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城市規劃

(規劃方案)

鎖定
上海城市規劃已實現由城鎮向農村地區的延伸,實現了市域範圍內規劃的全覆蓋。體現上海繁榮繁華和歷史文脈特色的中心城,兼顧人口規模、建設總量、功能提升和生態環境容量的統籌。
中文名
上海城市規劃
外文名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地    域
上海市
面    積
6185 km²

上海城市規劃城市介紹

上海是中央直轄市之一,地處東海之濱,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是一個綜合性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中心,以及聯結國內外的交通樞紐和港口。全市轄12個區,10個縣,總面積。1984年底總人口1205萬人。中心城(即連成片的楊浦普陀長寧虹口閘北黃浦靜安徐匯盧灣南市10個區,不包括閔行區吳淞區)面積2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80餘平方公里;人口647萬人。衞星城(閔行、吳涇吳淞嘉定松江、安亭、金山衞)共計人口約50萬人。
上海自唐宋以來,逐步發展為以漁鹽生產和貿易、手工業並重的港口城鎮。明嘉靖年間為防禦倭寇,曾建築一圓形城牆(現已拆除)。鴉片戰爭後,1843年上海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淪為半殖民地,開始了約百年的畸形發展。其具體表現是:英、等國的租界由東向西擴展,道路以東西向為主,缺乏貫通南北方向的幹道;市政、公用設施殘缺不全,租界與非租界之間差異很大;由於租界割據,供水、供電、排水不成系統;楊樹浦區的沿黃浦江地帶和蘇州河兩岸工廠、倉庫密集,大量工廠與住宅混雜佈置。1929~1949年,國民黨政府的上海都市計劃委員會研究制定過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初稿、二稿和三稿,但都未能實現(見中國近代城市規劃)。

上海城市規劃城市建設

50年代初期,對工廠、交通運輸和市政公用設施等進行了局部改造和零星擴建。1956年前後,基本建設項目迅速增加,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結合經濟改組,除了在舊市區進行“填空補實”發掘舊市區土地的潛力之外,還開闢了桃浦、彭浦、漕河涇、北新涇五角場長橋周家渡慶寧寺吳淞、高橋等10個近郊工業區,以滿足新建和遷建工廠的需要。
50年代後期,開闢了閔行、吳涇嘉定、安亭、松江衞星城。70年代,配合引進大型聯合企業,先後在杭州灣北岸、長江口南岸開闢了以石油化學工業為主的金山衞和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吳淞兩個衞星城鎮,使上海的城市佈局由單核心城市發展成為組合城市。

上海城市規劃規劃方案

50年代,上海曾多次編制城市總體規劃,主要的是1953年和1959年的兩次規劃方案。
1953年的總體規劃示意圖,將上海規劃成單核心的集中城市,過分強調建築藝術構圖,要求對舊城進行徹底改造,這個方案脱離實際,對城市建設未能起到指導作用。
1959年的城市總體規劃草圖,提出逐步改造舊市區,嚴格控制近郊工業區的規模,有計劃地建設衞星城。這個方案對控制舊市區的盲目發展和有計劃地建設郊區城鎮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上海城市規劃新的總體規劃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重新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根據國家振興上海經濟的戰略方針,確定上海的城市性質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最大的港口、貿易中心、科學技術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城市發展的方向是:建設和改造中心城(市區連片部分),充實和發展衞星城,有步驟地開發“兩翼”(長江口南岸地區和杭州灣北岸地區),有計劃地建設郊縣小城鎮,把上海建成一個以中心城為主體,中心城、衞星城和郊縣小城鎮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繫的羣體組合城市,並逐步解決上海在城市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中心城的人口和建築過於密集,佈局混亂,市中心地區商業服務設施過分集中,城市各分區之間缺乏必要的分隔和綠地,衞星城的發展緩慢,經濟結構單一,市政公用設施不夠完善,同市區聯繫不便等。
按照這一規劃方案,今後中心城的人口規模將控制在 650萬人左右,用地面積適當擴大,逐步形成較為開敞的、由若干分區構成的佈局結構。規劃規定沿漕溪路、曹安路共和新路四平路張楊路等城市幹道方向建設若干個綜合分區,並相應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動中心。各分區之間既有一定的分隔,又有便捷的交通聯繫。在距市中心 30~40公里的範圍內分佈閔行、嘉定松江、安亭等衞星城。以長江口南岸吳淞地區,杭州灣北岸金山衞地區的兩個衞星城為中心發展濱江、濱海兩翼地帶,加上穿插其間的小城鎮,形成一條從中心城到吳淞地區和金山衞地區的發展走廊。建設由中心城通向衞星城、航空港、澱山湖風景區的快速幹道,以及由公路、鐵路、河網等構成完整的交通網絡。在中心城和郊區城鎮之間,佈置蔬菜地、森林公園、動物園、植物園、花木苗圃以及虹橋綠化區等大片綠地,構成環城綠帶和非建築區。建設和改造浦東地區,發展浦東、浦西之間以過江遂道為主的交通聯繫。在舊市區的改建方面,將形成若干相對集中的工業地段;合理提高建築容積率,降低建築密度;增加綠地和活動場地,合理調整土地使用性質,形成比較完整的公共活動中心及道路、工程管網、綠化系統;保護革命遺址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