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

鎖定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是著名財經傳媒人施明慎所著圖書,於1997年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 [1] 
中文名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
作    者
施明慎
出版社
中國金融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7年
ISBN
7-5049-1706-0
經    銷
新華書店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圖書簡介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是中國金融出版社於199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著名財經傳媒人施明慎。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邵華澤為該書封面題詞,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範敬宜為該書作序。 [1]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圖書序言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序
作者:範敬宜
範敬宜 範敬宜
人們常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成就一項事業的不易。而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説,能以十年為期磨成一“劍”,尤其不易。這是由新聞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在新聞工作中,從事經濟報道而能做出突出成就者,更為不易。至於在經濟報道中專攻金融報道而能卓然成家者,則應在“更”字前面再加一個“更”字。這是因為金融報道的專業性更強,政策性更強,而可讀性更弱,一般新聞工作者都把它視為最難啃的“硬骨頭”。在新聞隊伍裏,能夠堅持十幾年啃這塊“硬骨頭”,而且確實“啃”出成果來的,鮮矣。
正因為如此,當我讀完施明慎同志這本《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時,真的被震撼了。我很難想象,一位年輕的女記者,在從事新聞工作的十年中,一直鍥而不捨地在這樣一條艱難的道路上跋涉,曾經為之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三年多前,我從《經濟日報》調到《人民日報》工作,有人告訴我,在金融報道方面,施明慎是一個“真正的內行”。當時,我有點疑惑,因為新聞工作者對人的評價往往失之誇飾。後來,在各種會議上,我聽到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人民銀行的領導和專家也如是説,並且認為,施明慎的金融報道“不但不説外行話,而且對內行人也有啓發”,特別是朱鎔基總理也多次表揚她關於金融、外匯改革的報道,我就不得不對這位年輕人刮目相看了。——我知道,專家的眼光是挑剔的、讚揚是慳吝的,尤其對新聞記者。於是,我開始注視施明慎在新聞工作道路上的蹤跡,直到去年夏天人民日報社專門為她舉辦新聞作品研討會,終於基本完成了對她品格、學識、才能、精神的認識。
多少年來,我一直提倡培養造就一批“研究型”的記者。因為幾十年來,我聽夠了社會上對經濟報道“外行看不懂,內行不屑看”的指責。但是這又是嚴酷的現實。新聞記者的長處是敏感,而不足則是膚淺。當今之世,能夠潛心研究某一領域(特別是經濟領域)重大問題的記者,實在是太少了。尤其是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能夠對新形勢下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提出經過深思熟慮的真知灼見來的,恐怕寥寥可數。我想,這麼説決不是“打擊一大片”。究其根本原因,是研究需要付得起代價,需要陳景潤式的科學家精神——外不慕紛華,內耐得寂寞。而在社會心態普遍浮躁、趨時的狀況下,要做到這一點,是何等不易!施明慎之所以能夠在十年內取得這樣的成就,無非是她不畏艱險、不畏譏誚、不畏冷落,一直在走她認為應該走、也樂於走的路。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十年光陰,很容易蹉跎。從自恃“來日方長”,到嗟嘆“去日苦多”,其間並沒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問題就看時間的主人如何把握了。施明慎新聞生涯的前十年是不凡的,後十年、二十年呢?人們抱着更大的期望在注視着。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圖書評價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何小平1997年9月11日以《十年磨一劍》為題在《建設銀行報》上撰文,對《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一書進行了評價。該文評價道:
施明慎在經濟、金融領域被稱為“真正的內行”,贏得了“不但不説外行話,而且對內行人也有所啓發”的良好口碑。《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不僅對經濟金融改革10年間的風雨歷程予以回顧,且作者作為一名“學者型”記者的功底也可見一斑。
該書共收錄作者於1986年至1996年十年中從事經濟報道的作品百餘篇。就體裁而言,有訪談、綜述、通訊、評論,行文流暢通俗,樸素自然,嫺熟的寫作技巧和紮實的經濟知識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就內容而言,涉及金融、保險、税務、法律、證券、物價等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將色彩各異的萬千經濟氣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其中不乏像《搞活大中型企業的突破口》、《保險:千家萬户的選擇》、《發展壯大商業銀行》、《香港金融業:明天會怎樣》等曾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和受到中央領導同志表揚的優秀篇章。
細細品味施明慎的文字,的確沒有那種身處局外的感覺,與其説你在讀,不如説她在與你交談,談話的開頭往往是身邊一件細微瑣碎的小事。從“北京人聲聲抱怨無啤酒喝”到那篇生產、消費不平衡造成的《啤酒問題》;從“鄰居沈家5000元買股票如何賺到了10萬元”到那篇冷靜分析投資股票市場的《做理智的投資者》……她的娓娓道述有如涓涓細流,輕緩親切,隨着剖析問題的深入、河面的拓寬,融為驚濤拍案的經濟汪洋中的一粟,令人感到豁然開朗,心胸釋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一改往日堆積經濟、金融術語的呆板面孔,遣詞造句活潑生動,又為該書增色不少。在論述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的金融改革中,作者將附屬於財政的銀行比喻為“出納員”,把吃大鍋飯的銀行比喻為吸不了水、也擠不出水的“破抹布”,而將我們需要的銀行比喻為“海綿體”,是能吸收水分的,用的時候擠出來,有一種伸縮、調節作用。生動鮮活的比喻將其中的道理刻畫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留住了洗盡鉛華的一份貼切與逼真。
施明慎的文章是大氣的,這種大氣首先是其嫺熟的業務知識,給了她採訪中駕輕就熟的一分坦然。其次是揹負着國家經濟、政府決策的大背景,在攫取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時站在了高瞻遠矚、統攝全局的宏觀角度,將手中的筆對準整個經濟市場、金融行業,而並不是某個大銀行、大企業,更不是報喜不報憂,始終給予客觀、公證的報道,而且政策把握得非常好。在《金融問題思考(上)——當好銀行的銀行》一文中,她敢於對中央銀行存在的職能模糊、宏觀調控乏力、所處地位不明、槓桿作用錯位等現象予以層層剝露,毫不留情地點到痛處,一針見血。這樣的文章言出必實,擲地有聲,自然應和不斷。 [2-3]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作者簡介

施明慎 施明慎
施明慎,人民日報經濟部副主任,高級編輯、記者。中國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之一,首屆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曾獲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表揚。她是新聞界為數不多的學者型、專家型記者,在新聞界享有較高聲譽。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等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對施明慎的金融報道有着高度評價,認為她是“真正的內行”,“不但不説外行話,而且對內行人也有啓發”。特別是朱鎔基同志也多次表揚她關於金融、外匯改革的報道。人民日報社曾專門為她舉辦作品研討會,並在《人民日報》華東版上為她開設專欄。她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中直機關優秀黨員、人民日報優秀黨員、人民日報先進工作者、人民日報優秀婦女,並數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等榮譽。著有《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等。 [4-5] 

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圖書目錄

1986年10月—1989年10月
租賃帶來了活力——北京市商業飲食服務業租賃經營調查之一
承租人的苦惱——北京市商業飲食服務業租賃經營調查之二
別給企業添亂——北京市商業飲食服務業租賃經營調查之三
老有所養的新途徑——江蘇保險事業採訪札記之一
管好用活保險基金——江蘇保險事業採訪札記之二
既要保險又要防災——江蘇保險事業採訪札記之三
啤酒問題
艱難的歷程——對於金融改革面臨問題的思索
蔬菜生產——難在哪裏?出路何在?
初萌的金融意識——武漢國庫券上市轉讓第一天
微笑服務在“南方”——廣州南方大廈百貨商店見聞
農村保險業面臨干擾
沉重的步履——鄂湘粵農村保險調查
給銀行以貸款自主權
交易活動需儘快建立新秩序——訪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
風雨滄桑四十年——訪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經理秦道夫
1990年1月—1991年9月
走向成熟——廣東涉外保險採訪札記
鉅額貸款阻滯在哪裏?
走出疲軟的陰影——廣州南方大廈百貨商店促銷活動採訪散記
支持“短、平、快”——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幫企業脱困境
“鐵榔頭”效應——工商銀行江西省分行幫企業解決產成品資金佔壓紀實
讓生活更美好——記蓬勃發展的福建人身保險事業
治治無理拖欠
削價的魅力——北京市削價商品展銷會見聞
為何只貸了一個零頭?
為什麼“三角債”前清後欠,越欠越多?——訪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副組長周正慶(一)
搞活大中型企業的突破口——訪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副組長周正慶(二)
從清理固定資產投資缺口入手——訪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副組長周正慶(三)
減少產成品資金佔用——訪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副組長周正慶(四)
讓無理拖欠者佔不到便宜——訪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副組長周正慶(五)
努力做好認付還款工作
東北清理“三角債”獲重要成果
東北三省清欠再傳捷報
保險:千家萬户的選擇
痛定思痛防新欠
1992年2月—1993年11月
歷經滄桑話發展——訪中國銀行行長王德衍
把旅遊作為大產業來辦
“我很幸運”——建行北京市分行向個人發放住房抵押貸款實錄
奮爭於強手之林
電子貨幣進萬家
居民金融資產——從單一到多元
做理智的投資者——上海股市採訪錄
交易會上的角逐
管得少些服務多些——四川省物價部門積極轉換職能綜述
站在成功的商人背後——海南交行大步向企業化邁進
電話委託交易
九二股市風雲
國庫券緣何變冷?
走出誤區——關於加快專業銀行改革的思考
希望所在——我國9家商業銀行發展回顧
資金為何這麼緊?
“龍頭股”何以高昂?——深圳發展銀行吸收公眾入股的啓示
再振雄風——記發展中的深圳證券市場
深化改革,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共識,在討論中增多——第五次中日經濟討論會側記
當好銀行的銀行——金融問題思考(上)
銀行也是企業——金融問題思考(中)
發展壯大商業銀行——金融問題思考(下)
1994年1月—1994年12月
銀行商業化特區可先行——訪建行深圳分行行長惠小兵
匯率,在平穩中並軌
匯率並軌意味着什麼?
又前進了一步——外匯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性運轉
放開更要管好——全國物價大檢查綜述
怎麼看待當前資金形勢
成效顯著繼續完善——金融宏觀調控一年回顧
“觀迎中國企業到美上市”——訪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威兼·唐納森
攜手共創輝煌——記中國銀行與經貿部門多年的良好合作
新興行業知多少
可貴的覺醒
劃上成功的句號——1994年外匯改革回眸
1995年1月—1995年12月
國債市場緣何火爆?
誰不調價誰吃虧嗎?
錢還往哪兒花?——2萬億元儲蓄引發的思考
買國債,放心!——首都國庫券發行首日見聞
規避匯率風險——建行上海市分行加強企業外債管理
金融宏觀調控有了法律保障——6家銀行行長暢談貫徹實施《人民銀行法》
闖新路——記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杭州分行
如何看待人民幣對外升值?
怎樣看待借用外債風險?
6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多不多
企業嚐到了“甜頭”
納入規範化軌道——組建城市合作銀行述評
規範保險市場——部分專家學者在京座談《保險法》
工作着是美麗的——中國婦女的經濟地位
當一回投資者——個人外匯買賣在北京
客户至上服務興行——金融系統開展優質文明服務活動紀實
與中國同行攜手發展保險業——訪德國安聯保險集團董事長舒爾特—諾勒博士
為了存款人的利益——建行浙江省分行依法經營紀實
為啥企業還喊資金緊張?——中國人民銀行調統司負責人答本報記者問
貸款購房俏京城
1996年1月—1996年8月
這樣的債券值不值得買
一套資金搞活全局——推廣票據貼現與再貼現業務述評
三萬億元:高額儲蓄怎麼看?
怎樣判斷銀根鬆緊?——訪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
如何看待停辦保值儲蓄?
西方更需要東方——美國著名預言作家奈斯比特與《亞洲大趨勢》
證券回購市場的是是非非
降低關税帶給我們什麼
香港金融業:明天會怎樣?
中美經濟往來的橋樑——記中國銀行紐約分行
邁出重要的一步
降息,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北京書簡》(1995年1月—1996年8月)
打破資金大鍋飯
貨幣政策適度從緊
外匯增儲久盼終得
開放資本市場須慎重
項目融資:一種新的嘗試
為什麼徵收土地增值税
依法管理國債期貨
金融法規呼之欲出
央行目標:穩定幣值
財政赤字沒有突破預算
敲響金融監管的警鐘
保險業改革要加速
完善已出台的重大措施
幫助國有企業理好財
加大金融宏觀調控力度
堵住收購資金流失“黑洞”
票據市場在啓動
國企海外上市步履穩健
《貸款通則》即將出台
清理“家產”勢在必行
金融界三要事引入關注
讓保險業走上正路
“適度從緊”並非統統收緊
加快向外資銀行開放
證券回購市場亟待規範
加快推出公開市場業務
銀行債權以法保障
投資基金:眾望所歸
支農,信貸工作重中之重
降低通向世界的門坎
建立全國統一同業拆借市場
健全國際收支統計制度
金融監管嚴字當頭
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
管管證券回購市場
推進人民幣自由兑換
改善整體投資環境
“適度從緊”並非“銀根緊縮”
正確認識銀行“存差”
建行何以更名
統一頒證無證不貸
擴大間接調控比重
給社會一個新感覺
強化個人所得税管理
轉券能否成為股市新星?
國企海外上市將以香港為主
香港金融實行高度自治
提前實現經常項目可兑換
放寬居民因私用匯管制
維護借貸雙方合法權益
正確認識準備金制度改革
中保集團登上新舞台
提高金融開放水平
嚴控新的不良資產發生
不能讓假幣氾濫得逞
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 [1] 
參考資料
  • 1.    施明慎.《不凡的十年――經濟金融改革尋蹤》.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年
  • 2.    何小平著.《人生玉琢》:長征出版社,2007年
  • 3.    何小平.十年磨一劍:《建設銀行報》,1997年9月11日
  • 4.    人民日報施明慎  .中國網
  • 5.    中國新聞年鑑社編輯部.《中國新聞年鑑》:中國新聞年鑑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