排鎮以科學發展的思維謀劃全局,以規劃先行為理念,根據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優勢,確立了打造具有嶺南特色“中國鎮”的城市發展定位,全面編制了覆蓋經濟社會各階層面的十大規劃。包括總體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公共設施專項規劃、綠地景觀系統規劃、居住中心發展規劃、中心區控規、石崇片區控規、塘尾古城片區控規、生態農業片區控規等十大規劃。初步確立了“一框架、兩中心、三基地、四大門、五片區”的總體規劃,“一環六橫六縱”的道路骨架和“一中心三支點”的工業佈局,為全面啓動各項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鎮教育發展

2010年石排財政將拿出1000多萬元用於從幼兒園大學的免費教育。屆時,擁有石排鎮户籍的全日制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每年可分別領到4000元、6000元、8000元、10000元的教育補貼,這使得石排的免費教育從國家規定的9年一下延長到25年。“石排模式”在全國的免費教育中尚屬首例。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石排鎮用於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的資金達702萬元

中國鎮特色城鎮

石排鎮要打造一個集“中國文化、嶺南特色、現代元素”為一體的“中國鎮”。“提出打造‘中國鎮’,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石排鎮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其初衷,一是對珠三角城市化浪潮的反思,二是對農村城市化的轉型思考。”石排鎮鎮委書記翟崇碧向 《中國經濟週刊》 坦言。
在鎮委書記翟崇碧看來,珠三角高速城市化無疑值得肯定,然而,隨着一座座鋼筋水泥澆鑄的“灰色森林”拔地而起,中國自古所謂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風俗已淹沒殆盡,“千城一面”、風格雷同的城、鎮氾濫成災,而全球化發揮着強勢文化“推土機”的功能,使多元的文化世界面臨着被“推平”的危機,導致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佈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事實上,免費教育等民生福利只是石排建設“中國鎮”的一項內容。如果説單純的高福利政策,其他富裕的中國鎮區也可以複製,那麼石排接下來打出的“組合拳”,別人就很難模仿。

中國鎮產業支撐

“中國鎮”的確是一個聽上去十分響亮的名稱,但它終究只是一個概念,要想脱離空泛,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導航儀”,還需要具體的產業來支撐。2008年,石排鎮最終確定從6個板塊來打造“中國鎮”,包括城市品質、產業經濟、文化事業、市民素質、民生福利、黨建等。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李新家認為,石排鎮可以搞出幾個特色系列,如中國經典女裝服飾系列、傳統婚俗服飾系列、地方民俗文化系列、古村落旅遊觀光系列等,進一步豐富“中國鎮”內涵。其實,翟崇碧對此謀劃已久。他透露説,在石排鎮,元宵節、盂蘭節、重陽節、冬至等傳統節日全部放假,通過假日促進消費。

中國鎮成效

“中國鎮”帶來的變化,在石排初步顯現。“石排從2005年到2008年,我們沒有賣出一平方米土地,我們沒有增加一分錢銀行貸款,但是,我們鎮可支配財政收入增長到4.53個億,我們的國税收入增長了4個多億,我們的GDP收入也增長了4個多億。”翟崇碧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我們石排的生活,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2010年5月9日早晨,在石排公園,幾位來晨練的老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幾年,不但是經濟發展,老百姓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落實了,讀書不用錢,住房也解決了,坐公交也免費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