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鎖定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 & D Association,簡稱“中國大洋協會”)於1990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其宗旨是:通過國際海底資源研究開發活動,開闢我國新的資源來源,促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維護我國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的權益,併為人類開發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出貢獻。 [1] 
中國大洋協會自成立以來,在國家海洋局黨組和協會常務理事會的領導下,在國家各綜合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統籌國內各領域、各專業優勢力量開展國際海域工作,在維護我國國際海域權益、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發展深海高新技術、參與國際海域事務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1] 
中文名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外文名
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 & D Association
簡    稱
中國大洋協會
成立時間
1990年4月9日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發展歷史

1991年3月5日,經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籌備委員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者,在國家管轄範圍外的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15萬平方公里的開闢區。
1999年3月5日,在完成開闢區50%區域放棄義務後,中國大洋協會在上述區域最終獲得7.5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的多金屬結核礦區,拓展了我國資源儲備新來源。
1997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國際海底管理局批准了中國大洋協會在其多金屬結核礦區15年的勘探計劃。
2001年5月,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勘探合同》,標誌着中國大洋協會正式從國際海底開闢活動的先驅投資者成為國際海底資源勘探的承包者;同年在東北太平洋獲得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合同區
2011年,在西南印度洋獲得面積為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
2014年在東北太平洋獲得面積為3000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殼合同區,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三種資源、三塊礦區”的國家。 [1]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建設宗旨

通過國際海底資源研究開發活動,開闢我國新的資源來源,促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維護我國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的權益,併為人類開發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出貢獻。 [1]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結構

協會的組織機構為:
(一) 理事會;
(二) 常務理事會;
(三) 協會辦公室;
(四) 諮詢委員會。 [5] 
組織機構圖(發佈日期:2022-02-22) 組織機構圖(發佈日期:2022-02-22) [4]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協會任務

協會組織開展與國際海底區域活動有關的政策、法律、技術、經濟等方面的研究,向國家提出有關的決策建議。
協會受政府委託,行使承包者的權利並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
協會遵循中國政府接受的國際海底區域制度和中國的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規定,組織協調我國國際海底區域資源的研究開發活動。
協會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的有關活動,並與有關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及有關民間組織或實體建立科技交流與合作。 [6]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現任領導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協會領導

理事長:王飛(1955年-),男,山東壽光人。1978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洋水文氣象系海洋水文專業。同年,進入國家海洋局工作並作出突出貢獻。現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黨組成員,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1978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水文氣象系海洋水文專業。歷任國家海洋局幹部、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辦公室主任等職。2004年8月,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2] 
秘書長: 劉 峯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協會辦公室領導

主任:鄔長斌
副主任:李波
紀委書記/副主任:範京生
總工:劉予 [3]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發展成績

大洋一號科考船 大洋一號科考船
8月2日,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獲悉,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日前核準了大洋協會提出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使大洋協會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了1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並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採權。
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是在日前在牙買加召開的國際海底管理局第17屆會議期間批准這一申請的。這是自國際海底管理局2010年5月7日通過《“區域”內多金屬硫化物探礦和勘探規章》後接受和核準的第一份礦區申請,申請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位於西南印度洋中脊,限定在長度990公里、寬度290公里的長方形範圍內。
據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金建才介紹,此項申請的獲悉,標誌着大洋協會繼2001年在東太平洋獲得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區後,在國際海底獲得第二塊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海底礦區。
此次申請獲得核准後,大洋協會將於年內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為期15年的勘探合同,並依照合同,履行開展有關環境監測、環境基線調查與研究、完成75%勘探區面積的放棄、培訓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人員等義務。
“大洋一號”科考船
“大洋一號”,是一艘5600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國大洋協會從俄羅斯遠東海洋地質調查局購買,經初步改裝後,更名為“大洋一號”(原名為“地質學家彼得·安德羅波夫號”,曾是前蘇聯的一艘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從1995年至今,“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我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7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查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
大洋一號”配備的自主研發設備:現代化船舶網絡系統,6000米深拖光學系統,4000米測深側掃聲學深拖系統,3000米淺地層巖芯鑽機,3000米電視抓鬥,3000米海底攝像連續觀測系統,船載深海嗜壓微生物連續培養系統以及多種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取樣設備如多管、箱式、拖網等。
蛟龍號側面 蛟龍號側面
為推動中國深海運載技術發展,為中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高技術裝備,同時為中國深海勘探、海底作業研發共性技術,中國科技部於2002年將“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啓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海洋區域的99.8%。
蛟龍號長寬高為8.2米×3.0米×3.4米;空氣中重量不超過22噸;有效負載220公斤(不包括乘員重量);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速度為最大2.5節,巡航1節;載員3人;生命支持,正常:3×12人時,應急:3×84人時;正常水下工作時間12小時。
參考資料
  • 1.    協會簡介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2013-09-23[引用日期2016-12-29]
  • 2.    領導介紹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2013-09-23[引用日期2016-12-29]
  • 3.    領導介紹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引用日期2022-11-20]
  • 4.    組織機構圖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引用日期2022-11-20]
  • 5.    協會章程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引用日期2022-11-20]
  • 6.    協會章程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引用日期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