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雲淨院

鎖定
“碧雲淨院原名三王廟”位於浦東張江鎮環東村三灶鎮的萬安橋東首,是浦東地區迄今所存的最古老佛教道場。此地域在唐天寶十年起屬“松江府華亭縣,元代至元年設上海縣,歸上海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設南匯縣,該地域行政區劃為“南匯縣長人鄉十七保十二圖”。
中文名
碧雲淨院
原    名
三王廟
地理位置
浦東張江鎮環東村
屬    性
浦東地區最古老佛教道場

碧雲淨院碧雲淨院簡介

佛堂規則 佛堂規則
據清代南匯縣誌記載:“該廟為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年)推官(元、明時典獄官名)‘臨淄郡侯’陳明之妻奚氏所建之家廟,別有一王廟二王廟在西南匯縣境,均未詳所祀何神”。在元代“至正年”時與附近的“普淨禪院”(即大聖寺)共有僧尼近二十人,終日香火不斷,鄉里信佛民眾甚廣,每逢農曆節日,四鄉八里前往進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成為一方名剎。
延至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33年(1554年),倭寇侵擾江浙沿海,“碧雲淨院”毀於兵火。幸有善人蔡士安的努力,保存了佛像、修繕佛殿、又築一楹以供“觀音大士”像。碧雲淨院雖得以飭整,但難與昔日相比。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道人康性敏渡海朝覲普陀山觀音大士後,感慨不忍碧雲淨院之蕭索冷落,遂與士人張元珣、張延憲、奚君、蔡士安之孫等集議重修碧雲淨院。在眾信徒的資助下,在“性敏”的一手操持下,費盡心機、歷盡萬難,經二年辛苦努力,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終於落成。重修後的碧雲淨院共有三殿,“金碧輝煌、玄關肇啓、梵音朗朗、達於丙夜。”可見當廟宇的壯觀、佛事勤從、信眾至誠、香火旺盛。
碧雲淨院 碧雲淨院
又經二百多年後的清代同治年間,太平天國“東征軍”進軍浦東,由於太平軍宗教信仰上的敵視,“碧雲淨院”復遭劫難,毀壞夷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里人顧榮蕊與“住持”重修廟之東半埭,顧泰山與郭文彪合資建造西廂。信眾們又捐助耕田二十四畝作“廟田”,以供僧尼之“耕食”。碧雲淨院得以延續。
解放後的1951年,政府為發展教育事業,借廟興學,在碧雲淨院內辦起了“三灶小學”。1958年“大躍進”年代,尼姑還俗,宗教活動基本停止。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熱潮中,佛像全數被搗毀,廟產歸學校所有,“碧雲淨院”不復存。到了粉碎“四人幫”以後的年代,可嘆“碧雲淨院”,這六百多年的佛教文化古蹟,只存下一棟破舊的後殿,還有那四隻“石礎”與一塊殘碑,淹沒在荒草之中。
1999年,浦東新區宗教辦落實宗教政策,開放碧雲淨院作為宗教活動場所,並委派原上海慈修庵知客克蓮法師主持碧雲淨院的修復和日常工作。雖然旅美僑胞顧雪英女士捐助建造了“雪英小學”後,“三灶小學”得以遷出,但面對如此殘存破陋不堪的廟舍,一無資金,二是人生地不熟,加上執迷之人的作難與毀謗,重修碧雲淨院困難重重。克蓮法師不畏艱難,本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法輪常轉、正法久住”的宗旨,白手起家,為“修殿安僧”四處奔波。她尊承“佛教法儀”進行宗教活動,深得八方“正信佛教”信眾的擁護支持。當地的實業家瞿建國先生為搶救這六百多年的佛教文化古蹟,不但他與他的“建國慈善基金會”樂助二十餘萬元人民幣,還“勸募”其好友仰融先生樂助人民幣二百萬元。顧雪英女士也樂助五萬元人民幣。在“八方信眾”的樂助下,開始了修復碧雲淨院古寺的工程。2001年12月23日,碧雲淨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落成,兩側二層廂房也相繼完工了一層。(西廂是原新康村“仁壽庵”俗稱“徐家廟”的動遷款建造,內供“仁壽庵”移來的佛像)。2004年底,山門及天王殿在周金存先生墊資建造下落成,2005年兩側廂房的第二層建築也告完工。所有佛像,從2001年起至2005年陸續請裝完善。並於同年12月26日莊嚴而隆重的舉行了殿堂落成暨全堂佛像開光大典。
重修的碧雲淨院,香煙繚繞,香客往來不絕,晨鐘暮鼓,巍巍壯觀,彰顯佛法莊嚴,每當週末還有大批的居士來院共修。這浦東地區最古老的佛教文化遺蹟,如“鳳凰涅盤”,重現新的活力。此乃是克蓮法師與廣大信眾的無量功德。碧雲淨院雖然建在郊區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貧,但是克蓮法師常常教誨弟子:“雖度日有難兮,然修道之心不可息也,修道因財乎?為蒼生也!”。 [1] 

碧雲淨院地理位置

浦東華夏中路靠近孫弘路環東
所在區域:浦東新區
途經公交: 108路 117路 [1] 

碧雲淨院共修活動

佛教基礎理論培訓。
唸佛堂。
楞嚴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