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井履軒

鎖定
中井履軒(1732—1816),日本德川時代後期的哲學家、無神論者。名積德,字處叔,號履軒、幽人。生於大阪。幼時和兄中井竹山一起在大阪朱子學派的中心懷德堂,跟五井蘭洲學朱子學。他不喜交際,終身隱居,甚至謝絕了諸侯的招聘。曾開設私塾“水哉館”教育弟子。 [1] 
本    名
中井積德
處叔
履軒,幽人
所處時代
德川時代
出生地
大阪
出生日期
1732年
逝世日期
1816年
主要作品
《七經雕題》
《七經雕題略》
國    籍
日本
職    業
德川時代後期的哲學家

中井履軒人物生平

在經學研究上提倡自由探討的新學風。晚年他繼竹山之後在懷德堂講學,使大阪的儒學受到重視。大阪朱子學派在意識形態方面反映了日本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唯心主義的朱子學當時正趨於瓦解而逐漸讓位於唯物主義。履軒的哲學基本上體現了這個轉變時期的特點。
履軒一生深研經學,並不墨守朱熹的理學,而有獨到的見解。他的基本思想是理性主義、人本主義、尊王賤霸和注重實際。他認為宋儒近禪。他信奉的不是純粹的朱子學。在《七經逢原》中,他表現出批判精神。他認為理在於物,反對朱熹關於理在物先的説法。在他看來,理是事物的規律;人們認識了規律,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事物。在認識論上,他主張知行並進,反對玄想。按照他的觀點,人們要獲得知識,就必須親身實踐;如果只是在家苦思冥想,是得不到知識的。在人性學説上,他宣稱凡是合乎人的性情的東西就叫做“道”,指出朱熹關於天理和人慾對立的命題與孔子孟子的宗旨不符,並且認為把人性分為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是毫無根據的。
履軒的無神論思想非常豐富。對佛教和神道等等的宗教迷信,從祭鬼神、講風水到占卜、論卦,他都加以批判。他以中國南朝唯物主義者範縝的《神滅論》為武器抨擊梁武帝,説他借佛以眩惑天下。履軒的思想對富永仲基山片蟠桃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井履軒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七經雕題》《七經雕題略》、《七經逢原》、《中庸逢原》、《孟子逢原》、《大學雜議》、《通語》等。 [1] 
參考資料
  • 1.    蔣永福、吳可、嶽長齡 主編.《東西方哲學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