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周培源教授倡導的傳略)

鎖定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以下簡稱《傳略》)的編纂出版工作,是由著名科學家周培源教授在1986年召開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率先倡導的。其宗旨是以近現代中國傑出科學技術專家為主線,昭彰他們做出的重大貢獻,弘揚他們高尚的道德風範,記述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實,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
中文名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 
倡導者
周培源教授
主持編纂
科學技術協會
主    線
介紹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人物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負責人

《傳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持編纂。總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先後由錢三強、朱光亞、周光召同志擔任;理、工、農、醫四大學科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先後由林蘭英、張維、裘維蕃、吳階平等同志擔任;300餘位中國知名科學技術專家、學者教授和編輯出版人士組成涵蓋各分支學科的卷編纂委員會。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編纂目的

《傳略》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我國眾多專家、學者編纂的一部以介紹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人物為主線,反映中國近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史實的大型文獻性套書。編纂《傳略》的目的不僅是為中國著名科學技術專家立傳,記載他們對祖國,特別是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乃至對人類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為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和科學技術人物的研究提供史實;為科學技術創新、科教強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提供經驗與動力。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編纂方針

《傳略》的編纂方針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翔實可靠的史料、通俗生動的文字、準確簡練的介紹,記載我國著名科學技術專家的開創性貢獻,力求權威性、文獻性、科學性思想性可讀性的統一。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入傳專家

《傳略》的入傳專家是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具有高尚道德風範,且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有影響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入傳人” 由科學家,全國性學會或工作單位推薦,由卷編纂委員會採取“背對背”方式進行資格認定,報總編纂委員會批准方可入卷。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入傳範圍

《傳略》的入傳範圍為,迄自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出生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分為理學編、工程技術編、農學編和醫學編,自1991年起陸續出版。總體編纂出版規模與目標分為三期工程:1840年鴉片戰爭權後至1920年出生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入傳為一期工程;1921年至1935年出生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的入傳為二期工程;1936年至1949年出生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的入傳為三期工程。《傳略》的編排分為理、工、農、醫四編,每編按相關分支學科領域立卷。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共計27卷29冊,1073萬字,記載了1840鴉片戰爭前後至1920年出生的中國傑出科學技術專家1392名。第二期工程已經出版12卷13冊,563萬字,記載1921-1935年出生的中國傑出科學技術專家744名。第三期工程記載1935-1949年出生的中國傑出科學技術專家。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主要讀者

《傳略》的主要讀者對象為科學技術工作者、高等院校師生、各級科技管理幹部、科學技術史學研究工作者。《傳略》的編纂機構分為總編纂委員會、學科(編)編纂委員會和卷編纂委員會三級。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編纂特點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權威性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科學技術部教育部衞生部、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委領導參加,由我國眾多著名科學家編纂的大型套書。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文獻性

資料可靠,論述嚴謹,具有研究、引用、收藏價值。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科學性

具有準確的科學技術內容。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思想性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技術科學技術專家的作用,以及他們的思想方法、科學精神和道德風範,以達到啓迪和教育的目的。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可讀性

以準確、通俗、生動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複雜、深奧的科學原理;以鮮明的業績、感人的事例説明人物的思想品德。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入傳條件

為保證編纂,在總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一期工程經驗的基礎上,對入傳條件修訂如下: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入傳人,應是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具有高尚道德風範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
“對中國近現代科學做出重大貢獻”主要是指:
(一)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研究中為科學發展或有關學科、專業在我國創建做出重大貢獻;
(二)在中國近現代工程技術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或取得重大發明,創造性地解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三)在科學技術人才教育培養和普及宣傳中做出傑出貢獻。
“具有高尚道德風範”是指具有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精神,能夠模範恪守科技工作者職業道德。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除包含台灣、香港、澳門在內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外,在包括已被評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等華裔 科學技術專家。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總序

錢三強 1991年3月4日
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卓越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成就,不論在科學或是技術方面都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作出過傑出的貢獻,使中華民族毫無愧色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例如,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和西傳,促進了近代歐洲的社會變 革和科技發展,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
但是,從15世紀起,由於中國的封建社會進入晚期,日趨腐朽沒落,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停滯、落後了。近代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的歐洲興起,1840年,資本主義列強乘坐堅船,使用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清王朝喪權辱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在苦難中求生路的奮鬥史。鴉片戰爭的恥辱喚醒了中國的知識界。不少正直的知識分子和愛國的仁人志士,抱着 “ 科學救國”的美好願望,為了探求民族富強之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他們有的長年戰鬥在祖國科研、教學崗位上,為振興科學而嘔心瀝血;有的漂洋過海到西方和日本學習科學技術,為着祖國的昌盛而獻身科學、刻苦求知,學成之後重返故里,引進了大量西方近代的科學和技術,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回國之後大多在高等院校任教,傳授知識,培育人才,開拓科技研究領域,籌建科學研究機構,組織學術團體,出版學術刊物,辛勤耕耘於教育與科研領域,為振興中華而不遺餘力。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鴉片戰爭以來祖國科學技術事業開拓者們的功勳;永遠不要忘記他們在艱難的歲月裏,為祖國所作的奉獻和犧牲。
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科學技術不僅可以創造新的生產力,而且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儘管我國的科技事業和祖國的命運一樣,經歷了不平坦的路程,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始終頑強奮鬥、執著追求,在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基礎科學和當代各主要科學技術領域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一代又一代的科學技術專家。接過前輩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的火炬,成長起來了。他們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這場科技長征之中,不少科技專家表現出了高貴的品質。有的終生嚴謹治學、着力創造;有的用自己的身體來進行病毒試驗;有的在臨終前還繼續寫作科技論著;有的一生節衣縮食,卻將鉅款捐贈學會,作為培養青年的獎學金。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史。他們在威嚴壯麗的科技事業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蹟,不愧是共和國的棟樑,代表了有着悠久文明史的華民族的精神。
為了填補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的空白,宣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弘揚中國科技專家“獻身、創新、 求實、協作”的高尚情操和科學精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1986年6月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決定編纂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這是一部以介紹中國近、現代科技人物為主線,反映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進程的史實性文獻。其目的是為中國著名科技專家立傳,記載他們生平及對祖國乃至對人類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為中國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實,並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因此,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恆,不斷積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實的綜合的、系統的、具有權威性的文獻。它的編纂方針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翔實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動的文字,準確簡練地介紹我國近、現代著名科技專家,力求文獻性、學術性、思想性、可讀性的統一。主要讀者對象為科技領導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師生。
這是一部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持下,組織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撰寫編纂的大型文獻。編纂機構由總編纂委員會、學科(各編)編纂委員會、分支學科(各卷)編纂委員會(或編寫組)組成。參加各級編纂委員會工作的有中國著名的科技專家200餘人。凡在學科創建、科技領域開拓、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的發明創造和推廣普及、重點項目的設計施工、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中國近、現代科技專家,經分支學科編纂委員會提名並通過,徵求有關學會的意見,由學科編纂委員會審定資格後列選入傳。
《中國科技專家傳略》分工學、農學、醫學、理學四編。工學編分為:力學、機械、交通、航空航天、電子電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動化及儀器儀表、土木建築、紡織、輕工等 12卷;農學編分為:作物、植物保護、林業、養殖、園藝、土壤、綜合等7卷;醫學編分為:基礎、醫學、臨牀醫學、預防醫學、中醫、藥學等5卷;理學編分為:數學、物理、天文、化學、地學、生物等5卷。
編纂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為我們的科技專家立傳,義不容辭。應當把我們這個“大家庭”中代表人物的業績和品德記載下來,延續下去,達到激勵來者之目的。因此,這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一件重要工作。
世界近百年的歷史教育了中國人民:一人沒有現代科學技術意識和實力的民族,永遠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殷切期望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後來者,繼先驅之足跡,揚民族之文明,前赴後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振興中華奮鬥不懈。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總編委會名單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編纂委員會

主任委員 周光召
副主任委員 (按姓氏筆畫為序)
劉積斌 朱麗蘭 師昌緒 張文康 張玉台 張存浩 張維 吳階平 陳至立 林蘭英 曹剛川 路甬祥
編   委 (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連錚 文祖寧 盧良恕 孫大涌 劉東生 劉積斌 李士 朱麗蘭 師昌緒 張文康 張玉台 張存浩 張維 吳階平 吳偉文 湯壽根
陳泓 陳至立 陳佳洱 林蘭英 周光召 國林 羅沛霖 侯雲德 趙明生 顧方舟 錢文藻 唐有祺 殷鶴齡 曹剛川 常平 常志海 路甬祥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學科編纂委員

理學編編纂委員會
主任委員 林蘭英
副主任委員 劉東生 吳偉文
編委 (按姓氏筆畫為序)
文祖寧 王 元 王綬綰 劉東生 朱弘復 吳傳鈞 吳偉文 沈克琦 林蘭英 羅雅男 唐有祺
執行編委 吳偉文 張 日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編

主任委員 朱光亞
副主任委員 國 林 羅沛霖 楊嘉墀 文祖寧
編委 (按姓氏筆畫為序)
文祖寧 王澱佐 許溶烈 朱爾明 朱光亞 朱鍾傑 何光遠 國 林 羅沛霖 範維唐 楊嘉墀 顧誦芬
翁宇慶 梅自強 梁思禮 曾 威
執行編委 朱鍾傑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編纂

主任委員 盧良恕
副主任委員 方悴農 黃可訓 於 船 陳 泓 吳景鋒 錢志林
劉志澄 劉於鶴 蔡盛林
編委 (按姓氏筆畫為序)
於 船 王前忠 方悴農 鄧俊峯 盧良恕 莊大恆 莊巧生 劉於鶴 劉志澄 陽含熙 朱德蔚 沈志牛
沈國舫 沈秋興 陳 泓 吳景鋒 趙其國 胡南強 姚鴻震 賈大林 唐文華 錢志林 閻樹文 黃可訓
蔡盛林
執行編委 沈志牛 鄧俊峯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醫學編編纂

名譽主任 吳階平
主任委員 張文康 侯雲德
副主任委員 王正國 湯釗猷 翁永慶 季鍾樸 李 士
編委 (按姓氏筆畫為序)
於德泉 王立忠 王 正 王環增 王春生 王琳芳 鄧俊峯 湯釗猷 祁國明 劉益青 全如鹹 張文康
張 楠 吳階平 吳鹹中 吳德昌 陳 泓 陳春明 季鍾樸 林菊英 侯雲德 翁永慶 秦伯益
執行編委 張 楠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學科卷編纂

理學編
數學卷編纂委員會 物理卷編纂委員會 化學卷編纂委員會 地學卷編纂委員會 生物卷編纂委員會
工程技術編
冶金卷編纂委員會 機械卷編纂委員會 自動化卷編纂委員會 電子卷編纂委員會 紡織卷編纂委員會
交通卷編纂委員會 土木建築卷編纂委員會 航空航天卷編纂委員會 化工卷編纂委員會 力學卷編纂委員會
農學編
作物卷編纂委員會 植保卷編纂委員會 林業卷編纂委員會 土壤卷編纂委員會 養殖卷編纂委員會
園藝卷編纂委員會 農業綜合卷編纂委員會
醫學編
預防醫學卷編纂委員會 藥學卷編纂委員會 中醫卷編纂委員會 臨牀醫學卷編纂委員會
總編輯部
總編輯部主任 李 士
地 址: 中國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6號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出版圖書

書 名 出版時間 主 編 字數(萬)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3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67千字
理學編化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7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67千字
理學編化學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1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87千字
理學編化學卷3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1年7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513千字
理學編化學卷4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7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31千字
理學編生物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1年3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50千字
理學編生物學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1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04千字
理學編地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1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20千字
理學編地學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4年6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500千字
理學編地學卷3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1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60千字
理學編數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1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32千字
理學編物理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1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517千字
理學編物理學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5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10千字
理學編天文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5年8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59千字
工程技術編交通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3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69千字
工程技術編鐵道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10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51千字
工程技術編化工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7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10千字
工程技術編自動化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1年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13千字
工程技術編自動化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8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85千字
工程技術編電子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5年1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80千字
工程技術編冶金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18千字
工程技術編機械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8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20千字
工程技術編航空航天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2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549千字
工程技術編航天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2年9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80千字
工程技術編航空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3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40千字
工程技術編紡織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4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93千字
工程技術編紡織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3年10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95千字
工程技術編力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7年8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93千字
工程技術編力學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4年6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18千字
工程技術編土木建築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工程技術編有色金屬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2年1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47千字
工程技術編有色金屬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5年7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285千字
工程技術編能源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5年7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20千字
工程技術編能源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3年8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43千字
醫學編預防醫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06千字
醫學編中醫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0年3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87千字
醫學編臨牀醫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5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232千字
醫學編臨牀醫學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39千字
醫學編藥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5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70千字
醫學編藥學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5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95千字
醫學編基礎醫學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2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31千字
農學編織物保護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8年9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65千字
農學編織物保護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6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74千字
農學編綜合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1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16千字
農學編綜合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3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13千字
農學編作物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1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27千字
農學編作物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5年9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238千字
農學編園藝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1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41千字
農學編園藝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3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250千字
農學編園藝卷3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3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24千字
農學編土壤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10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47千字
農學編土壤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1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50千字
農學編林業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12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471千字
農學編林業卷2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3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298千字
農學編養殖卷1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1999年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351千字
農學編養殖卷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