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聚三散

鎖定
出自《史記》,記載了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中文名
三聚三散
拼    音
sān jù sān sàn
出    處
《史記》
本    義
三次聚財,三次散財
喻    義
不貪圖錢財
類    型
典故

三聚三散故事概要

在《史記》中,記載了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春秋時期,范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於使得越國復興。勝利後,越王封范蠡為上將軍。可范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於是就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聚一散”。
范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於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范蠡感嘆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後來,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説:“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
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范蠡只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着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獨笑説:“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
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 [1] 

三聚三散人物評價

作為歷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歷代史學家的關注。關於對他的評價,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歷代統治者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表彰范蠡,為什麼?因為范蠡不是忠臣,他見機行事,巧妙脱身,這在統治者看來,不夠忠心耿耿,既然不是忠臣,故范蠡的名氣似乎比不上諸葛亮岳飛
其實,范蠡功成名就,急流勇退,見好就收,正表現了他的人生智慧。古代的不少忠臣在政治漩渦中打拼,氣節雖高,但常常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所以對統治者表彰的“忠臣”要做具體分析。比如,范蠡的好友文種沒有看透勾踐,結果被殺,不就是慘痛的教訓嗎?在對范蠡的評價中,多在謀略這一層面上。如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范蠡被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上面是聖人和仁人。
智人,有智慧有謀略之人。三國人劉邵在《人物誌》中則把范蠡列為術家。説:“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把范蠡作為謀略家看待。
當然,説范蠡是謀略家不能算錯,這從他出山,幫助勾踐興越滅吳的曲折艱辛過程,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謀。後來務農、經商也離不開謀略和智慧,但這不是范蠡的全部。范蠡是春秋戰國之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商人,被稱為一代商聖。范蠡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智慧超羣,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對歷史的重要貢獻在於心繫天下,以自己的謀略和智慧幫助越王勾踐滅吳興越。功成名就後,他不留戀功名,急流勇退,轉換角色,棄官務農、經商,體現了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
在中國古代,由於政治形勢險惡,不少士人厭惡官場,躲避政治,以隱居保全自身。漢初張良劉邦打敗項羽,及時隱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避免了殺身之禍。陶淵明更是遠離政界後,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田園生活。不過,張良、陶淵明僅僅保全個人,追求的是個人的自由,而范蠡則是憑藉對社會、對人民的關愛之心,為經濟發展、商業繁榮作貢獻,為社會獻愛心,他的胸懷更寬廣,思想境界更高尚!唐代詩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詩,對范蠡大加讚揚:“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作為一代商聖,范蠡的經營思想非常豐富,對於我們今天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經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范蠡搞經濟不是盲目出擊,而是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優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史記》稱“齊地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從事生產的條件,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礎。
范蠡充分利用齊地的資源和環境,帶領全家人,“耕於海畔,苦身戮力”,多種經營,“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范蠡從越國的上將軍一變而為勞動者,在官為本的時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祿,而范蠡坦然改變身份,潛心從事生產,埋頭苦幹,迅速致富,對傳統觀念作出了大膽的挑戰,僅此一點對後人的啓迪是極其深刻的。其次,范蠡豐富的經商理念,對今天發展市場經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比如,范蠡主張把握商機,侯時轉物。他遵循經濟豐歉循環論經商,提出“待乏論”,不要人等貨,應讓貨等人。要準備別人沒有的或想不到的貨物,這樣才能在市場上佔據優勢。再比如,范蠡主張“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范蠡無論從政、治國、經商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認為就他個人而言,范蠡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尤為可貴。他説:“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國家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這叫持盈,國家將要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這叫定傾,平時治理國家政事要得當,這叫節事。范蠡並把這三點與天地人結合,説:“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地,節事者與人。”他還對勾踐説:“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
范蠡順應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對今日仍極富現實意義。“持盈,”亦可稱可持續發展,即在原有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前進,換句話説,也可以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定傾”,可以理解為不斷糾正存在的問題,撥亂反正,克服缺點,做好工作。
而“節事”,可以理解為腳踏實地,紮紮實實,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范蠡做事講究火候,全面考慮問題,不急功近利,不輕舉妄動,一旦時機成熟,就要毫不遲疑地採取行動。范蠡在從政、打仗、經商活動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思想,他處處佔據主動,穩操勝券。范蠡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閃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弘揚范蠡優秀的思想,有助於提升社會文明,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