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凋草

鎖定
不凋草(學名:Rohdea japonica)是萬年青屬下的唯一種,是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千年蒀、開喉劍、九節蓮、冬不凋、冬不凋草、鐵扁擔、烏木毒、白沙草、斬蛇劍等,原產於中國南方和日本,是很受歡迎的優良觀賞植物,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
中文學名
不凋草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天門冬目
假葉樹科
萬年青屬

不凋草形態特徵

纏繞或攀緣藤本。根莖肉質肥厚,圓柱形,支根多少呈念珠狀,鮮時外皮白色,干時暗褐色。有蜿蜒狀條紋,斷面呈紫紅色。莖圓柱狀,有縱條稜,小枝幼時有褐色粗毛,老時毛脱落後表面粗糙。葉對生,長橢圓形,長3~13釐米,寬1.5~5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下面沿中脈上被短粗毛,葉緣常有稀疏的短睫毛;葉柄有褐色粗毛;托葉鞘狀。花序頭狀,花2~10朵,生於小枝頂端,罕為腋生;花萼倒圓錐狀,長3~4毫米,先端有不規則的齒裂或近平截;花冠肉質白色,花冠管的喉部收縮,內面密生短毛,通常4深裂;雄蕊4枚,花絲極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2深裂。漿果近球形,直徑5~9毫米,成熟後紅色,頂端有宿存的筒狀萼管。花期4~5月。果期9~10月。

不凋草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谷、溪邊或山林下。

不凋草分佈範圍

原產於中國南方和日本。分佈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不凋草主要價值

補腎陽,壯筋骨,祛風濕。治陽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宮虛冷,風寒濕痹,腰膝
痠痛。
①《本經》:"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
②《別錄》:"療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
③《藥性論》:"治男子夢交泄精,強陰,除頭面中風,主下氣,大風血癩。"
④《日華子本草》:"安五臟,定心氣,除一切風。療水腫。"
⑤《綱目》:"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
⑥《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暈,泄瀉,食少。"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治腎虛腰腳無力,痿痹癱瘓,風濕骨痛神經衰弱,陽萎遺精,早泄,失眠;婦女不育。"

不凋草採集事項

冬、春季採挖,洗淨泥土,除去鬚根,曬至6~7成幹,用木糙輕輕捶扁,曬乾;或先蒸過,曬至半乾後,捶扁,曬乾。主產廣東、廣西等地。

不凋草炮製方法

不凋草 不凋草 [1]
揀去雜質,用熱水泡透後,趁熱抽去木心,切段,曬乾。炙巴戟:取甘草,搗碎,置鍋內加水煎湯,撈去甘草渣,加入揀淨的巴戟天,煮至鬆軟能抽出木心時(此時餘湯不宜多),取出,趁熱抽去木心,曬乾。(每巴戟天100斤,用甘草6斤4兩)鹽巴戟:取揀淨的巴戟天,用鹽水拌勻,入籠蒸透,抽去木心,曬乾。(每巴戟天100斤,用鹽2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巴戟天,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黃,去菊花,布拭令幹用。"
②《綱目》:"以酒浸一宿,判焙入藥,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軟去心用。"
氣味 (根)辛、甘、微温、無毒。
主治 風濕、腳氣、腎虛、陽痿。
【化學成分】 根含蒽醌、黃酮類化合物
【性味】辛甘,温。
①《本經》:"味辛,微温。"
②《別錄》:"甘,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

不凋草歸經記載

入肝、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腎二經。"
②《本草新編》:"入心、腎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

不凋草藥材特性

不凋草 不凋草
乾燥的根呈彎曲扁圓柱形或圓柱形,長度不等,直徑約1~2釐米。表面灰黃色。有粗而不深的縱皺紋及深陷的橫紋,甚至皮部斷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長約1~3釐米的節,形如雞腸,故土名"雞腸風"。折斷面不平,橫切面多裂紋;皮部呈鮮明的淡紫色,木郎黃棕色,皮部寬度為木部的兩倍。氣無,味甜而略澀。以條大、肥壯、連珠狀、肉厚、色紫者為佳。條細瘦、肉薄、色灰者質次。

不凋草用法與用量

內服:熬湯,1.5~3錢;入丸、散、浸酒或熬膏。

不凋草宜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不凋草 不凋草
①《本草經集註》:"覆盆子為之使。惡朝生、雷丸、丹蔘。"②《本草經疏》:"凡病相火熾盛,便赤,口苦,目赤目痛,煩躁口渴,大便燥秘,法鹹忌之。"
③《得配本草》:"火旺泄精,陰虛水乏,小便不利,口舌乾燥,四者禁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