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鎖定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是在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之基礎上,由中南大學所創建的我國最早、也是唯一的集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研究、實物與文獻資料集藏展示、數據庫建設三位一體的創新平台。 [1] 
中文名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外文名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Village Culture
領    導
胡彬彬
碩士點
1個
博士點
4個
屬    性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 [1] 
國家級項目
6個 [2] 
聯合國項目
1個 [2] 
博物館
1個(中南大學新校區)
文物實物
1萬件 [1] 
文獻資料
1萬件 [1] 
數據資料
50000GB [1] 
陳列室
1個(中南大學校本部) [1]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領域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是以全國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具有學術研究和文化保護雙重職責的研究機構。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於打造一個涵蓋歷史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民族語言學、建築學、材料學等跨學科交叉研究平台,以“大樣本”的量化方式開展系統研究。即對大量傳統村落進行持續多年的跟蹤觀察,採集相關數據,並在數據量化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對傳統村落文化加以區域化、類型化的歸納總結,藉此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與內涵。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團隊三十年來考察了我國4300多個傳統村落,並以"國家文化傳承"為需求導向,以"學術創新領引"為研究原則,以田野考察和所獲第一手資料與數據為基礎,以中國傳統村落的資源環境、建築營造與保護利用、生產生活與經濟模式、文化教育與道德教化、宗法禮制與村落治理、民族民俗與宗教信仰、氏族文獻與新見民族史料、文化傳統和精神世界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為研究內容,集合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文化學、宗教學、歷史學、法學、建築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優勢與能量,積極探索文化傳承的新途徑、拓展人文學科研究的新領域,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展開集成式交叉研究,推出大量既具有學術全面創新價值、又頗具影響力的國家智庫新成果。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成功推向了國家文化保護戰略,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研究,引入了國內人文學科研究的殿堂。為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祖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中央領導和有關部委、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評價與獎勵。 [1]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中心領導

胡彬彬教授 胡彬彬教授
胡彬彬,男,1959年生,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研究理論體系的創建者。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研究,被稱為"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研究的拓荒者"。學術著作涉文物學、古建築學、歷史學、歷史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多個學科,其主要學術思想與論文見於《民族研究》、《光明日報》等國家重點報刊和二十餘種學術專著。 [3]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科學研究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基本原則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以"需求導向"和"創新引領"為基本原則,引進並集合國內外優勢研究力量與資源,搭建起多學科、多視角深入系統研究中國村落文化的人文學科全新體系構架,對中國村落文化進行多學科、多視角深入系統研究,積極探索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途徑、新路子,是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途徑。 在"需求導向"方面,緊緊圍繞中國村落文化研究的總體方向,以設立的6大系統共36個課題項目為核心和紐帶,重點開展對尚處於空白和半空白的學術領域,通過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以及多學科多視野交叉研究的新手段,探索人文學科新領域,推動人文社科和傳統文化的縱深研究。
在"創新引領"方面:中國村落文化研究強調"新材料、新發現、新理念、新領域、新學術"的全面創新體系。
"新材料"指本中心已經收集的總數達萬件的有關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各種文獻、手稿、實物等第一手資料。
"新發現"指新見的散落在廣大鄉村千家萬户的村落文化遺物,及這些新見的珍貴遺物構成本中心的研究基礎。
"新理念"指開創以駐入式田野調查為基礎,以宗教學、歷史學、歷史人類學、民族民俗學、文物學、藝術學等多學科視角介入,對(長)江(黃)河流域村落文化及其遺存,加以多維審視和探究,引入"走基層、轉文風"觀念,摒棄從書本到書本的"書齋研究"模式,倡導"走村落、重實證"的學術研究新風尚。
"新領域"指把研究視角集中到過去學界多有忽略、或因研究資料缺稀而難以深入或未曾涉及的研究領域,在時空方面則側重於唐以後和(長)江(黃)河流域。
"新學術"指遵循毛澤東主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事求是"的精神,光大王國維先生提倡的新發現促成新學術的研究方法,提倡"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通博學術思想。 [4]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
經過數代學人的不懈努力和近三十年田野考察和不斷採集積累,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集藏了有關中國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文化教育、宗法禮制、宗教信仰以及傳統手工藝等方面的實物資料1萬多件、文獻資料1萬多件、第一手動態和靜態圖像與數據資料5萬多G、膠片2000多卷。經由教育部社科司兩次組織中國社科院、國家古籍辦和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研討論證,一致認為"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藏中國村落文化實物、文獻與圖像資料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是研究中華傳統文化極為寶貴的史料。翔實可靠,彌足珍貴。"
其所藏實物與文獻資料,已部分開放陳列展示,是國內首個唯一以中國村落文化實物與文獻資料為主題的展示,頗具特色。 [4]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要科研項目

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課題名稱
項目來源
時間
科研經費 萬元
負責人
1
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 項目
2011年
80
胡彬彬(1)
2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
教育部、財政部專項研究經費
2010年
400
胡彬彬(1)
3
湖湘建築(下)
國家社科基金
2006年
1.5
胡彬彬(1)
4
中國竹藝史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2006年
-
胡彬彬(1)
5
少數民族土著文化與自然保護區關係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
2006年
-
胡彬彬(1)
6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
國家985工程三期
2010年
50
胡彬彬(1)
7
長江流域民俗文化與藝術遺存
國家出版基金
2012年
169
胡彬彬(1) [4]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人才培養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培養概況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擁有一支專業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水平突出並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師資隊伍,致力於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類文化遺產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圍繞文化遺產相關基礎理論與應用知識進行研究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把握能力和具體操作能力。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圍繞學生未來的發展或者以學生就業為核心,關注市場需求,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就業能力。
根據與時俱進的要求修改和完善教學內容,尤其是根據跨學科發展的要求,把握文化遺產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培養與社會對接性強的高水平人才。
在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最佳狀態中培養出合格的文化遺產學專業人才。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碩士點

人類文化遺產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遺產,着重研究人類各個社會或民族的文化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找出人類文化的特殊現象和通則性,以此揭示人類文化的本質的學科。人類文化遺產學是適應時代需要的新興學科,是一門內涵非常豐富、理論與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人類文化遺產學的研究領域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文化線路、產業遺產、文獻遺產、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等,具有綜合性、貫通性和應用性等特點。主要研究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和總體構成,不同地域或時期、不同形態或種類文化遺產的相互關係及其綜合價值,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原則、機制、方式,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關係以及相輔相成的發展規律等。 [2]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點

人類文化遺產學博士點的主要研究方向包含傳統村落文化、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數字展示與傳播、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等四個方面,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傳統村落文化
本方向主要研究傳統村落的文化傳統與精神世界、傳統村落的堪輿規劃、建築營造與保護、傳統村落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的經濟發展與綜合治理、村落氏族文獻與少數民族研究資料整理、傳統村落地域文化圈的宗教信仰與遺存研究。 [2]   
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文化遺產科技保護、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可移動文物保護、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價值挖掘、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等。 [2] 
文化遺產數字展示與傳播
本方向主要研究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建設、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的保存與傳播、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的深層次加工、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文化遺產數字化政策、數字博物館建設、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規範等。 [2]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類型和營造特點、民族傳統生活方式與民居內部空間、傳統營建技術的科學化與系統化、傳統建築的損毀原因及劣化機理、傳統建築的結構健康狀況檢測技術、傳統建築保護的新材料研發、傳統建築有機更新的技術體系、傳統建築有機更新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