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灣村

(温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下灣村)

鎖定
下灣村東以橋北村為界,南鄰橫浹村,西連新聯、上灣村,北為黃石山。轄上灣、洽橋、朱橋、後垟、東鄭、山灣等自然村。村委會駐東鄭自然村。全村常住人口310户,1100人,其中男560人、女540人。有耕地450畝,山地705畝。
中文名
下灣村
別    名
灣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温州市龍灣區
下轄地區
山灣、東郭、東鄭
人口數量
1100人

目錄

下灣村簡介

下灣村東以橋北為界,南鄰橫浹村,西連新聯、上灣村,北為黃石山 [1]  。村委會大樓駐東鄭自然村,以下山灣得名。解放初期稱山灣行政村,管轄上灣洽橋、朱橋、後垟、東鄭、山灣等七個村。1956年下灣村和新聯村合併稱北新高級社。1958年,由人民公社改稱北新生產大隊。1961年,由北新大隊劃分新聯、上灣、下灣三個大隊。1989年,改稱下灣村,轄下山灣、東郭、東鄭三個自然村。東鄭村姓鄭;東郭姓郭、曹;山灣有陳、王、姜三姓。下灣村現有新地450畝,山地705畝,户數310户,共1100人,其中男560人,女540人。

下灣村資源

本村古時是温州府四都上三里,包含着四周近村,地取黃石山南面腳下,其山形狀似黃牛盤卧,像相前足伸、後腳盤卧,故取鄰村上山灣(本村下灣村)。居地南側明朝有張閣老,在職時建造塘路,故稱閣老塘路。解放前後,此路是村民晝夜不息、扁擔手揭、穿草鞋、挑鮮貨海味地,男女小商販,快步趕市場。岸畔有塘河河流一條,分佈支河,上沿伸過金岙河,達白樓下至茅竹嶺頭,東通橋北寺前街,長流白水直至天河。舊時為永強交通運輸要道,暢運木船行舟。從小船河鰻溜,天船兒,帆船,到輪船航拉縴,岸上四五個人拉,繩拉船拖着走,船在後面進。從上、下午一日兩次或四次往返,逐步改造機動輪船,速度加快,便利乘客進市。塘河不但行船運輸,又是抗洪、排澇及抗旱引水,增添了永強十八日河兒,獻出了無限功勳,故近畔的農民羣眾,視塘河視珍貴的母親河。

下灣村革命老區

北側黃山起伏山峯,隔越了寅田、上岙、後陳,其山南面村民房後,已留下革命紅色政權遺址山灣陳氏宗祠,西楊府廟頭門路廊、山灣陳氏宗祠。曾經是永強三個半支部之一,下灣半個支部之稱,可也是哺育發展黨員革命的搖籃。其半個支部保留下來,至今有黨史闡明。早在一九二七年時就有黨的領導、楊府廟路廊為聯絡點瞭望敵情、漢奸日偽殘害勞動人民。通訊我黨上下聯絡暗號,另性式崗哨。在抗日戰爭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腐敗的國民黨執政時,組織農會,進行減租減息。從七五減租到三七五,田頭估產,受益佃户使廣大農户減輕負擔,(其時全村,沒有一户地主,大部分租種各地地主之地)。迎接解放事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解放勝利後,下灣支部正式成立,進行反霸鬥爭,土地改革,宣傳集體化道路,從互助組、初級社、東郭東光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到北新生產大隊。改革開放後,疏理流通引導市場經濟發展。
本村以農業走進工業。創辦空壓機配件,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廠礦公司,多次獲得市級好評。
本村的辦公樓對峙龍灣區府,南面甌海大道,虹橋飛架,車輛奔馳,東繞靈昆大道,穿山洞,過寅田,龍東,直往洞頭。今朝交通便利,塘河整建在即,下灣村明天將會更繁榮,環境更優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