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絲狀疣

鎖定
絲狀疣(verruca filiformis)是一種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良性贅生物,是尋常疣的一種特殊類型。它主要由HPV-1、HPV-2、HPV-4、HPV-7及26~29基因型引起,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與患者共用個人物品傳播。外傷或皮膚破損是發病的重要因素。絲狀疣表現為肌膚突起,呈正常膚色或棕灰色,最常見於面部,特別是眼瞼,也經常發生在頸部、下巴,通常是單個呈現。
絲狀疣的典型症狀包括皮損為隆起於皮膚的疣狀贅生物,有些患者可能出現無臨牀症狀的“潛伏感染”。另外,如果絲狀疣出現在眼瞼,可能伴發結膜炎角膜炎。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疾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如果影響外觀或短時間內不斷增大,需要及時就醫。
治療絲狀疣的手段多樣,包括藥物治療、手術及物理治療等。藥物治療包括外用藥物如5-氟尿嘧啶軟膏、3%酞丁胺霜等,並可能出現局部刺激、過敏等不良反應。其它治療如平陽黴素注射、免疫調節劑、手術治療等也是可選項。物理療法則包括冷凍、電灼和CO2激光。大約65%的絲狀疣患者在一年內可以自然消退,約90%的患者在五年內可以消退,少數患者可能會復發。
雖然大多數絲狀疣都能自愈,但請注意,如果皮疹在短時間內變色或外觀明顯改變,或者感到疼痛並妨礙日常生活,或者疹子持續不消退且不斷擴散,建議立即就醫。
中醫病名
絲狀疣
外文名
verruca filiformis
別    名
刺瘊,瘊子
就診科室
皮膚科
多發羣體
兒童和青年,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個體
常見發病部位
頸部、額頭、眼瞼
常見病因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外傷
常見症狀
疣狀贅生物,絲狀突起,尖端為乳頭瘤狀,小疣的頂端有角質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經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的皮損而致病,和患者共用毛巾等個人物品可間接感染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5-氟尿嘧啶軟膏,酞丁胺霜或酞丁胺二甲亞碸溶液,維A酸酒精溶液,水楊酸,咪喹莫特霜,鬼臼毒素平陽黴素左旋咪唑

絲狀疣病因

該病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起的,傳染源為患者和病毒攜帶者,通過直接接觸或(和)與患者共用個人物品而感染。此外,外傷或皮膚破損是發生HPV感染的重要因素。

絲狀疣發病原因

完整的HPV病毒呈球形,有100多種,其中近80種與人類疾病相關。絲狀疣是尋常疣的一種,引起尋常疣的是HPV-1、HPV-2、HPV-4、HPV-7及26~29基因型。
當皮膚出現破損,HPV會通過破損處侵入表皮細胞,並在其內進行復制、增殖,導致表皮增厚、角化過度,經數週或數月的增生即可產生肉眼可見的疣體。

絲狀疣誘發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絲狀疣的患病風險:
  • 兒童和青年,其身體對病毒可能還沒有建立起免疫力;
  • 免疫功能低下,如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接收器官移植等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劑者。

絲狀疣症狀

有些患者感染HPV後皮膚有肉眼可見的絲狀突起,另有些病灶肉眼不可見,僅可通過醋酸白試驗發現。
部分患者則沒有臨牀症狀,皮膚外觀正常,但是可檢測到HPV或HPV的DNA,被稱為“潛伏感染”,是疾病復發和傳播的主要根源。

絲狀疣典型症狀

  • 皮損為隆起於皮膚的疣狀贅生物,呈正常膚色或呈棕灰色。
  • 單個細軟的絲狀突起,尖端為乳頭瘤狀,小疣的頂端有角質,像一個長度1cm的小釘倒立在皮膚上。
  • 最常見於面部尤其眼瞼上,也常見於頸部、頦部,往往單個發生。
  • 患者多無自覺症狀,發於面部的皮損在洗臉時,經常因毛巾的牽拉而稍有疼痛感。

絲狀疣伴隨症狀

若發生於眼瞼,可伴發結膜炎角膜炎

絲狀疣就醫

該病在一定時間後,有可能自然消退,可以不用特意去診治;但如果皮損影響外觀或短時間內不斷增大,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醫生可能會取一些皮損組織用來做病理檢查和檢測病毒DNA。

絲狀疣就醫指徵

  • 皮損在短時間內,其顏色或外觀發生改變;
  • 感覺到疼痛,並妨礙日常生活;
  • 皮損持續不消退,並不斷擴散;
  • 皮損反覆發作;
  • 成年人出現多發的皮損,提示免疫系統功能障礙。

絲狀疣診斷流程

面部或眼瞼、頸部、頦部出現細長的疣狀贅生物,不斷增大,需要及時到皮膚科就診。
醫生可能會問以下問題來蒐集病史:
  • 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皮損存在的;
  • 是否第一次出現這種皮損;
  • 皮損的顏色、數目、大小等是否發生過變化;
  • 是否有其他不適;
  • 家庭成員是否有類似症狀;
  • 近期是否有過外傷或皮膚破損的情況;
  • 平時免疫狀況如何;
  • 是否做過相關的治療,是如何治療的,療效如何。
接下來,醫生會觀察皮損的情況,一般可初步診斷。
醫生可能建議做病理檢查以及HPV的DNA的檢測來進一步明確診斷。

絲狀疣就診科室

皮膚科

絲狀疣相關檢查

  • 組織病理檢查
醫生會切除一小部分疣體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通過尋找絲狀疣的病理特徵來進行診斷。同時可以排除其他相似的疾病。
  • HPV的DNA檢測
通過對病變組織進行HPV的DNA檢測,有助於疾病的確診。

絲狀疣鑑別診斷

名稱
絲狀疣
皮贅
皮角
好發人羣
兒童及青年
中老年人
40歲以上,特別是經常日曬的老年人
好發部位
面部(尤其眼瞼)、頸部等處
多發性軟纖維瘤好發於頸部或腋下;孤立性者好發於軀幹下部
面部、頭皮、頸、前臂和手背等曝光處
皮損顏色
正常膚色或棕灰色
皮色或淡褐色
膚色、淡黃或褐色;若基底部充血發紅,提示可能惡變
皮損特徵
細長軟的絲狀突起,尖端為乳頭瘤狀
多發性者為小而有溝紋的丘疹,質軟,呈絲狀增長的突起;孤立性者損害一般為單個,有蒂
大小不等,約2~25mm;長度比寬度大;角突表面光滑或粗糙;基底硬

絲狀疣治療

部分絲狀疣可以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自然消退,不需要治療。但是當疣體影響外觀時,可選擇尋求治療。
治療以破壞疣體、調節局部皮膚生長、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應為主要手段,主要採用物理治療和外用藥物治療。系統藥物治療多用於皮損數目較多或久治不愈者。

絲狀疣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避免搔抓。

絲狀疣藥物治療

  • 外用藥物治療
5-氟尿嘧啶軟膏,因可遺留色素沉着以及局部刺激,故顏面慎用。此外,還可能出現局部疼痛、皸裂、水腫、過敏反應、化膿等不良反應。
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亞碸溶液。
0.1%~0.3%維A酸酒精溶液,局部外用。副作用有局部輕度灼燒感、紅腫、脱屑及色素沉着。
水楊酸,常用濃度為10%~26%。主要通過促進表皮剝脱髮揮治療作用,常聯合冷凍治療,但可能有局部刺激性和過敏,應避免用於眼瞼等部位。
其他,如5%咪喹莫特霜,0.5%鬼臼毒素。但可能有局部刺激性和過敏,應避免用於眼瞼等部位。
  • 皮損內注射
平陽黴素用1%普魯卡因稀釋後注射於疣體根部,每週1次,適用於難治性疣,不建議用於眼瞼等部位。
  • 系統藥物療法
目前尚無確切有效抗HPV治療藥物,可適用免疫調節劑,如干擾素左旋咪唑等。

絲狀疣手術治療

對於皮損較少者,醫生可能建議用特製的工具將其刮除。
  • 外科手術切除
手術切除疣體也可用於絲狀疣的治療,術後可能會在治療區域留下瘢痕。

絲狀疣中醫治療

中醫中藥治療疣的報道甚多,常常用於難治性疣的輔助治療,對於絲狀疣不作為首選。

絲狀疣其他治療

主要是物理治療,包括冷凍、電灼和CO2激光等,適用於皮損數目較少者。
  • 冷凍療法
常用治療方法。醫生會用棉籤蘸液氮或用液氮冷凍器的冷頭抵壓疣損害,並根據損害的大小及深度決定冷凍時間及所施壓力。如果一次治療不成功,可在2~3周後再冷凍一次。
做完冷凍治療後局部出現水皰、大皰是正常反應,但要注意防止繼發感染,遵醫囑到醫院進行無菌穿刺抽液及換藥,或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溶液冷敷。
冷凍治療區域應充分暴露,避免接觸水,必要時可外用抗菌藥物。
  • 電灼術
可立即去除病灶,但是灼燒過深者,可能產生瘢痕。
  • 激光治療
通過光能灼傷疣體,使組織壞死,從而使疣體脱落。可能會出現疼痛和疤痕。

絲狀疣預後

該病可自然消退,約65%患者一年內自然消退,約90%患者5年內可以消退,少數患者可復發。部分病例可有惡變,但很罕見。
臨牀發現疣消退時常有下列徵兆:突然瘙癢,疣基底部發生紅腫,損害突然變大,趨於不穩定狀態。

絲狀疣預防

預防的主要措施在於防止外傷。避免和患病者有直接的皮膚接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有助於降低發病風險。
  • 體力勞動或容易受傷的工作人羣應注意做好勞動防護,防止外傷是預防該病的關鍵。
  • 避免直接接觸他人的疣體;患病後避免搔抓,防止自身接種。
  •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儘可能避免和他人共用生活物品。
參考來源: [1-11] 
參考資料
  • 1.    張建中,高興華.皮膚性病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72-74.
  • 2.    趙辨.中國臨牀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5-418.
  • 3.    張學軍,鄭捷.皮膚性病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70-72.
  • 4.    方洪元,邢衞斌,張秉新,徐海環.實用皮膚性病手冊[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6:41-43.
  • 5.    Common warts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6]
  • 6.    Common warts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6]
  • 7.    丁淑貞,戴紅.皮膚科臨牀護理[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6:57.
  • 8.    張建中,陳周.皮膚科疾病合理用藥問答[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97.
  • 9.    陳紅霞,鄒先彪.2014年英國皮膚科醫師協會皮膚疣治療指南解讀[J].實用皮膚病學雜誌,2015,8(5):360-362.
  • 10.    虞瑞堯,漆軍.面部皮膚病診斷彩色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4:31.
  • 11.    吳紹熙,潘衞利,廖萬清等主編.中國常見皮膚性病彩色圖譜.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