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泊村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通濟街道下轄村)

鎖定
明永樂四年(1406),楊氏自小信村遷至此地建村,因地勢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從牛齊埠遷來,全村幾乎全是董姓。同治《即墨縣誌》標有此名。
中文名
下泊村
行政區類別
即墨區通濟街道轄村
地理位置
樓子疃東偏北2.8公里處
電話區號
0532
人口數量
1277人
機    場
流亭國際機
火車站
即墨火車站

下泊村政區人口

即墨區通濟街道轄村。該村在樓子疃東偏北2.8公里處。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南麓,是青(島)銀(川)高速公路的即墨入、出口處,藍(村)鰲(山衞)公路穿越村北,與陳家河接壤,南近小莊,東靠宮家莊,西臨蘭家莊,距流亭國際機場15公里、即墨火車站12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1736畝,均為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
村中有縱向柏油路兩條,橫向柏油街道三條,村中房舍棋盤式坐落在街路兩側。市內2路公交車和多條線路的小公共汽車通過村北,交通十分便利。
2003年,全村共有長住居民374户,總人口1277人,其中男性 629 人,女性 648 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有董、楊、於三個姓氏,其中董姓360户,楊姓13户,于姓1户,均為漢族

下泊村經濟發展

194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萬元,1978年農業經濟總收入15萬元,2001年達到2041萬元,人均收入3720元。2002年, 經濟總收入2360萬元,人均收入4131元。2003年,經濟總收入2860萬元,人均收入4600元。
第一產業
1949年,下泊村有耕地1236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高粱、地瓜等。糧食畝產50公斤左右,全村農業收入1萬元,畜牧飼養業及其它收入1萬元。
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736畝,糧食畝產增加到150公斤。1980年修鰲藍路徵用土地100畝,修青銀高速公路徵用土地500餘畝,修建學校、敬老院、幼兒園等公益設施用地80畝,擴建道路、街道用地180畝,村民建房用地160畝,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第一產業連年萎縮,到2002年底已沒有農業用地,村民經濟來源主要是第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
1968年,建起村集體企業織布廠和磨房、油坊。1980年,建起村集體企業窯廠,生產紅磚,安排農村勞動力50多人,年產值80萬元,利税3萬元。
1985年,建起全村第一傢俬營企業--即墨市金超機械廠,投資50萬元,年產值300萬元左右,利税6萬元,安排富餘勞力30多人。2001年,建起龍海工業園,引進外資項目3個,合同利用外資2200萬美元,引進橫聯項目12個,合同利用內資達1億元。
第三產業
1961年,該村成立供銷合作社,此為該村第一個商業載體。1968年,建起為羣眾加工性質的磨房、油坊。1999年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到2003年底,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村民達400餘人,主要集中在建築、運輸、服裝、小百貨、餐飲、服務等行業,年人均收入1萬元左右。經營服裝的10家、商業20家、餐飲業3家、交通運輸業6家、服務業10家,每户平均年收入3萬元左右。

下泊村醫療衞生

1949年前,全村無診所,村民有病沒錢治、無處治。
1958年,建起了村合作醫療室,有醫務人員2名。
2003年,村衞生室歸醫院統一管理,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明顯提高,村民有小病可以不出村、大病不誤診。

下泊村社會事業

1965年,全村通電,村民告別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2001年該村投資12萬元,進行電網改造,改善了電網老化的問題。
1993年,投資12萬元,挖食用水井一眼、建自來水塔,全村吃上自來水。
1994年,投資12萬元修出村路,並達到綠化美化的要求。
1996年,投資30萬元,蓋村委辦公大樓,改善了辦公條件。

下泊村文化教育

新中國成立前,下泊村羣眾文化教育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佔青壯年總數的80%。新中國成立後,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
1955年成立下泊小學,1966年成立下泊聯辦中學。
1991年撤點並校,下泊聯中合併於即墨十六中學,校舍歸下泊小學,下泊小學擴建為馬山完全小學。
到1994年,全村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
1999年投資60萬元擴建馬山小學,校舍擴建到120間,可容納600餘名學生;同時,高標準、高質量配備了現代化的微機室、圖書室和實驗室等專業教室,教學設備達到了青島市一類標準,被評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投資12萬元,建幼兒園,分大、中、小三個班,各類玩具齊全,可容納幼兒100餘人。
到2003年,全村共有58人考入大中專院校。為活躍村民文化生活,該村建村民活動室一個、圖書室一個、檔案室一個,有圖書2000冊,訂有10多種報刊雜誌。

下泊村人民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村民年人均收入10元,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大多數村民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提高。
1978年,人均純收入80元, 2001年人均純收入3720元,2003年人均純收入4600元,户均存款達1.2萬餘元,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為土牆草屋,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
1980年村民住房多為磚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2002年村民住房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100多户住進了二層獨院樓房,人均住房面積達50多平方米。
2003年全村擁有機動車輛168輛、彩電380台、程控電話330部,電話普及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