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郭沫若的著作)

鎖定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是郭沫若的著作。乃作者旅居日本時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通過甲骨文金文以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5篇論文的結集。 [1] 
中文名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作    者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情況

1930年上海聯合書店初版,以後幾次再版。現有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本、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本為通行本。是書前首有導論,題為《中國社會之歷史的發展階段》,原發表於1928年第4期《思想》雜誌;第1篇,題為《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第2篇,題為《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之反映》,此兩篇皆先發表於《東方雜誌》第25卷21期,筆名“杜衍”;第3篇,題為《卜辭中的古代社會》;第4篇,題為《周代彝銘中的社會史觀》;後面有“附錄”,對“殷虛之發掘”等10個問題做追論及補遺。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內容簡介

作者自稱本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嚮導,亦可謂書之性質即是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財產及國家的起源》的續篇。力駁信古派、疑古派的歷史觀點,認定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經濟基礎的發展為前提。遵照唯物史觀業已科學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之一般程序,指出中國確已經過以漁獵畜牧為生產本位和以母系為中心的原始公社社會。依據石器骨器銅器等古物文字及生產力水平衡量,應斷定商代才是中國歷史的真正的起源,商代和商代以前都是原始公社社會。西周乃奴隸制社會,可從《易經》等著作中所反映的時代生活以及相應政治機關、階級關係等方面得到證明。周室東遷以後,中國的社會才由奴隸制逐漸轉入了真正的封建制。其時有平民暴動,宗主失威;有所謂“擇三有事,直侯多藏”,“如賈三倍,君子是識”等社會現象出現。而至近百年,因科學的輸入,蒸汽機的到來,中國社會則已進入資本制時代。故中國社會發展程序與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程序完全一致。書中針對拉狄克、李季、陶希聖等否認中國有奴隸制社會存在的觀點,最早提出並堅持西周是奴隸制社會的論點。從古文獻所記載的事實,證明“臣”、“宰”、“民人”、“庶人”、“人鬲”、“童”、“妾”、“僕”、“夫”等即是奴隸,可被任意刑戮、買賣、賞賜。此“西周奴隸制”説,被譽為“打破了一二千年官學對中國古代的‘湮沒’、‘改造’和‘曲解’,確是一樁破天荒的工作”(何干之:《中國社會史論戰》)。由於此書為“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的草創時期的作品,隨着地下文物的不斷髮掘,作者對文獻、卜辭、古器物等資料的解釋有所修正,尤其是在社會分期如奴隸制與封建制的界定方面的觀點頗有改變,這在《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奴隸制時代》中有詳細闡明。儘管如此,中國史學界仍稱此書是劃時代意義的、填補世界文化史上的空白之鉅著。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