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薯都

(中國馬鈴薯之都)

鎖定
我國有多個“馬鈴薯之都”、“馬鈴薯之鄉”的稱號。其中較為權威的有山東省滕州市甘肅省定西市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等。
滕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有馬鈴薯專業鎮4個、專業村285個,馬鈴薯春秋兩季種植面積65萬畝左右,總產200多萬噸,年產值40多億元,約佔山東省種植面積的1/4、產量的1/3、出口量的1/2。是我國馬鈴薯二季作區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效益最好的縣。廣大薯農全部實現了“畝產萬斤薯、收入過萬元”。2000年,山東滕州被農業部命名“中國馬鈴薯之鄉”。
定西馬鈴薯是甘肅省定西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定西種植馬鈴薯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17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定西馬鈴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  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是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被譽為“中國薯都”。 [1]  2008年農業部認證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誌, [2]  2009年3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烏蘭察布市為“中國馬鈴薯之都”, [3]  2011年12月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3]  “中國薯都”地位不斷得到鞏固。
中文名
中國馬鈴薯之都
別    名
中國馬鈴薯之鄉
中國薯都
地理位置
山東省滕州市
甘肅省定西市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

中國薯都山東省滕州市

中國薯都產品特點

中國馬鈴薯之鄉滕州 中國馬鈴薯之鄉滕州
滕州市屬淮河流域,為温暖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熱降水比較豐富,雨熱同季,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氣温13.6℃,年平均日照2383小時,滕州境內的河流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適宜種植馬鈴薯。滕州市有近100多年的馬鈴薯種植歷史。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滕州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9年11月,入選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00年,山東滕州被農業部命名“中國馬鈴薯之鄉”。滕州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65萬畝,總產200餘萬噸,畝均效益8000元以上,是二季作區面積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縣。滕州馬鈴薯品牌價值高達136.21億元。
滕州市馬鈴薯春薯選用脱毒早熟品種,實行設施栽培,鮮薯供應期從每年4月份上市可持續至翌年3月份。生產的商品薯,薯形長橢圓形、塊莖大小適中、整齊,芽眼淺而少,表皮薄而光滑、乾淨、粘着物少,黃皮、黃肉、肉質細膩、脆嫩,鮮食品質優良,深受東南亞地區消費者歡迎。滕州春播馬鈴薯高產穩產,一般畝產5000市斤以上,高產可達7000市斤,農民種植馬鈴薯每畝一季收益4000多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實現“畝產萬斤薯,收入過萬元”。

中國薯都歷史淵源

滕州市有近100多年的馬鈴薯種植歷史。
2006年,在滕州市成立山東省馬鈴薯協會。
2010年4月9日,滕州市舉辦由國家農業部農業信息中心、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山東省滕州市政府主辦,以交流科技、對接產銷,叫響品牌、提升產業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滕州)馬鈴薯節。

中國薯都生產情況

中國馬鈴薯之鄉滕州 中國馬鈴薯之鄉滕州
截至2008年底,滕州市馬鈴薯總生產面積4.3萬公頃,總產量162.5萬噸,優質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65萬畝以上;滕州的馬鈴薯生產全部採用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方式,實現了種植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和銷售市場化。現在,滕州馬鈴薯成功進入京、滬等大中城市市場,銷往廣東、深圳、北京、黑龍江、西安等國內20多個省市,並藉助青島、廣州、深圳等外貿口岸,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俄羅斯等國家。
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滕州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09年,滕州市馬鈴薯品牌價值達23.67億元。同年滕州馬鈴薯獲得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被評為“中國農產品區城公用品牌價值百強”。
2019年11月,入選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20年7月27日,滕州馬鈴薯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

中國薯都甘肅省定西市

中國薯都生產歷史

定西諺語: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説的其實是同一種作物,也可見土豆對於定西之金貴。土豆是把人和土地聯繫起來的一個強大的中介。土豆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土地、山川、河流、天空,以及在地面上行走的人。定西種植馬鈴薯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之前,馬鈴薯在甘肅定西被看做度荒充飢的口糧。1996年,定西提出實施“洋芋工程”,開始轉變生產方式,由自給自足走向規模擴張、產業培育。2008年,定西馬鈴薯產業步入科學化佈局、集約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精深化加工、品牌化營銷的階段。
定西馬鈴薯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稜形,有毛,奇數羽狀複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
2017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定西馬鈴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中國薯都生產情況

2015年,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薯農產業純收入1280元。定西市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有27家,加工能力達70萬噸,其中精澱粉及其製品加工能力達45萬噸、變性澱粉及高檔休閒食品、主食產品加工能力達25萬噸。2015年,定西市僅馬鈴薯精澱粉及其製品一項,就生產了20萬噸。
截至2016年底,定西市完成馬鈴薯種植302.14萬畝,其中主食專用品種120萬畝,建立標準化示範基地271.04萬畝;建成各類貯藏窖(庫)93.6萬座,定西市馬鈴薯貯藏能力穩步突破350萬噸。

中國薯都產品榮譽

2017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定西馬鈴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20年7月27日,定西馬鈴薯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

中國薯都內蒙古烏蘭察布市

中國薯都發展歷史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馬鈴薯是烏蘭察布的傳統優勢產業 [4]  種植歷史較久,產業基礎厚實,追溯幾十年來馬鈴薯種植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5年前的自給自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種植面積較少,僅有100-150萬畝,佔同期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0%左右,且產量低而不穩,畝產不足1000斤,只是作為農民飢當糧、飽當菜,養家餬口的食物。第二階段為1996年至2000年的產業初步形成階段。1996年,原烏蘭察布盟盟委、行署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提出"土豆立盟"的發展思路,扶持引導各旗縣大規模種植,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有所提高,實現了由產品優勢向商品優勢的轉化,播種面積在1998年時達到450萬畝,畝均單產達到1500斤。第三階段為2000年至2008年馬鈴薯產業化全面有序推進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產、儲、加、銷一體化發展格局開始顯現,產業各環節的集約化程度有所提高,廣大農牧民依靠馬鈴薯產業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實現了由商品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跨越。第四階段為2008年以後發展提升階段。這一階段面積繼續穩定在400萬畝以上,重點是引入、推廣科學的種植技術,節水設施技術得到普遍運用,規模化種植水平進一步提升,品牌化建設迅速推進,進入了依靠科技提高品質、提升效益的發展新階段,打造"中國薯都"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中國薯都產業現狀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經過幾十年的培育發展,烏蘭察布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薯生產基地。2008年,農業部把我市的10個旗縣市列入《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2008-2015年)》中的華北馬鈴薯優勢區,重點生產脱毒種薯、生產加工薯和鮮食薯。烏蘭察布市除市區以外,其它10個旗縣市馬鈴薯播種面積均在30萬畝以上,其中四子王旗近100萬畝,2011年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100元,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佔到種植業收入的53%,佔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0%,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我市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2009年3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命名我市為“中國馬鈴薯之都”。

中國薯都優勢特色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烏蘭察布打造中國薯都有五大優勢:一有獨特的自然條件。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高原,馬鈴薯產區海拔1300~1500米,氣候冷涼,結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氣温17~21℃,晝夜温差大,而且土壤類型為慄鈣土,多呈沙性,土壤疏鬆,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全市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也正是馬鈴薯生長需水量最大的時期,雨熱同季,對馬鈴薯生長髮育極為有利。加之海拔高、空氣乾燥,不但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幹物質積累,而且馬鈴薯的晚疫病發生頻率低,傳毒蚜蟲少。同時,我市馬鈴薯耕作區地勢相對平坦,具有機械化作業的優越生產條件。二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多年穩定在400萬畝左右,年產量400~450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產在全國地區級位居第一,佔自治區馬鈴薯產量的40%以上,種薯生產面積達50萬畝,其中原種一代生產面積達5萬畝,加工專用薯基地達100萬畝。三有強勁的科研支撐。我市馬鈴薯的研究和種薯生產時間較早,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馬鈴薯遺傳育種、專用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馬鈴薯模式化栽培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一些研究項目和技術成果在國內、國際處於領先水平。四有優越的區位和交通。烏蘭察布市位於環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經濟圈的結合部,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通往蒙古、俄羅斯和歐洲的國際通道。五有極具競爭力的品牌。2008年以後,我市向國家工商局註冊了馬鈴薯“圖木蘇”(蒙語:意為馬鈴薯)產地標識和“敕勒川”商標,豐富了烏蘭察布市馬鈴薯文化品牌。2011年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註冊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薯都"影響力,提升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近年來,烏蘭察布在發展馬鈴薯產業上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強化組織引導,推進產業規模發展。我市將馬鈴薯產業作為促進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實現農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來抓,把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納入到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實績考核範圍,切實加強對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為實現產業規模化、合理化發展,我市對馬鈴薯產業帶進行了統一規劃,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產業順利發展。近年來,我市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不斷加大設施農業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範圍,有效發揮國家各類補貼和地方財政資金的扶持引導作用,促進了馬鈴薯良種良法特別是節水設施的快速發展。自治區馬鈴薯主產區良種補貼在我市連續實施8年,累計實施面積47萬畝,2009年國家出台馬鈴薯原種補貼,我市累計承擔40.95萬畝,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又把馬鈴薯列入良種繁育補貼範圍,這些補貼都及時發放到基地和農户。認真落實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每年積極爭取和籌措資金4億元左右用於對節水農業的補貼,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三)發揮科技助推作用,積極探索高效節水模式。通過馬鈴薯高產創建、示範園區建設的帶動,我市引入和大力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良種、高壟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液體肥運用、病蟲害綜合防治、全程機械化作業等農機農藝措施得以大面積推廣運用。針對烏蘭察布嚴重乾旱缺水的實際,為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地下水資源,從2009年開始,我們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綜合集成運用各種先進的農機農藝措施的前提下,全市大面積推廣更為節水的膜下滴灌,2009年,全市試驗示範7萬多畝,2010年達到33.4萬畝,2011年達到50萬畝,2012年又新增46萬畝,膜下滴灌馬鈴薯單產水平達到2500公斤左右,比普通水地種植增產1000公斤左右。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四)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我市從馬鈴薯良種這個源頭入手,狠抓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升發展水平。目前全市馬鈴薯脱毒組培室達到2.09萬平米,可生產脱毒苗1.2億株,網室2800畝,生產脱毒微型薯4.5億粒,原種10萬噸,合格種薯100萬噸。馬鈴薯良種繁育已形成從莖尖脱毒、組培快繁、温網室微型薯生產到原種一、二代繁育的完整體系。
(五)強化產業配套,積極推進產業體系建設。農牧業增效的潛力在產業化,產業化增效的關鍵環節在加工轉化。我市堅持以工業化思路謀劃馬鈴薯產業發展,採用"公司+農户"、"公司+基地"的發展模式,打破地域、行業界限,把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集中。
(六)強化品牌文化建設,提升產業影響力。2008年、2010年我市成功舉辦了兩屆馬鈴薯文化節,2009年2月,在北京舉辦了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層論壇,邀請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有關領導和中國農科院的有關專家、學者,為打造"中國薯都"建言獻策。馬鈴薯文化節集技術研討、種薯訂貨、市場推廣、品牌宣傳為一體,通過這一平台,既展示各種馬鈴薯相關產品和打造"中國薯都"的成就,又主動學習借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把我們的科研成果、發展模式、發展理念推向全國,提升了我市馬鈴薯產業的影響力。

中國薯都產業之爭

事實上,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爭奪標牌的大戰中,山東省滕州市最先於2000年獲得農業部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稱謂。烏蘭察布市在2009年才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獲得“中國薯都”的稱謂。而定西一直是備受盛譽的“中國馬鈴薯之鄉”。
但定西從來沒有放棄對於“中國馬鈴薯之都”名號的爭奪,並連續亮出了成為“中國馬鈴薯之都”的可能和實力。定西官方曾明確表態,該市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評定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以來,着力構建“中國薯都”,並將安定區定位為“中國薯都”核心區。
在定西官方看來,“中國薯都”稱號的授予應該由一個權威國家機關發佈。潘開平認為,定西目前的目標是打造“中國薯都”,打造過程本身是為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終極平台服務的,問題是給某一個地區冠名“中國薯都”時,評定的標準制定和是否由權威部門發佈授予等都需重新考量。
中國作物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原執委狄孝先接受《北方週末報》採訪時回憶,最早提出打造“中國薯都”構想的是屈冬玉。2007年,時任中國馬鈴薯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的屈冬玉在甘肅承辦的首屆馬鈴薯產業發展高端論壇上,第一次提出 打造“中國薯都”的具體標準:所謂“中國薯都”一是規模要大,種植面積能夠穩定;二是產業鏈要長,影響要大(包括定價權、物流中心、市場充足率、知名度、美譽度);三是產值高,對GDP貢獻大;四是各種人才團隊比較齊全;五是由產品、品牌、文化構建的核心競爭力強。
事實上,關於“中國薯都”的名份之爭一直在暗戰,這個稱號對於馬鈴薯種植大區太重要了。數據顯示,2008年烏蘭察布未獲得“中國薯都”之前,該市農民人均從馬鈴薯中收入15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9%;而同期,定西農民人均從馬鈴薯中獲益57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26.7%。
最近幾年,定西為了“中國薯都”的名份,不斷向外界傳遞出一個“天下馬鈴薯,定西數第一”的信息。
一份統計資料表明:烏蘭察布與定西在馬鈴薯儲存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面對馬鈴薯全國性滯銷的現實,定西300多萬噸馬鈴薯得以及時儲存,而烏蘭察布目前的馬鈴薯儲存能力在200多萬噸。統計資料顯示:從1996年開始,定西全面發展馬鈴薯產業,並且收穫頗豐。定西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50萬畝以上,居全國地級市、州第二,僅次於烏蘭察布430萬畝的水平,但總產量達500多萬噸,高於烏蘭察布,居全國之首。
上述統計數字表明,定西在大旱之年使用和推廣的高產“黑膜種植技術”,使馬鈴薯畝產量得到穩定控制,而烏蘭察布由於當地出產的種薯出現爛種現象,致使當地很多種植户不得已自購外地種薯,即使噴灌和滴灌技術普遍,也影響了產量。
進入2011年,馬鈴薯的滯銷使“中國薯都”之爭由隱蔽轉向公開。
在中國的北方,定西和烏蘭察布的土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幾乎相當,但定西在其適合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條件上做足了文章。除了氣候和土壤適宜,定西深刻定位當地馬鈴薯的口感和蛋白質含量,進而強調以此為基礎的育種、加工產品和品牌。不過,烏蘭察布和威寧也在同時架構與定西一樣的信息。
貴州威寧雖是後起之秀,但申報“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取得成功。據瞭解,該稱號也是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授予。
威寧種植馬鈴薯歷史也相當悠久,據稱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種植面積140.3萬畝,產量超過230萬噸,總產值達14億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種植160多萬畝,預計產量將超過270萬噸。
近幾年,威寧馬鈴薯生產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以高寒涼山區、濕潤半涼山區、低熱河谷區為中心的馬鈴薯種植區域,建成7個萬畝連片高產示範基地,成為中國縣級種植面積超百萬畝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南方馬鈴薯的重要生產基地。
在北方,2010年5月28日,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順利通過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專家組評審,被授予“中國馬鈴薯產業示範基地”稱號,這是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看來,無論是烏蘭察布、定西、威寧,只要馬鈴薯產業存在,只要某個協會的冠名存在,“中國薯都”這種稱號爭鬥就會繼續下去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