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為五斗米折腰

鎖定
不為五斗米折腰(拼音:bú wèi wǔdǒu mǐ zhéyāo)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晉書·陶潛傳》。 [2] 
“不為五斗米折腰”原指不會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權貴屈服(五斗米:微薄俸祿的代稱;折腰:彎腰,指鞠躬作揖),後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2]  ;在句中一般充當作謂語、分句。 [1] 
中文名
不為五斗米折腰
拼    音
bú wèi wǔdǒu mǐ zhéyāo
近義詞
堂堂正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反義詞
趨炎附勢阿諛奉承
語法結構
複句式
成文用法
作謂語、分句
成語出處
《晉書·陶潛傳》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出處

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唐·房玄齡等《晉書·陶潛傳》) [2] 
成語“不為五斗米折腰”即出自此。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故事

“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配圖
“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配圖(3張)
東晉末年,時局動盪不安。當時有一個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他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的腐敗,便在家鄉隱居。
後來,陶淵明的生活越來越窮苦,僅靠耕種田地,實在養活不了一家老少。親戚朋友都勸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迫於生計,他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説陶淵明很有文才,不久就推薦他在大將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陶淵明看到那些官員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心裏十分厭惡,便請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今江西彭澤縣)當縣令。
有一天,郡裏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縣視察。這個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平時倚仗太守的寵信,在鄉里作威作福。他一到彭澤縣的官驛,就趾高氣揚地讓陶淵明去拜見他。
縣裏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當時,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裏捻着鬍子吟詩,聽説督郵來了,十分掃興,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説:“大人,督郵來了,您應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麼能穿着便服去呢?你這樣有失體統,他會在郡太守面前説你的壞話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這種倚官仗勢的人,一聽小吏説還要穿起官服對這個督郵行拜見禮,就更受不了。他長嘆一口氣,高聲説道:“我寧可餓死,也不願為了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種勢利小人鞠躬作揖。”
説完,他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封好,並且寫了一封辭職信,一併交給了小吏,離開了只當了83天縣令的彭澤,辭官歸田了。就這樣,陶淵明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3]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寓意

陶淵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寫出獨有的文風,並創作出了傳誦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種氣節,一種品格,被視為中國文人不事權貴的典範。在現實生活中任何的蠅頭小利或者大筆的不義之財都不值得出賣人格。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為了自己的前途去阿諛奉承那些有權勢的人,為官清廉才能受民眾的愛戴。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或富貴或清貧,都由自己做主。 [4]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不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氣,不屈節於人 [2]  ;在句中一般充當作謂語,分句。 [1] 
  • 運用示例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老之事。 ” [1] 
參考資料
  • 1.    不為五斗米折腰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20]
  • 2.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2:250
  • 3.    高偉傑編著.青少年最愛讀的500個經典成語故事 榜樣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09:13-14
  • 4.    拾月主編;王洪鋒,盧麗豔副主編;張帥,車坤,丁輝等編委.耀世名人的榜樣力量[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