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基脈紫菀

鎖定
三基脈紫菀(Aster trinervius Roxb. ex D. Don)的根、全草治肺炎肝炎,跌打,翻筋,挫傷。
中文名
三基脈紫菀
拉丁學名
Aster trinervius Roxb. ex D. Don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紫菀屬
三基脈紫菀
分佈區域
中國西藏,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

三基脈紫菀形態特徵

植株
三基脈紫菀
三基脈紫菀(6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常木質。 [1] 
三基脈紫菀
三基脈紫菀(5張)
莖直立,高60-200釐米,粗壯,有稜及細溝,上部被細毛,或全部被密粗毛,上部有時屈折,有分枝。 [1] 
下部葉在花期枯落,莖部葉卵圓披針形,長4.5-11釐米,寬1.5-4.5釐米,基部近圓形,急狹成短柄,頂端漸尖,邊緣有4-7對淺鋸齒,上部葉卵圓形或披針形,有齒或全緣,無柄;全部葉厚質或近革質,有時薄質,上面被糙毛,下面淺色,被細或粗毛且有腺點,或近無毛,有三基出脈及2-4對側脈,網脈顯明。 [1] 
頭狀花序徑2釐米,排列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有長花序梗。 [1] 
總苞倒錐狀或半球狀,徑8-15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匙狀長圓形,下部近革質,上部綠色,有時帶紅色,被短柔毛或無毛,長4-7.5毫米,邊緣膜質,常有緣毛。 [1] 
舌狀花十餘個,管部長2-3毫米,舌片常白色,有時淺黃色,線狀長圓形,長達10毫米,寬達3毫米;管狀花黃色,長4-6.5毫米,管部長2毫米,裂片長1.2-2毫米。花柱附片長達1毫米。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褐色,長4.5-6毫米。 [1] 
瘦果倒卵圓形,灰褐色,長2.5-4毫米,有2邊肋,有時一面常有肋,被疏粗毛,有時有腺點。 [1] 
花果期
花果期7-12月。 [2]  [1] 

三基脈紫菀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3100米松林下。

三基脈紫菀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西藏南部。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及緬甸北部。 [2]  [3] 

三基脈紫菀原變種

花托有長約0.5毫米的繸狀突起,“莖和葉下面被柔毛或近無毛”(據Grierson),或下面疏生短糙毛。 [1] 
據Grierson,此變種本身有極大的變異。尼泊爾的部分植物,有薄革質的葉,較小的總苞(徑0.8釐米)和帶紅色的總苞片。上述的西藏植物正與此相近。但西藏的植物,葉下面疏生短糙毛,僅沿脈有稍密的糙毛,薄紙質,中部葉長圓披針形,長8-13釐米,寬1.5-2.5釐米,邊緣有疏淺齒或近全緣,總苞徑8-15毫米;總苞片上部紫紅色;冠毛污白色,是否應該作為另一變種或變型,還待有更多的材料作進一步觀察。據本變種的尼泊爾模式植物,葉有尖齒,頂端細尖,基部稍圓形,與西藏也不完全相同。 [1] 
此種的另一變種 var. wattii(C. B.Clarke.) Griers. sub. ssp. trinervius,葉被密毛,近革質,花托的繸狀突起較長(0.8-1毫米),僅見於阿薩密。該植物與西藏的植物顯然有別。 [1] 
參考資料
  • 1.    三基脈紫菀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文字資料來源於《中國植物誌》第74卷第166頁
  • 3.    《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5
  • 4.    三基脈紫菀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