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外文名
- Better to die in glory than live in dishonour [3]
- 拼 音
-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 成语出处
- 《北齐书·元景安传》
- 成文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
- 语法结构
- 复句式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出处
播报编辑
句中的“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演化为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成语故事
播报编辑
有一年,出现了日食的现象,高洋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心里很害怕。原来,在古时候,人们对一些比较异常的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发巴糠永生了日食、地震之类的事情,人们就会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会采取一些她订放措施去挽救。于是,高洋就去问一位亲信。
那位亲信知道高洋的心思,就说:“这是因为王莽夺取了汉朝的天下以后,没有把刘氏宗室杀光。要是他当时把刘氏宗室斩尽杀绝了,后面就没有刘秀了。”于是,高洋就把元氏宗室近亲四十多家、七百多口全部杀死了。
元景厚巴连安有个堂兄,名叫元景皓,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坚决反对改姓,他说:“我们怎么可以为了保住性命,就抛弃自己的姓而改姓别人的姓呢?这不是连祖宗都不要了吗?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够为了保全自身而去做瓦器!我宁愿保持气节而死,也绝不愿意为了活命而忍受改姓的屈辱!”第二天,元景安把元景皓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但高弃弃洋也于三个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 [2]
成语寓意
播报编辑
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瓦用泥土捏制,可随意改变,显趋炎附势的懦弱心态,两相比较形成鲜明对比。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保全自己完整的人格和本心。孟子曰:“舍生取义。”大丈夫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假若为了生存而抛弃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那么这样一个人是不可能会得到尊重的,因此无时无刻都要坚守自己的品格,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5]
成语运用
播报编辑
成文用法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不愿苟全性命。多用来表示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状语;含褒义。 [1-2]
运用示例
现代·曾秀苍《山鸣谷应》:“你要欺人太甚,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你们这两个痞子决一死战!” [2]
成语辨析
播报编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不屈
两者都表示宁可死也不偷生的意思。常可换用。区别在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示“宁可为正义事业牺牲”“宁死不屈”表示“宁可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示“决不屈辱偷生”,“宁死不屈”表示“决不向敌人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比喻性的,“宁死不屈”为直陈性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