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是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部分紅軍武裝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邊等抗日武裝發展而來的。其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 [5]  1948年11月17日,第6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洪學智任首任軍長,賴傳珠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二七師(原十六師)、第一二八師(原十七師)、第一二九師(原十八師)、第一五六師(原獨立第六師)。 [1]  第43軍曾參加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湘贛戰役、解放海南島等戰役,湧現了一大批戰鬥英雄和英雄集體。 [3]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
部隊前身
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 [5] 
首任軍長
洪學智 [1] 
首任政委
賴傳珠 [1] 
列編時間
1948年11月17日 [1] 
下轄部隊
第一二七師、第一二八師、第一二九師、第一五六師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部隊前身

第43軍一部的前身為北伐戰爭中的“葉挺獨立團”,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後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改稱紅4軍)。1933年6月,編為第1方面軍第1軍團第2師,下轄第4、第5、第6團。參加中央蘇區第1至5次反“圍剿”作戰。在二萬五千里長徵中,紅2師為前衞師之一,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軍委賦予的開路任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2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1938年底,東進蘇魯豫邊區,改稱八路軍蘇魯豫支隊。1940年8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第1支隊,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11月改為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改為新四軍第3師第7旅,轉戰於蘇北兩淮地區,日本投降後,第3師第7旅奉命挺進東北。 [2]  (下圖參考《百戰雄師四十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 [3] 
第43軍另一部的前身為“七·七”事變後我黨領導的魯東、冀魯邊的抗日武裝,後分別發展為清河軍區、冀魯邊軍區部隊。1944年這兩軍區部隊合併為渤海軍區。抗戰勝利後,以該軍區主力部隊組成6個團先後開赴東北,與冀東一部分武裝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 [2] 
上述兩部到達東北後,分別參加了山海關保衞戰、秀水河子殲滅戰和解放長春之戰。1946年4月參加四平保衞戰,給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以重大打擊。 [2] 
1946年10月,第3師第7旅與第7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陳光任司令員(1947年1月洪學智任司令員,同年7月賴傳珠任政治委員),楊國夫任副司令員,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括捷三任參謀長,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3師第7旅改為第16師,師長王東保(代),政治委員郭成柱;原第7師第20旅及第19旅一部編為第17師,師長龍書金;原第7師第21旅改為第18師,師長王兆相,政治委員陳德。全縱隊2.3萬餘人.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參加“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尋殲當面分散孤立之敵,配合南滿我軍“四保臨江”作戰。1947年5月至翌年春,參加東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攻克遼陽、鞍山等地。 [2]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6縱隊。1948年5月,進攻和圍困長春。9月,參加遼瀋戰役,第17師參加錦州攻堅戰,擔任戰役總預備隊,攻打範漢傑的“剿總”指揮所和兵團司令部。縱隊主力第16、第18師插至大虎山以東厲家窩棚一帶,切斷敵軍東逃瀋陽的退路,為全殲廖耀湘兵團5個軍於遼西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遼瀋戰役中,第6縱隊共殲敵3.6萬餘人。 [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整編成立

1948年11月17日,第6縱隊接到中央軍委頒發的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按照全軍的統一序列,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洪學智任第43軍首任軍長,賴傳珠任政治委員。 [1]  國夫、李作鵬任副軍長,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雷震任第一參謀長,黃一平任第二參謀長,鄧飛任政治部主任。 [3]  四十三軍歸十五兵團建制。 [1]  [4] 
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司令員、第43軍首任軍長洪學智 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司令員、第43軍首任軍長洪學智 [3]
副軍長李作鵬、第一參謀長雷震、第43軍第二參謀黃一平 副軍長李作鵬、第一參謀長雷震、第43軍第二參謀黃一平 [3]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組織序列

第43軍下轄第一二七師(原十六師)、第一二八師(原十七師)、第一二九師(原十八師)、第一五六師(原獨立第六師)。 [1] 
第127 師由原第 16 師改稱,師長李作鵬兼,政治委員張池明,副師長王東保,副師長兼參謀長馮精華,政治部主任劉錦屏,原轄第46、第47、第48團依次改稱第379、第380、第381團。
第128師由原第17師改稱,師長龍書金,政治委員徐斌洲,副師長李培功,參謀長陳乙齋,政治部主任相煒,原轄第49、第50、第51團依次改稱第382、第383、第384團。
第129師由原第18師改稱,師長閻捷三,政治委員袁克服,副師長黃榮海,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孫正,參謀長周明國,原轄第52、第53、第54團依次改稱第385、第386、第387團。
第156師由原獨立第6師(1948年2月由吉林軍區3個獨立團組成)改稱,師長鄧克明,政治委員鍾人仿,副師長馬逸飛、全宇,副政治委員祝世風,參謀長劉甦,政治部主任江學彬,下轄第466、第467、第468團。
副軍長李作鵬、第一參謀長雷震、第43軍第二參謀黃一平 副軍長李作鵬、第一參謀長雷震、第43軍第二參謀黃一平 [3]
整編後的第43軍共63000餘人,長短槍26220支,輕重機槍1268挺,各種炮1105門,騾馬7742匹,部隊的戰鬥力大為增強。 [3] 
第43軍組建時主要組織序列及領導成員名錄表 第43軍組建時主要組織序列及領導成員名錄表 [5]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部隊事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參加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24日,第43軍由遼西黑山地區出發,分兩路向關內開進。經20天急行軍,於12月12日到達河北薊縣地區集結待命。 [3]  12月14日,第43軍作為平津戰役的預備隊進至平津公路東側通縣以南徐官屯地區,第127師進駐香河縣西南平津公路西側之永樂店,第128師進駐香河正西之郭家鎮,第129師進駐香河正北之張各莊,第156師進駐香河西南之安平鎮。 [3]  1949年1月14日,第128師參加攻取天津的作戰,共斃傷俘敵8441名,繳獲各種槍3898支(挺)、各種炮76門。 [3]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南下作戰

1949年2月25日,第43軍分兩路南下,經歷時40余天、行程1200餘公里的急行軍,於4月8日進至漢口以北的黃安(第127師)、河口鎮(第128師)、桃花鎮(第129師)、黃家灣(第156師)、黃財畈(軍直)一帶停止待命。 [3]  此時,第43軍牽制了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5月14日,該軍從團風至田家鎮段渡過長江,解放了鄂南、贛北廣大地區,為第四野戰軍主力南下開闢了前進道路。 [3] 
5月14至15日,第43軍橫渡長江,共殲敵4000餘人。渡江戰役結束後,第 156師奉命調歸江西軍區建制,進駐南昌。
7月8日至16日,第43軍參加湘贛戰役,殲敵1640人。7月17日至9月10日,第43軍在江西宜春地區休整。
9月10日,第43軍奉命繼續南下。10月14日,第128師與第44軍一部同時佔領廣州。11月13日,第127師代表入粵部隊舉行廣州入城式,接受葉劍英等領導人的檢閲。
第127師代表入粵部隊舉行廣州入城式 第127師代表入粵部隊舉行廣州入城式 [3]
11月15日,第43軍由廣州出發,西進參加廣西戰役。28日,第129師在北流及其以北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11兵團司令部及第58軍大部,擊斃敵兵團副司令胡若愚。29日,第127師在安民鋪將敵第156師師部及2個團全部殲滅。30日,第127師在博白殲滅桂系主力第3兵團司令部,生俘兵團司令張淦。 [2] 
在廣東、廣西戰役中,第43軍共殲敵39862人,繳獲各種槍 20268 支(挺)、各種炮442門。 [3]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參加解放海南

12月中旬,第43軍主力回師雷州半島,準備參加解放海南島的作戰。 [3] 
1950年3月10日,第43軍第128師第383團一營配屬團炮兵連、警衞連、偵察連共1007人,以木船為航渡工具,分乘21條船偷渡海南島,突破敵由陸海空軍組成的“立體防禦”,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於11日9時前後順利登陸,12日與瓊東北獨立團勝利會師。31日,第127師4個加強營共3733人再次偷渡成功。 [2] 
4月16日,第43軍和第40軍正式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至5月1日海南島全部解放。第43軍在此役中共斃傷俘敵16166名,繳獲各種槍9424支(挺)、各種炮259門、坦克2輛、汽車68輛。
海南島解放後,第128師留在海南島配合海南軍區部隊(瓊崖縱隊)擔任守備任務。軍主力返回雷州半島,奉命兼粵西軍區,開展剿匪和土地改革。至年底,共殲匪21503人,基本肅清了粵西地區的匪患。 [3] 
第43軍在珠江北岸登船,向雷州半島進軍 第43軍在珠江北岸登船,向雷州半島進軍 [3]
第43軍戰士在解放海南島之前,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第43軍戰士在解放海南島之前,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3]
1952年7月5日,第43軍與海南軍區合併為海南軍區兼第43軍。10月,第44軍第132師調歸第43軍建制。 [5] 
後來,第43軍撤銷番號,所轄第一二八師第三八三團改為武警部隊。 [6]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總體評價

第43軍在全國解放戰爭中,從東北松花江轉戰至海南島,歷經主要戰鬥百餘次,殲敵近18萬人,湧現了“渡海先鋒營”、“英雄連”、“鋼鐵連”等英雄模範單位和以劉梅村、蒲恩紹等為代表的一批英模人物。 [2] 
解放戰爭中,第43軍從黑山白水打到海角天涯,經歷主要戰鬥百餘次,湧現了一大批戰鬥英雄和英雄集體,共斃傷俘(含投誠)敵171477名,繳獲各種槍93891支(挺)、各種炮2106門、飛機6架、軍艦1艘、坦克7輛、裝甲車4輛、汽車713輛。在作戰中,第43軍共傷亡32000餘人,其中犧牲7000餘人,他們的不朽業績將永垂青史。 [3] 
參考資料
  • 1.    葉青松.兩授上將第一人——洪學智首任解放軍第四十三軍軍長[J].黨史博覽,2008,No.165(03):39-43.
  • 2.    黎連榮.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四十三軍簡史[J].軍事歷史,1990(03):54.
  • 3.    君威.百戰雄師四十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J].軍事史林,2009(12):8-18.
  • 4.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簡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27頁。
  • 5.    張明金、趙功德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364-368頁。
  • 6.    陸州:《揮戈滄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征戰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3,第4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