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種玊上圍

鎖定
種玊上圍(又稱:西門古寨)位於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建於清順治年間,屬典型圍城而居的客家傳統建築 [1]  。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種玊上圍
外文名
Zhong Su Shang Wei
地理位置
廣東省豐順縣湯南鎮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1.8萬多平方米
著名景點
上圍古寨
別    名
種玊(sù)上圍,上圍古寨
文保級別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類別
客家建築

種玊上圍基本簡介

種玊上圍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湯南鎮是梅州市的“南大門”,距豐順縣城4公里,揭陽市中心25公里,廣梅汕高速公路和鐵路、國道206線、S224線貫穿鎮境,交通較為便利,是著名的華僑之鄉。
種玊上圍又稱上圍古寨、西門古寨,古寨面積18000多平方米,城牆呈蟹形,由108塊弧形牆體圍築而成,每塊牆體寬高2丈,牆厚0.5米。2013年4月1月,種玊上圍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評為 “廣東省百大新發現”。 [2] 
種玊上圍俗稱上圍古寨,北緯23°43′32.3″,東徑116°11′50.1″,海拔14.9米。古寨始建於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公元1670年),歷經18年春秋竣工。其建築結構獨特,佈局新奇,面積一萬八千多平方米,城牆根據36天干,72地支共108塊圍築而成,呈蟹形,牆體每幅寬高二丈,牆厚0.5米,每塊牆設有直徑為20公分圓形槍眼,用粗砂、小石子,糯米泥及紅糖拌和,迄今堅固無損。
種玊上圍 種玊上圍
古寨有三大門,即正西門、北平門、南安門,均坐東向西,故有“西門古寨”之稱。其門板厚達五寸,三個大門閂,外加一海碗粗橫槓,用兩根大石柱一頂,固若金湯。東門較小,陰森嚇人。上有魁星樓,供奉着魁星爺,長年香煙繚繞。城牆四角各建一兩層碉堡哨樓,碉堡外露三面牆各有槍眼二個,圍牆每面一槍眼,火力交叉,攻寨者近牆根不得。寨內有三街六巷,一祠堂,六公廳。三街平行,中間一街橫貫北大門,三街與東西兩巷交會成井字形。一進正西門便是西大街,街對面是三進開間九世祖“潛士公祠”,公祠左右各有一巷,與東西南北巷巷巷相接,街街相通。舊時街巷用青磚鋪成,每到晚上屐聲錯落清脆細碎,有大珠小珠落盤韻致,煞是悦耳動聽。寨內大小房屋有108間,與圍牆塊數相同。如今大部分人家遷出寨外,人口稀少,古巷更顯清靜幽深。
種玊上圍 種玊上圍
寨門外是一大廣場,廣場外有一口半月形大池塘,寨裏雨水、污水經護寨河流入大池塘,廣場聳立着五副旗杆石。南面靠池旁一字排開有5株參天古榕,枝幹交纏,盤根錯節,蔚為奇觀,俗語“五叢榕”,是湯南八景之一。清代古寨曾出了5位舉人,據説按鄉規“每中一舉種榕一棵”,故現在榕樹按時間順序有大小之別。寨內內的九世祖祠堂在清末民初曾設辦私塾,1927年各私塾彙集辦成一小學,名曰:全民小學。全民小學解放前後出了5位教授,50多個大學生。抗戰時期,全民小學有許多來自潮汕的地下黨員和進步教師進行各種革命活動。解放前夕,紛紛撤離,入八鄉山參加游擊隊。查閲豐順縣人物誌,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是古寨九世祖裔孫,一生驍勇善戰,清軍聞風喪膽,後在天京保衞戰中戰死。可見西門古寨不但是文化之鄉,人才輩出,也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搖籃。2011年3月,種玊上圍被評為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
2014年1月公佈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上圍古寨 上圍古寨
古寨 [5]  面積1.8萬多平方米,城牆根據36天罡,72地煞共108塊圍築而成,呈卧蟹形。城牆每幅寬高均6米,牆厚0.5米,牆體均是由粗砂、小石子、糯米泥及紅糖拌和,至今堅固無損。古寨有三大門,正西門、北平門、南安門,均坐東向西,故人們又稱其為“西門古寨”,每座門樓的大門板厚達五寸,三個大門閂,外加一海碗粗橫槓,只要用兩根大石柱一頂,固若金湯。城牆四角各建一兩層碉堡哨樓,碉堡外露三面牆各有槍眼二個,圍牆
每面一槍眼,火力交叉,攻寨者近牆根不得。寨外南北各有一條護寨河,南面護寨河因城鄉建設被填埋,廣場正面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寨內雨水污水及
護寨河均流入大池塘。寨外南面靠池旁一字排開有5株參天古榕,枝幹交纏,盤根錯節,因古寨在清代出了5位舉人,按鄉規“每中一舉種榕一棵”。
正西城牆上有兩扇窗,為卧蟹的蟹目,蟹目與池塘對應的是兩個活泉眼,長年泉水不斷,堪稱奇觀。上圍古寨龍上古寨在建築風格上一脈相承,寨內建有三條大街六條通巷,構成八卦九宮格局。寨內通風透氣、光線充足,冬暖夏涼,居住環境優越。太平天國“奮王”羅大綱是古寨九世祖裔孫。
眼力好的人可能一見到這塊橫匾就發現那個“玉”字錯了,那一點點到了上面去了。至於確切原因,有待進一步考證。
上圍古寨的磚刻 上圍古寨的磚刻
這塊磚上是刻着康熙七年,也就是公元1668年,但是,有嘉應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學生對這塊磚刻抱有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這是後人刻上去的,因為“七”字不是繁體字。其實古寨始建於清順治十年(公元1652年),至康熙八年(公元1670年)建成,歷時18年, 距今已有350餘年的歷史。寨內通風透氣、光線充足,冬暖夏涼,居住環境優越。歷史上,上圍古寨曾出過太平天國“奮王”羅大綱等10餘位知名人物。
種玉上圍門口有一口池塘,俗稱“西門池”,這應該是從風水的角度考慮的。古人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個建築,如果沒有水的話,就沒有靈氣。同時,也應該是有聚財的意義。
另外還有五棵榕樹。
第一棵是最大的。但是,在幾年前的一次颱風中,斷了一枝,當時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古寨的榕樹 古寨的榕樹
為什麼一枝榕樹會造成如此大的轟動呢?原來這個古寨是蟹地,池塘中有兩口井,就是螃蟹的眼睛,在古寨的不遠處有一個地方叫做“水雞嘴”(一般説的田雞),那裏的黃泥質量是最好的。而螃蟹跟水雞是天敵,為了古寨的風水,就在門口種五棵五棵榕樹,用來擋水雞。當時被颱風破壞之後,當地迅速採取有效措施,做了相關的保護,那外圍的一圈擋土牆就是後來加上去的。 以前,每月的29號下午還會在這裏進行鬥狗比賽,吸引了揭陽汕頭等地的鬥狗愛好者前來,那時我還經常去捧場,不過,贊助者由於某些原因,加着狗主大多數都是外地的,而今鬥狗已經沒有了。不過,現在的營老爺主會場就在大榕樹下,場面相當壯觀。
古寨的榕樹 古寨的榕樹
種玉上圍是由108堵牆圍成的(這不知道是否與梁山108好漢有沒有關係呢?),這些牆都是夯土牆,全圍沒有一根柱子,據説當初這些牆還加入了黃糖進去舂。牆與牆之間沒有完全接合,這應該就是現代建築中所講的伸縮縫吧。另外,牆體也是相當厚,在當地有“臉皮厚過西門寨牆”之説。在外牆沒有加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幾百年屹立不倒,以上這些因素肯定是起了重要作用。 從右面這張照片還可以看到架設槍的口,其實在每一堵牆上都有槍眼的,共有大小360個槍眼,據説當時是為了紅白旗之間的爭鬥用的。
古寨有四個大門,在兩側的是“北平門”和“南安門”,這些門也是與“種玉上圍”那個門的方向是一樣的。在鎮內也有北平路和南安路。這其中的“北平南安”也藴藏着當地人的美好寄託。
這圍裏面在民國期間還有私塾,70歲以上的老人許多都在這裏念過書。他們還説,當時裏邊有很詭異的現象,經常有大腿從樓上伸下來,俗稱“大腳泵(潮語,音)”。不過,我問過他們,他們説自己也沒見過,只不過大家都這樣説罷了。
“種玊(sù)上圍”名稱的讀法及其屋名
“種玊(sù)上圍”名稱的讀法及其屋名(4張)
對於這座富有特色而又保存得較好的古寨,在近年來也吸引了眾多目光,2006年7月14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與中山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客家民俗研究所承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大學生客家文化尋蹤夏令營”。本次夏令營的參加者均為在校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共有營員63名,其中來自台灣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暨南國際大學等高校的營員10名,對“種玊上圍”就進行了參觀考察。中山大學副校長,歷史系教授,人文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陳春聲也對其有一定的研究。另外,這裏還是嘉應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重點見習基地。

種玊上圍保護開發

豐順縣種玊上圍古寨生態旅遊區項目,總投資3億元,利用古村落特點,對古村落及周邊進行整體開發,建設一座高端度假酒店,對古建築內民居進行維護翻新作為古寨別院。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