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椏苦

鎖定
三椏苦(Melicope pteleifolia (Champ. ex Benth.) Hartley),芸香科蜜茱萸屬喬木植物。三椏苦樹樹皮灰白或灰綠色,光滑,有縱向淺裂紋;葉片長橢圓形,兩端尖;三椏苦花花序腋生,花朵比較多,花瓣淡黃或白色;果實淡黃或茶褐色,有肉眼可見的透明油點;種子藍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7~10月。 [5]  因葉為三出複葉,呈三岔狀,其味又苦,因此叫做三椏苦。 [7] 
三椏苦在中國分佈於台灣、福建、貴州及雲南南部等地,在越南、老撾、泰國也有分佈, [5]  常生於海拔900~2200米的山地及較廕庇的山谷濕潤地方,陽坡灌木叢中偶有生長。三椏苦喜陰冷潮濕,不耐乾旱,適宜在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壤土上種植。三椏苦一般採用種子繁殖的方法。 [8]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三椏苦根、莖、枝、葉皆可入藥,它通常被用於治療風濕感冒,三椏苦是常用的藥食同源植物之一,為廣東涼茶的重要原料。 [9]  除此之外,三椏苦的枝、葉、樹皮等都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木材淡黃色,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硬而輕,幹後稍開裂,但不變形,加工易,不耐腐,適作小型傢俱、文具或箱板材。 [5]  三椏苦於2013年9月2日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無危(LC)。 [4] 
中文名
三椏苦
拉丁學名
Melicope pteleifolia (Champ. ex Benth.) Hartley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無患子目
芸香科
蜜茱萸屬
三椏苦
命名者及年代
(Champ. ex Benth.) T. G. Hartley,1993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0] 

三椏苦植物學史

  • 學名
三椏苦
三椏苦(3張)
三椏苦原歸屬於芸香科、吳茱萸屬,拉丁學名Evodia lepta (Spreng.) Merr.,《中國植物誌》中文版採用這種分類方法。1981年Hartley根據三椏苦果實和種子的特徵建議將其歸屬到蜜茱萸屬。2008年出版的英文版的《中國植物誌》中,將原吳茱萸屬中的植物經重新整理後分別歸屬到四數花屬和蜜茱萸屬中,其中三椏苦歸屬於蜜茱萸屬,學名改為Melicope pteleifolia (Champ. ex Benth.) T. G. Hartley。 [2] 
  • 釋名
因葉為三出複葉,呈三岔狀,其味又苦,故民間以三岔葉、三丫苦、三叉苦等名稱之。 [3] 
  • 異名
三椏苦各種文獻收載的原植物及藥材名稱不盡相同,在中國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名稱。《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收載的原植物名為三叉苦;《中國植物誌》收載植物名為三婭苦;《雲南中藥資源名錄》收載的原植物名為三亞苦;《嶺南採藥錄》《廣東省中藥材標準》1990年版、《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收載藥材名稱為三丫苦;《全國中草藥彙編》及《雲南中藥志》收載藥材名為三叉苦。廣東、廣西、雲南習稱“三支槍”;福建習稱“三叉虎”;台灣習稱“三腳鱉”;廣東不同的地區又稱為“白芸香”“跌打王”和“叉虎根”;廣西又名“石蛤骨”;雲南不同地區名稱也有差異,玉溪名為“三丫苦”,勐海名為“三杈苦”“三岔葉”,屏邊名為“雞肉樹”,保山名為“九節歷”,紅河名為“小黃散”。在不同的民族地區三椏苦又有當地民族藥名,如傣藥名“郎晚”“南彎”“罕晃”“漢掛”,瑤藥名“波查卯”“坡渣挪”;壯藥名“棵三咖(gosamnga)”“三叉虎"“美歹辛(maexdaiz saenji)”;彝藥名“少朝施卡”;基諾藥名“帕柯帕迷”等。 [2] 

三椏苦形態特徵

三椏苦
三椏苦(20張)
喬木,在合適的自然條件下,可長至高約20米,胸徑40釐米。樹皮灰白或灰綠色,光滑,縱向淺裂,嫩枝的節部常呈壓扁狀,小枝的髓部大,枝葉無毛。3小葉,有時偶有2小葉或單小葉同時存在,葉柄基部稍增粗,小葉長橢圓形,兩端尖,有時倒卵狀橢圓形,長6-20釐米,寬2-8釐米,全緣,油點多;小葉柄甚短。 [1] 
花序腋生,很少同時有頂生,長4-12釐米,花甚多;萼片及花瓣均4片;萼片細小,長約0.5毫米;花瓣淡黃或白色,長1.5-2毫米,常有透明油點,幹後油點變暗褐至褐黑色;雄花的退化雌蕊細墊狀凸起,密被白色短毛;雌花的不育雄蕊有花葯而無花粉,花柱與子房等長或略短,柱頭頭狀。分果瓣淡黃或茶褐色,散生肉眼可見的透明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長3-4毫米,厚2-3毫米,藍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7-10月。 [1] 
生於中國廣東、海南及廣西三省區沿海岸地區的其小葉最小,長4-7釐米,寬1.5-2.5釐米。生於雲南南部的其小葉最大,長11-20釐米,寬4-8釐米,果及種子也較大,種子長4.5-5毫米。 [1] 

三椏苦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台灣、福建、江西、廣東(筆架山(張壽洲等1021)、梧桐山(王定躍788)、仙湖植物園(曾春曉3699))、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南部,最北限約在北緯25°,西南至雲南騰衝縣;越南、老撾、泰國等也有。生於平地至海拔2000米山地,常見於較陰蔽的山谷濕潤地方,陽坡灌木叢中偶有生長。 [1]  [11] 

三椏苦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在苗牀內以20釐米的行距開溝點播,粒距6-8釐米,覆土2釐米,播後蓋草,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氣温在25℃以上時,15-20天出苗。出苗後揭去蓋草。每667平方米播種1500克。 [3] 

三椏苦栽培技術

  • 移栽定植
  1. 整地:選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壤土,全墾後碎土耙平,做畦,開排水溝。 [3] 
  2. 定植:三椏苦的苗高25-35釐米時即可移栽。先按2米×2米的株行距開穴,穴寬、深各為70釐米,施入適量基肥與穴土拌勻,然後起苗定植,每穴種1株。 [3] 
  • 田間管理
  1. 中耕除草:定植後頭兩年因地面裸露,雜草生長較快,應及時拔除。為防止雜草生長,可間種花生或豆類作物。以後每年中耕除草3-4次。 [3] 
  2. 追肥:每年追肥3次。第1次於3-4月,施促芽肥,以人糞尿或尿素等氮肥為主。第2次在7-8月,追施麩肥或複合肥。第3次於11-12月,追施堆肥或廄肥。每次追肥後進行培土。 [3] 
  3. 修剪:為了使三椏苦生長茂盛,必須將樹幹下部的下垂纖弱枝、病蟲枝及過密枝剪除。修剪應在冬季進行,剪口最好塗上石灰水。 [3] 

三椏苦蟲害防治

茶小蓑蛾為害三椏苦葉片,可進行人工捕捉或將蟲口過多的枝條剪下集中燒燬。嚴重時用40%樂果乳劑2000倍液噴殺。 [3] 

三椏苦主要價值

三椏苦經濟

三椏苦的枝、葉、樹皮等都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樹皮的韌皮纖維不甚發達,故剝離時不呈條狀。散孔材,木材淡黃色,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硬而輕,幹後稍開裂,但不變形,加工易,不耐腐,適作小型傢俱、文具或箱板材。 [1] 

三椏苦藥用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三椏苦根、莖、枝、葉皆可入藥,它通常被用於治療風濕感冒,三椏苦是常用的藥食同源植物之一,為廣東涼茶的重要原料。 [9] 
  • 化學成分
三椏苦中所含化學成分主要為黃酮類、生物鹼類、揮發油、色烯等。截至2016年,三椏苦的化學成分研究報道多以揮發油、生物鹼為主,中國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產地的三叉苦中分離得到了揮發油、生物鹼類、色烯類、黃酮類、苷類,以及香豆素、蠟酸、補骨脂素等化合物,以產地為中國海南、廣東和雲南的三椏苦的研究為主,不同產地的三椏苦的化學成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到2016年為止,從三叉苦中已分離得到40餘個苯並吡喃類化合物,6個喹啉酮類化合物,4個呋喃喹啉類生物鹼,2個苯乙酮類化合物。 [2] 
  • 藥理作用
三椏苦
三椏苦(8張)
三椏苦其根、莖、枝、葉皆可入藥,為中國嶺南地區常用中草藥。其性苦、寒,一説其根有小毒 [1]  ;歸心、肝經;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咳嗽、喘促、咽喉腫痛、肺癰、瘧疾寒熱、風濕痹痛、胃脘疼痛、蟲蛇咬傷、癰腫瘡療等症。其葉主治黃疸型肝炎、瘧疾、風濕骨痛、咽喉腫痛、濕疹、皮炎、瘡瘍、急慢性感冒和發燒,海南當地還用來治療胃病和胃潰瘍等症。其鮮品可與其他主治皮膚疾病的草藥煎水外用治療具有傳染性的疹、瘡等皮膚病。三椏苦已經在消結安膠囊、感冒靈、三九胃泰顆粒、三金片等30多種成方製劑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三椏苦又是常用的藥食同源植物之一,為廣東涼茶的重要原料。 [2] 

三椏苦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2013年9月2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