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粵

(地名合稱)

鎖定
最早的史書中記錄的兩粵是指以今福建省為中心的東粵和以今廣東省為中心的南粵,其範圍大致包含浙江省温州市、金華市、福建省全境(包括馬祖羣島和金門縣)、江西省贛州市、撫州市、廣東省大部(除韶關和連州等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海南省全境、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等地。
到了明清時期,常以兩廣等同於兩粵
中文名
兩粵
定    義
指浙江、江西、廣西、海南等地區
類    型
詞語
出    自
史記

兩粵地理範圍

兩粵指東粵和南粵,這些記載可以在西漢武帝時期的《史記》,以及東漢時期由班固撰寫的《漢書》中找到。 [1] 
東粵系包括以下地區:東甌(今浙江省温州市、金華市);東冶(今福建省北部);海陽(今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幹越(今江西省中部);南野(今江西省南部);縛婁(今廣東省東江流域)等。
南粵系包括以下地區:蕃越(因其為“大越”,即會稽的藩屬,故稱蕃越,後改稱南粵);西甌(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雒越(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烏滸(今廣西梧州市、玉林市等地區)等。
明清時期常常以兩廣等同於兩粵,明代的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包括現代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也就是兩廣。廣東別稱粵東,廣西別稱粵西 [2] 
然而從早期的史書記載來看,最初的兩粵不同於兩廣,以兩廣概念替換早期包括福建、江西等地在內的兩粵概念,最早亦不早於兩宋,並且可以肯定是在明代以後才盛行起來。

兩粵歷史起源

兩廣等同於兩粵,起源於明朝代宗景泰三年,名臣于謙奏請設兩廣總督,明朝憲宗成化六年成定製,治所設位處兩廣交界之梧州(今屬廣西),首任兩廣總督為韓雍。在清朝時,包括現時的廣東和廣西、海南島,兩廣受兩廣總督管轄。
兩廣的範圍曾是古代的百越之地,也是南越國主要領土(即嶺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島和越南大部分),但兩粵現代的定義一般只指廣東與廣西,有時亦包含海南島(海南)。這三省——廣東、廣西與海南皆有分佈廣府、潮州、客家、疍家等民系與其他民族,主要語言有廣府人的粵語、潮州人的潮州語、客家人的客家語、廣西桂柳地區的漢族使用的西南官話以及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

兩粵語言文化

兩廣的語言文化極其多樣。廣東境內包括的粵語、客語、閩語、邑語、粵北土語等五大方言類型,其中珠三角、粵西等地使用粵語;北江、東江地區和韓江上游、粵西部分山區使用客家話;潮州地區使用屬於閩南語系的潮州話;雷州半島使用屬於閩南語系的雷州話;四邑地區使用語法的接近粵語,語音卻與粵語差別很大的四邑話。粵北地區使用系屬不明的粵北土話。在廣西境內,賀州憑祥連線的東南部通用粵語桂林柳州地區使用西南官話,廣西西部的左右江地區的漢族通用平話,而少數民族通用壯語,廣西東北部的全州灌陽等地通用新湘語。另外博白,容縣一帶有客家話分佈。
粵語又稱廣語、廣南方言。可分為廣府片、勾漏片、陽江片、邕潯片、欽廉片、吳化片、等,以廣州音為代表和標準音。
客語又稱山語、秦語、赤子語、槎語,典型口音為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音,民間互通程度最高的口音為惠陽音。福建明溪、連城、平和、詔安客語閩化程度深,廣東陸河、龍門、茂名、廉江等地客語粵化程度深。
閩語在福建省境內外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等五種,在兩廣和海南主要分為潮州、雷州、海南、海陸等四種。
邑語全稱四邑方言,有時歸入粵語,此方言系統有被廣州話同化的趨勢,原本分佈江門珠海兩市,但珠海邑語已高度廣州化。
粵北土語主要包括兩個類型,一是以南雄土語為代表的韶州土話,一是以連陽土話為代表的連州土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