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化學教育

鎖定
中國近代化學教育始於19世紀60年代。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化學開始傳入中國。6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海等地首先開創了近代化學的教學活動。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在北京設京師同文館,這是最早由政府開辦的新式學校。1866年增設算學館,繼而設天文、格致、化學等館,課程擴大到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學習年限8年,第7年開設化學課程。
中文名
中國化學教育
成立時間
1862年

目錄

中國化學教育簡介

1866年始設化學課,聘法國人M.A.畢利幹任化學教習,1876年建化學實驗室,開展化學實驗教學。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局,製造槍炮彈藥。為訓練所需人才,該局附設機械學堂,教授有關製造方面的科技知識,化學為當時教學內容之一。
1867年中國近代化學先驅者和化學教育家徐壽被派到江南製造局從事化學等西方科技書籍的翻譯和教學工作,先後翻譯西方科技書籍180多部,其中有化學和化學工藝學書籍60多部。1874年徐壽與英國人傅蘭雅等創建上海格致書院,以其譯著《化學鑑原》等為教材,教授化學知識,演示化學實驗,使該院成為最早開展化學教學的基地之一。
此後,中國各地陸續興辦的新式學堂多設有化學課程。19世紀60年代中期至19世紀末,為中國化學教育的萌芽時期。

中國化學教育發展簡史

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頒佈了《奏定學堂章程》,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第一個新學制(後稱“癸卯學制”)。它以政府法令形式規定化學作為各級各類學堂的必修科目和內容,使化學教育形成體系,並在全國廣泛地、逐步地開展起來。
《奏定學堂章程》規定:高等小學堂學制4年,第2、3年分別授“尋常化學之形象”,“原質及化合物”等化學內容;中學堂學制5年,第5年教授化學,每週4小時;高等學堂學制3年,分3類學科,其中第2、3類學科(為進入理、工、農、醫各科大學之預科)第2年授化學總論和無機化學,第3年授有機化學和化學實驗;大學堂學制3至4年,分為8科,其中格致科(即理科)設化學門(相當於系),工科設應用化學門,農科設農藝化學門。
各門設有相應的化學課程,例如,格致科的化學門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實驗、應用化學、理論及物理化學、化學平衡論等化學類課程,在第3年畢業時要提交畢業課藝或自著論説(相當於畢業論文);醫科和格致科、工科、農科的其他各門也設相關的化學課程,如製藥化學、衞生化學、生理化學、發酵化學、森林化學等。
“癸卯學制”頒佈後,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逐步創造條件,陸續開展化學教育,並開始了較正規的高等化學專門人才的培養教育,例如,京師大學堂(1898年成立,1912年改名北京大學)於1910年首先設立了格致科化學門,這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化學教育機構。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癸卯學制”的歷史侷限性,這個時期形成的化學教育體系不完善,水平不高。
辛亥革命後,“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教育改革的浪潮蓬勃興起,促成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22年頒發了新的學校系統改革案,又稱“壬戌學制”。此後,化學教育得到了發展。中學實行學分制,化學為8學分,初三和高二均全年設化學課程,每週6學時,教材內容、教學水平和實驗教學等不斷提高。初中以後有專門的化學職業教育。高等化學教育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1919年北京大學化學門改為化學系,這是中國第一個化學系。隨後較早設化學系的有南開大學(1921)、廈門大學(1921)、東南大學(1922,今南京大學)、中山大學(1924)、清華大學(1926)、四川大學(1926)、浙江大學(1928)、武漢大學(1928)、山東大學(1930)等校。據1931年統計,全國大學和獨立學院化學系共有在校學生1239人,佔全國在校大學生總數3.7%,並有部分大學開始了化學的研究生教育,除了在國內培養化學人才以外,還通過各種渠道派遣了一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化學,許多人學成回國,對中國的化學科學和化學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並不斷改革和完善,使中國化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從中學開始實施化學基礎教育,從初中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都設有化學課程,共380~430學時。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水平、教學方法和化學實驗教學等不斷革新、提高和完善。經過1952年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全國綜合大學和大部分師範院校都設有化學系,設置了各種化學專業,確定了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制訂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引進了大批蘇聯教材,逐步自編了一整套化學教材,建立了近代化學實驗室,化學教育水平有較大提高。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化學教育受到了嚴重挫折。在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事業進行了撥亂反正和調整、改革,得到很大發展。
到80年代中期,全國約有10萬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約5000萬人,中學化學教師約為17萬人,化學的基礎教育得到廣泛的普及。中等職業和技術教育中的化學教育也有很大的發展。各高等學校調整專業設置,改革各種教學制度,更新教學內容,開設許多反映現代化學新發展的新課程,新編一批水平較高的教材,改進教學方法,引進和添置一大批現代化的化學實驗儀器設備,高等化學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到80年代中期,全國有高等學校1056所,共有化學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和教員約22000多人。全國約有250多所高等學校設立了化學系或應用化學系,設有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化學物理、高分子物理、應用化學、放射化學輻射化學、環境化學、材料化學、食品化學、海洋化學、地球化學、醫藥化學等近20種約300多個本科專業,在校學生近6萬人。本科學制4~5年,授學士學位;專科學制2~3年,不授學位。
1981年開始,建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化學學科設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放射化學、環境化學等碩士專業點 200多個,博士專業點近80個,1985年招收讀碩士、博士研究生近1500人。1985年開始設化學博士後教育點14個。有些學校和研究單位還與國外一些著名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合作關係。此外,在台灣省有10所大學設有化學系,都培養本科生,畢業生授學士學位,大部分化學系還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
高等學校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多數高等學校的化學教師承擔着化學教育和科學研究雙重任務。許多高等學校設有化學研究機構。
例如,南開大學設有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設有物理化學研究所,南京大學設有配位化學研究所,吉林大學設有理論化學研究所,蘭州大學設有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山大學設有高分子化學研究所等等,它們都還承擔着國家和地方的各種研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