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衢道中

(宋代曾幾詩作)

鎖定
《三衢道中》是宋代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山行所見景色和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首句抓住黃梅時節無雨反晴的反常特點,表現了詩人出遊的豪興和天助人興的愉悦;次句寫浙西丘陵綿綿、溪流四布的地理特徵,以及自己在小溪盡頭棄舟山行的遊程;第三句寫山道上綠樹如蓋,仍然不減來時的濃郁;末句寫黃鸝的鳴叫聲給山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不但暗示了物候的變化,而且展現了詩人歡快喜悦的心情。全詩用轉折、迴旋、遞進手法,輕靈質樸的筆觸,把一次平凡的出遊寫得妙趣橫生,餘韻不絕,耐人尋味。
作品名稱
三衢道中
作    者
曾幾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處
茶山集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三衢道中作品原文

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1] 

三衢道中註釋譯文

三衢道中詞語註釋

三衢(qú):山名,在今浙江省衢州市境內。道中:路上。
⑵梅子黃時:梅子由青變黃成熟的時候,指農曆五月裏。日日晴:連日晴天。
⑶小溪泛盡: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泛,泛舟,划船。盡,完,這裏指小溪的盡頭。卻:又,再。山行:走山路。
綠陰:綠色的樹陰。不減:沒有減少。意思是“不少於”“差不多”。
⑸添得:增加了。黃鸝(lí):黃鶯。 [2-3] 

三衢道中白話譯文

梅子黃熟時卻天天晴朗,我乘着小舟一直來到溪水的盡頭,又步行上山。
路邊的綠陰與我來時的路上一樣濃郁,只是多了黃鸝鳥幾聲清脆的鳴叫。 [3]  [4] 

三衢道中創作背景

此詩大概是曾幾任江西、浙西提刑時所作。春末夏初之際,詩人往返於衢州的道路上,對沿途風物頗有感受,遂詠成這首清新活潑的小詩。 [5] 

三衢道中作品鑑賞

三衢道中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紀行寫景的絕句,寫的是詩人行於三衢道中的見聞感受。以絕句紀行,因篇幅所限,不能鋪敍,全看熔裁組織的功夫。此詩屬於散起散結體,即不用對句,以散行造成流走的氣勢,這與紀行的題材頗為契合。但詩人為避免敍事的平板散緩,又着力斡旋筆意,通過詩意的層層轉折,將一次普通的行程寫得情趣盎然。
首句“梅子黃時日日晴”點出季候和天氣。梅子黃時,正值江南初夏季節,這段時期常常陰雨連綿。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趙師秀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均可證。“梅子黃時”與“日日晴”之間實際上暗藏一個“卻”字,詩人於“梅子黃時”出行,最怕遇雨;可是天公作美,竟然“日日晴”,驚喜之情即於轉折中曲曲傳出。這裏説“日日晴”,一方面是強調今年黃梅季節天氣的特殊;另一方面則是以天氣的晴和,為下文寫旅途風物的清新張本。次句“小溪泛盡卻山行”,明點“道中”。衢州地處浙江上游,境內多山,所以道途兼有水陸。詩人泛舟小溪,溯流而上,當不能再行進時,便舍舟登陸,循着山間小路繼續前行。“卻”字含有轉折意味,它把詩人由水轉陸時的新鮮喜悦感細微隱約地表現出來了,亦可見其遊興之濃。這句敍行程,“山行”二字啓下三、四句,寫三衢道中所見所聞。
第三句寫“山行”,先用“綠陰”二字展現一片清涼、寧謐的境界,令人神清氣爽。末句出人意料地用“不減來時路”打了一個迴旋,讀者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詩人在不久前已經循着與這次相反的方向,經過三衢道中一次,這次是沿原路回去。絕句貴簡,詩人不去追述“來時路”的情景,只是順便在這裏點出,並與這次返程所見所聞構成對照,以突出此次旅途的新鮮感受,在構思和剪裁上都頗見匠心。山路上,夾道綠陰,似乎和來時所見沒有什麼兩樣,但綠陰叢中,時而傳來幾聲黃鸝的鳴囀,卻是來時路上未曾聽到過的。萬籟俱寂而偶有聲音作反襯,就更顯得幽靜。此詩後兩句的言外之意,正是“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這“不減”與“添得”的對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間季節的推移變化——已經從春天進入初夏,也細微地表達出旅人歸途中的喜悦。本來,在山路上看到綠陰繁翳,聽見黃鸝鳴囀,可以説是相當平常的事,如果單就這一點着筆,幾乎沒有什麼動人的詩意美。一旦在聯想中織進了對“來時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對比映照,這就為本來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詩趣。
出遊的一般情況是乘興而往,及至踏上歸途,便力疲興減。此詩用轉折、迴旋、遞進手法,把一次平凡的出遊寫得妙趣橫生,歸時景物比來時更美,歸時遊興比來時更濃。這首紀行詩看似平淡無奇,讀來卻耐人尋味,其原因即在此。 [1]  [6-7] 

三衢道中名家點評

清代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註解》:此春暮出遊,初夏而返之詩也。當黃梅之時,不雨而連晴數日,泛小舟而回。溪水盡處,舍舟而行山路也。綠樹陰濃,不減初來之路,更有黃鸝巧囀於深林,比來時更添幽趣也。 [8] 
中國詩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蔡義江《絕句三百首》:幾乎所有詩詞,説到“梅子黃時”,總是下雨的。現在偏遇到“日日晴”的難得好天氣,行走在郊外,不會遭受風雨泥濘之苦,自然是感到格外高興的。此詩就是寫晴日出行的愉悦心情。這種情緒從次句中已經表露出來了:先乘船泛溪,溪流到頭了,便又棄舟登岸,繼續走山路,可見興致之高。晴日出行,若是陽光直照,難免出汗疲倦,好在一路綠樹成陰,令人感到十分舒適。“不減來時路”,既已説到了回程,回過頭為來時也一路“綠陰”的環境作補筆,設想周到。現在,非但景色依然,還增“添”了黃鸝鳥不時響起的悦耳歌聲。這樣寫,就能將慣常對黃梅季節的感受推陳出新了。 [9]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志熙《宋詩一百首》:首句詩最自然。詩中明季候之語,但不是單純交代季候、時節,而是要引出情景。此詩所寫為山行一日之時,然作者卻從寫季候入手,寫整個黃梅熟時的氣候,這樣能增添全詩的氣象,使實景中有虛境。另外,梅子黃時,以下雨日子為多,俗呼黃梅雨,此詩所寫卻是“梅子黃時日日晴”,這在意境上也有新意。次句寫水涉山行的行路經歷,先是順小溪泛舟而上,到溪水盡頭,就舍舟改由山路前行。詩人僅用七字就很省勁地敍出一路行程。第三句是説山行仍然是綠陰道中,只是山中多鳥,時時聽到黃鸝的鳴聲,此為適才小溪泛舟時未見之景。三、四句不僅寫景優美,而且恰合初夏季節特徵,與首句相呼應。此詩亦可視為誠齋體先聲,白描寫景而能靈活新奇。 [10] 

三衢道中作者簡介

曾幾(1084—1166),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其先居贛州(治所在今江西贛州)。入太學,後任將仕郎,賜上舍出身。南宋初,提刑江西、浙西。主張抗金,為秦檜排斥。後官至敷文閣待制,以左通議大夫致仕。諡文清。論詩與呂本中相類,亦主活法與頓悟。陸游曾師事之。有《茶山集》。 [1] 
參考資料
  • 1.    繆鉞等著. 宋詩鑑賞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862-863.
  • 2.    馮亦鶴,湯克發主編. 小學古詩文辭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8:159.
  • 3.    何小宛主編. 中學生古詩古文閲讀辭典 袖珍本 初中版 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3:162.
  • 4.    方笑一主編. 中華經典詩詞2000首 第7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115.
  • 5.    葉桂剛,王貴元主編. 中國古代十大律詩精品賞析[M].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3:581.
  • 6.    霍松林著. 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M].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470-471.
  • 7.    王鍾陵主編. 古詩詞鑑賞[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7:279.
  • 8.    (清)王相選注;蘇源點校. 千家詩[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26.
  • 9.    蔡義江選注. 絕句三百首[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177.
  • 10.    錢志熙選評. 宋詩一百首[M]. 長沙:嶽麓書社, 201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