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十而立

(漢語成語)

鎖定
三十而立(拼音:sān shí ér lì),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論語·為政》。 [1] 
“三十而立”意思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在句中通常作分句,指三十歲。 [1] 
中文名
三十而立
外文名
thirty years of age when a man should stand on his own feet;be able to establish oneself at thirty [1] 
拼    音
sān shí ér lì
近義詞
而立之年
出    處
論語·為政
注音字母
ㄙㄢ ㄕㄧˊ ㄦˊ ㄌㄧˋ
用    法
作分句

三十而立成語出處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  [3]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三十而立”。 [1] 

三十而立成語典故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主要學生的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從《學而》到《堯曰》共二十篇。在第二篇《為政》中,孔子有一段話,大致敍述了自己一生的各個階段,教導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要有每個階段的收穫。他説:“我十五歲時立下了學習的志願;三十歲時學懂了禮儀,從此説話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所以心裏不犯糊塗;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言語,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歲,便能做到既隨心所欲,又不逾越規矩。” [2] 

三十而立成語寓意

“立”指自立於社會,有所成就。“三十而立”是志向和主張的落地生根,是個人奮鬥目標經過時間和實踐考驗,已經成為一個人生命的一部分。孔子三十歲學禮圓滿,説話辦事可熟練地應用周禮,雖生活窮困而仍不改初心,克己復禮,為後世典範。因此,“立”是排除外界干擾的觀念和學説之“立”,是初心之立,與物質多寡沒有關係。 [3] 
人生是一個學習與修養的過程,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思想境界會逐步提高。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但是,孔子的話成了人生不同階段的理想狀態。何謂三十而立,孔子未有詳解,而被人們較多認同的看法是:三十歲的人,應當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並已經確定人生的追求與發展方向。正如“立”字所表現的那樣,頂天立地,對生活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期待,這就是三十歲的人生。與其他年齡階段相比,三十歲的人承擔着更多的生活責任。或許,有的人可以認為自己很年輕,未來還有很多時間去慢慢摸索、打拼。但是,年邁的父母還有多少時間去慢慢等你成功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知給多少人留下了一生的遺憾。歲月流轉,每個人都要由此經過。承擔責任,把握機遇,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這就是“立”字的啓示。 [4] 

三十而立成語用法

三十而立成文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1]  ;指人在三十歲左右知曉禮儀,做事有分寸。也表示人在三十歲前後應當有所成就。 [2] 

三十而立運用示例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耆卿,比及你在花街裏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可不道三十而立!” [1] 
唐·李大師李延壽·《南史·張充傳》:“充跪曰:‘充聞三十而立,今充二十九矣,請至來歲。’” [5] 
唐·綦毋潛送章彝下第》:“三十名未立,君還惜寸陰。”(這裏反用孔子語,自嘆沒有中舉。) [6] 
唐·孟浩然《書懷貽京邑同好》:“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這裏自嘆年已三十,仍未有所作為。) [6] 
參考資料
  • 1.    三十而立  .漢典[引用日期2013-04-08]
  • 2.    王彤偉.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成語[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153
  • 3.    蔣洪.尋找美食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192
  • 4.    逯宏.漢字的智慧.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
  • 5.    李毓鞭.成語典故文選 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70
  • 6.    範之麟,吳庚舜主編.全唐詩典故辭典 上 增訂本.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