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丟花包

鎖定
丟花包是貴州布依族青年男女非常喜愛的一項交際活動。花包大小不一,繡着各式各樣的圖案和花紋,內裝谷種和棉花種子等物。他們通過丟花包選擇對象。
中文名
丟花包
外文名
Throw flowers bag
所屬地區
貴州
類    型
交際活動

丟花包簡介

丟花包 丟花包
丟花包是居住在貴州的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種獨特的社交方式。通過丟花包,他們可以各自選擇自己滿意的對象來談戀愛,稱為“浪哨”。在浪哨中如果雙方情意相投,便可結成終身伴侶。
每年農曆新春佳節,從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個月裏,各寨的年輕人都要走村串寨,尋找姑娘丟花包。 [1] 
在丟花包節日,布依族姑娘們打扮得格外漂亮,小夥子們也身穿新衣裳,吹着樹笛,彈着月琴,高高興興地來到花場上,舉行別具風趣的丟包活動。開始丟包時,青年男女各站一排,相距十餘米,互向異性投擲,一會兒只見空中彩袋飛舞,場面熱鬧。漸漸地,花包不是隨意拋玩,而是隻向自己愛慕的對象投去,對方也願多向自己投擲,就是有情意的表示。花包過肩時可以不接,如果不過肩而沒有接住,給對方一件禮品,銀簪、項圈、手鐲、戒指等均可,這些禮品便是愛情的信物。丟花包後可以相邀幽會,藉以互相瞭解加深感情。

丟花包慣例

過去,丟花包有不定期的慣例,一般事先規定,花包丟過肩可以不接,如沒有過肩而自己沒有接到,那麼不管是男是女都要給對方一件禮物,如項圈、手鐲、戒指等飾物。丟花包作為比賽,一般不限人數,對等進行,通常是男女混合,但也有男子單項和女子單項對擲。丟花包主要靠手臂的力量,藉助兩三步助跑,在腰腹力量的配合下將花包擲出,要求甩得遠,擲得快,丟得準,接得穩。

丟花包歷史背景

丟花包(圖1) 丟花包(圖1)
丟花包歷史悠久,最早的活動形式尚無文字記,但從宋人朱輔《溪蠻叢笑》中描寫苗、瑤、撩、仡伶、仡佬5個民族的風俗來看,這一活動在宋代就已形成“土俗”,歲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飛砣”,可見,宋代“僚人”的“飛砣”就是今日布依族的“丟花包”。清朝康熙年間《貴州通志?蠻僚》中載:仲家(明清兩代對布依族的俗稱)……於孟春跳月,用彩布編小球如瓜,謂之花球,視所歡者擲之,”説明至少在康熙年間布依族青年中丟花包活動已盛行。

丟花包時間

布依族丟花包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多在春節期間、六月六和七月半等節日。

丟花包形式

丟花包(圖2) 丟花包(圖2)
丟花包是布依族青年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也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種特殊的活動。通過丟花包,他們可以各自選擇自己滿意的對象來浪哨(談情説愛)。在浪哨中如果雙方情深意切,便可結成終身伴侶。每年新春佳節,從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個月裏,各寨的後生們都要走村串寨,尋找姑娘丟花包。
花包都是方形,大小不一,四隻角上有四根小綵帶。花包上繡着各式各樣的圖案和花紋,中間有一根大飄帶,供手拿着丟接使用。花包內裝的是谷種和棉花種,有時也用糠殼代替。

丟花包規矩

丟花包(圖3) 丟花包(圖3)
丟花包的規矩,一般都是丟着玩,屬於試探階段。在試探中,如果男女雙方相互看中了,兩人越丟越熱烈,感情越深厚。這時要丟接準確,如果失手,對方就要唱歌來索取禮物。但是不管是接或者送禮物,都感到是很大的快樂幸福。因此有的小夥子姑娘故意將花包扔得高高的,讓對方接不到,或者故意接不住,以便索取禮物或送禮物給對方。如果雙方都覺得情投意合,就離開大家,另尋地方去對歌談心。
滇南的布依族青年交往一般採取“唱花歌”的形式,“唱花歌”白天在街頭巷尾或山坡上進行,夜晚則在村中。除此之外,還有固定的歌山。歌山的場面十分壯觀,青年們從四面八方湧來,各自物色對象,找第三者做通話人。男的通話人只能是女的,女的通話人只能是男的。等對方同意,就甩動毛巾來約定地點,以歌代話。唱花歌必須遵循規矩,請人唱花歌,自己先要唱三首表敬意;在自己家裏不能唱;父母親戚在不能唱;

丟花包地點

丟花包選擇在村寨附近平坦寬闊的地方,在丟花包開始之前,青年男女互相對歌,暗中尋找花包伴。片刻之後,便各站一排,相距約二三十米,這時姑娘們手握提繩將花包左轉右轉向自己的如意郎拋去,後生接到花包後,即回擲給心愛的姑娘,如此往返拋接,投擲,花包左右穿梭,為青年男女傳情達意,到若干回合後,便一對對地悄然離開,另尋一外敍衷腸唱情歌去了。
在布依族聚居的貴州鎮寧扁擔山,青年喜愛在“浪哨”中尋覓伴侶。“浪哨”一般安排在趕場的日子,這一天清晨,小夥子們就急忙上路到黃果樹瀑布下的“浪哨”場地。
姑娘小夥子分為兩邊,當小夥子物色到中意的姑娘後,就求別的姑娘幫他試探。如果姑娘説:“我們是親戚。”,就代表她不同意。如果姑娘有意,就請人傳話“可以唱支歌,地點由你選。”。通過對歌,兩人進一步瞭解,增進感情。
在貴州紫雲一帶的布依族,有結婚儀式上“打接親人”的習俗。當男方請的接親人進寨子時,女方寨子裏的青年人,將事先準備好的粘棗子放在手中,向他們打去,其意思是:你們來接我們寨子中的姑娘,就要給你們添點麻煩。

丟花包習俗

貴州都均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要“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裏一般裝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的“送親婆”帶來。其實人們熱衷於“唱荷包”,只是因為這是比賽歌喉的好場所,在“唱荷包”中唱得好的人,不僅會得到當場賓客的讚譽,而且日後也會聲名遠播。所以參加的人非常多,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有時一唱就是一整夜。

丟花包傳説

丟花包傳説一

傳説,古老的時候有一個青年叫韋索剛,他栽的稻穀,穗大苗粗,顆顆飽滿,收成很好。在河的對岸住着一個女孩叫金珠彈花愛,她獨自生活,靠種棉、紡紗、織布為生。他們倆在一條河的兩岸各人種各人的地,隔河相望,時常對歌傳情,心裏暗暗相愛,可惜不能過河相聚。韋索剛很羨慕金珠彈花愛種的棉花,也想種棉花,卻沒有棉花種;金球彈花愛很讚賞韋索剛栽的五穀,也很想種五穀,卻沒有谷種。
於是,韋索剛把最大最好的穀穗用頭帕包着,捆成四四方方的一包,甩到河對岸給金珠彈花愛;金珠彈花愛也解下圍腰,把自己的棉花種子包好,同樣捆成四四方方,拋到河對岸給韋索剛。兩人互唱着感謝對方的歌。
第二年,韋索剛種上了棉花,金珠彈花愛也開始種糧食。可是,韋索剛種的棉長得很矮很細,棉桃小朵小朵的,一大塊棉田收來還不滿一籮。金珠彈花愛種的稻穀,也長得葉小苗細,顆粒不飽滿,一大塊田,都收不到一挑。他們兩個只好年年都交換種子。天長日久雙方相愛更深了。後來他倆每年總要在秋收時節隔岸相會,而且村寨的人們在歡度新春佳節時,也不約而同地到河的兩岸來互丟種子包,相愛的人們越丟種子包感情越深,就像那山間的苦竹根,緊緊相連難捨難分,並經常對歌對到太陽落山。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聽到歌聲,也紛紛地悄悄走來聽他們對歌,看着他們甩種子包。
金珠彈花愛和韋索剛這對相愛的人多想團聚。可是那滾滾奔流的河水,使他們不能相聚。他們坐在河兩岸上相思相念。誰也不願離開河邊。他倆丟了九十九天的種子包,對了九十九夜的歌。歌比天上的星星多,種子包比地上的石子多。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天上的神仙,為他們在河中架起了一坐彩虹橋。虹橋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布依族村寨。一個從東岸踏着虹橋走來,一個從西岸踏着虹橋過去,兩人相聚在彩虹橋中,結為終身伴侶。
布依人為了像韋索剛和金珠彈花愛那樣得到自由美滿和幸福的婚姻,把丟種子包作為尋找伴侶的重要活動。代代相傳,遍及整個布依族山寨。種子包也從原來簡單的布包,繡上花朵、花紋和圖案,縫上彩帶,丟在空中,如龍飛鳳舞。布依人稱它為花包。 [1] 

丟花包傳説二

丟花包的來歷,傳説阿思與三娘相愛。一天,三娘被瑤頭看中,強娶為妾,三娘死也不從。瑤頭轉而威逼阿思,要他在三天內織一件鳳凰衣,才準他與三娘結婚。阿思走遍整個瑤山,一隻鳥也沒有提得,走到鳳凰山時,一仙女被他的精神感動,送他一件鳳凰衣。阿思交鳳凰衣,瑤頭又逼他跳千丈崖。阿思忍無可忍,起來反抗,在三娘和鄉親們的幫助下,殺死瑤頭,與三娘結為夫婦。花包有紅黃藍白等色,表示勝利、美滿。為了紀念這對戀人,就出現了春節丟花包的活動。每人兩個花包,互相對丟,花包飛舞,熱鬧異常。
有些地區把瑤族舞蹈分成文舞和武舞(也稱文法武法)。文舞一般配有碰鈴、鋩鑼等打擊樂器,邊唱邊跳,文舞中的栽靛、踩靛、紡紗、推磨、扛木頭、蓋房子、撒秧、栽種等舞蹈動作,柔和、優美、歡暢,在過法等活動中多用此舞。
在祭龍、祭祖、打齋等祭祖活動中,多跳武舞。打擊樂配有鑼、鼓、釵等,邊喊叫邊跳。舞蹈中有騎馬、拉馬和要刀、弄叉等奔放矯健的動作,表現了瑤族人民強悍、粗獷豪邁等品格。
丟花包:傳説起源於盤江一帶布依族民間,是男女青年同時參加的娛樂性體育活動。早在清康熙年間《貴州能志》就有記載。多在春節、六月六和七月半節日裏進行。在民間關於丟花包的來歷有許多傳説,傳説的大意是在很久以前盤江有一位比攀技花還美的姑娘名叫糠妹,因為她的美麗有一天竟有七個青年同時向她未婚,於是她就毛下七布包,並許諾誰撿其中她最心愛的花包她就和誰成親。
七個青年走後,糠妹用紅、黃、青、白、灰、綠、藍七色布伏了七個布包,裏面分別裝了糯米、粳米、粘米、小米、小麥、高梁、米糠。等那七名青年來撿包時,糠妹把七個布包向他們拋去,好多人都去搶那些包着糧食的包,只有那個裝米糠的布包沒人去撿。隨後另一名青年才跑來,他只有撿起裝有米糠那布包。
糠妹就問先來那六名青年為什麼來得這麼早,六名青年都計好的説,“為了早一點看到你,一大早什麼都沒做就跑來了……”
最後撿到裝米糠布包的青年説:“我早上幫母親磨了五斗包穀,又上山砍了一捆柴同,所以來晚了……”聽大家説完後,糠妹高興地説:“我最喜歡的是裝米糠那個布包。就這樣糠妹嫁給了最後來的那名青年。
因為源於這個故事,所以最丟花包稱”丟糠包“。
丟花包的方式是男女相對各沾一排,中間相距10米互向異性投擲,初時隨意,漸改為愛慕誰就投向誰,對方也願意多身處投擲。如果雙方有意便可邀約定期幽會,互相瞭解,加深感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