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高鰭刺尾魚

鎖定
黃高鰭刺尾魚是鱸形目刺尾魚科高鰭刺尾魚屬魚類, [8]  又稱黃三角倒吊魚、黃刺尾魚。 [9]  身體側扁,因背鰭和臀鰭高而呈大圓盤形。吻長,額頭陡斜,眼睛上位。除了尾柄部有一白色短刺外,全身都是漂亮的鮮黃色。 [9]  尾柄短而高,兩側各有平卧於溝中的尖棘,能豎起尖端伸向前方。背緣陡斜。生活時體為黃色,體前部稍淡,並且有許多由黑色細線組成的波狀紋。 [8]  幼魚和成魚體色相同。 [9] 
黃高鰭刺尾魚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大堡礁,在中國見於南海和台灣海域。 [10]  獨居或成羣棲息於珊胡外緣的斜面、珊瑚礁和礁池區域。幼魚棲息於內灣淺珊瑚礁的造礁珊瑚之間。 [11]  雜食性。 [12]  食物主要以藻類和底棲動物為主。 [9]  人工飼養可餵動物性浮游生物、藻類及人工專用餌料。 [12]  在傍晚或黃昏產卵。 [13]  不能在水族箱裏繁殖。 [14] 
黃高鰭刺尾魚是最受飼養者喜歡的品種之一, [10]  同時也是水族館的標誌之一。 [14] 
外文名
Yellow tang
別    名
黃三角
三角倒吊
黃金吊
黃三角吊
中文學名
黃高鰭刺尾魚
拉丁學名
Zebrasoma flavescen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新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刺尾魚亞目
刺尾魚科
高鰭刺尾魚屬
黃高鰭刺尾魚
分佈區域
太平洋中西部
命名人及年代
Bennett,1828年

黃高鰭刺尾魚形態特徵

黃高鰭刺尾魚
黃高鰭刺尾魚(60張)
體呈卵圓形而側扁,吻長突出,前端鈍尖。額頭陡斜,眼睛上位。口小,端位。兩頜各具齒1行,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側扁,邊緣具缺刻,呈鈍鋸齒狀。成魚除了黑眼睛和尾柄上的白色芽狀棘外,頭及身體呈一致的鮮黃色。背鰭高聳,臀鰭發達,兩鰭張開使全魚呈三角形。在體側中央有許多淡色縱線,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鋭,尾柄兩側各有一向前長棘,其前方有許多毛狀突起。尾鰭截形。幼魚體白,上有許多淡棕色橫線,背鰭及臀鰭鰭條均較成魚長。 [1] 
背鰭硬棘:5枚;背鰭軟條:23~26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9~22枚。 [1] 

黃高鰭刺尾魚棲息環境

僅在亞熱帶珊瑚礁海域活動,熱帶海洋不常見。
礁岩棲性魚類,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棲息深度2至46米左右。通常單獨或成一小羣優遊於藻叢間。 [2] 

黃高鰭刺尾魚生活習性

幼魚具有區域性,長成時這一特性逐漸減少,並開始在更廣闊的珊瑚礁水域漫遊。成魚獨居或結成鬆散小羣活動,其它魚類有時也會加入羣中,比如橫帶高鰭刺尾魚晝行性,白天在海藻間穿梭;夜間,它們通常獨自棲息於珊瑚礁的間隙中。以大型藻類為食,如海藻、絲狀藻,也食少數浮游動物。 [3] 

黃高鰭刺尾魚分佈範圍

黃高鰭刺尾魚分佈 黃高鰭刺尾魚分佈 [4]
原產於太平洋中西部海域,其分佈區域,西起中太平洋的夏威夷、約翰斯頓,經馬紹爾羣島,東至日本、菲律賓及台灣北部。 [5] 
原產地(海域):關島、日本、馬紹爾羣島、密克羅尼西亞、北马里亞納羣島、帕勞、菲律賓、中國台灣、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約翰斯頓環礁、中途島、威克島)。
引進地:美國(不包括夏威夷羣島)。 [5] 

黃高鰭刺尾魚繁育方式

以成羣或結對方式產卵,雌魚每月產卵一次。繁殖高峯期從3月到9月,有些魚可全年繁殖。雌魚每次平均能產4萬枚魚卵。雙親對稚魚不提供親代撫育 [3] 

黃高鰭刺尾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0年評估。 [5] 

黃高鰭刺尾魚人工飼養

黃高鰭刺尾魚飼養方法

黃高鰭刺尾魚 黃高鰭刺尾魚
幾乎吃所有人工飼料,而且只要引進到水族箱中一般馬上就能開始進食。從營養上看含有植物纖維薄片飼料更適合它,白菜和紫菜也是很重要的營養補充品。它們喜歡吃在水族箱中飼養的各種藻類,火焰藻是最被歡迎的。一條250px左右的黃金吊,可以在3天內吃光40平方釐米的一小片火焰藻。如果你的礁石生態水族箱中有珊瑚因外界刺激而潰爛了一部分,那則成了黃金吊最喜歡的食物。雖然這種魚不攻擊任何珊瑚,但對腐爛的珊瑚蟲屍體尤為感興趣,它們會啃咬珊瑚的傷口,造成更大面積的創傷,直到毀滅整株珊瑚。 [6] 
黃金吊適合飼養在珊瑚礁岩石生態缸中,富含鈣質的水會讓它們的顏色看上去更亮麗。儘量避免在同一水族箱中同時飼養兩條黃金吊,如果要同時飼養最好在同一時間將它們引入水族箱。如果引入時間有先後順序,則後來者很容易被前者消滅,它們具有手術刀一樣鋒利的尾柄刺,是極具殺傷力的武器。即使在已經飼養有一條或一羣黃金吊的水族箱中再次引進一批,也必須保證新引進的數量要大於原有數量,並確認後來者不比前者小。 [6] 

黃高鰭刺尾魚注意事項

黃金吊不能忍受甲醛的刺激,因此,在治療寄生蟲類疾病時不要使用甲醛或稀釋產品福爾馬林 [6] 

黃高鰭刺尾魚品種選擇

市場上所見的黃金吊絕大多數採集於夏威夷。雖然中國幾個版本的魚類志或圖鑑都記載有采集於南沙羣島地區的標本,但不論是在海南漁民的魚排上還是海水觀賞魚收購商那裏,都沒有捕獲過這種魚的記錄。不但國內,即便是菲律賓、印尼、斐濟和馬來也沒有過捕獲記錄。幸好人工繁育技術逐步成熟起來,一些原產地的漁場開始用人工採卵的方式繁殖黃金吊,並逐步將人工個體投放到市場上。 [6] 

黃高鰭刺尾魚衍生文化

即使不飼養海水觀賞魚的朋友也偶爾可以順口叫出黃金吊的名字。它是被飼養數量最多的倒吊品種;它是最容易飼養的倒吊品種;它是近乎全球所有海水觀賞魚愛好者都喜歡的品種;它還是最早被豢養的海水觀賞魚品種之一;在全球的海水觀賞魚貿易中,除了公子小丑魚amphiprion ocellaris)外,單一品種數量最大的就要數它了。加上香港朋友為其起的名字“黃金”一下子讓它成為了海水觀賞魚中的璀璨明珠。其實它還有一個名字“黃三角倒吊”這個名字早期在台灣和大陸被通常使用,主要從魚的形狀上描述了它。但由於名字字數多,叫起來繞口,故最終大家都沿用了黃金吊這個時尚的“港名”。 [6] 
注:黃高鰭刺尾魚圖片來源。 [7] 
參考資料
  • 1.    黃高鰭刺尾魚  .北京科普之窗。作者:王麗君[引用日期2012-11-10]
  • 2.    Zebrasoma flavescens (Bennett, 1828) Yellow tang  .FishBase[引用日期2012-11-10]
  • 3.    Zebrasoma flavescens,Lemon sailfin  .Animal Diversity Web[引用日期2012-11-11]
  • 4.    Zebrasoma flavescens  .Discover Life[引用日期2012-11-10]
  • 5.    Zebrasoma flavescens,Summary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2-11-05]
  • 6.    白明.《海水觀賞魚》: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0
  • 7.    黃高鰭刺尾魚圖片來源  .flickriver[引用日期2012-11-15]
  • 8.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63頁第64頁
  • 9.    管越強,李鳳超,康現江主編,海水觀賞魚,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7.05,第50頁
  • 10.    潘義川編著,郵票中的魚類鑑賞 上 觀賞魚類,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08,第69頁
  • 11.    (日)加藤昌一著;王晗譯,海水魚大圖鑑,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04,第341頁
  • 12.    張斌,觀賞熱帶魚圖鑑,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7,第168頁
  • 13.    (荷)伊凡·納霍克爾根(Ivan Nagelkerken),(荷)西蒙·J· 皮特曼(Simon J. Pittman)編,熱帶沿海生態系統生態連通性,海洋出版社,2017.07,第74頁
  • 14.    (英)特里斯坦·勞赫著,海水熱帶魚選購與餵養,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5,第10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