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十六計

(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鎖定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
據原書“序言”説,在全書“三十六計”中,每六計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又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5] 
該書影響範圍早已超越了軍事領域,廣泛地運用在經濟、生活、外交等各個領域之內,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12] 
作品名稱
三十六計
作品別名
三十六策
作    者
未知
創作年代
明清
文學體裁
兵書
來    源
《南齊書·王敬則傳》

三十六計內容介紹

竹簡三十六計圖冊1
竹簡三十六計圖冊1(19張)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説,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説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説和跋。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竹簡三十六計圖冊2
竹簡三十六計圖冊2(18張)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脱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裏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度陳倉、走為上計、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4] 
另有一好事者,也作了一首伏頭藏尾打油詩,曰:下策金玉借,以指劫擒賊;草魚海間笑,山羊桃中擊;樹暗痴故走,釜空苦遠客;屋樑連人屍,隔魏虢國滅。
兵法:三十六計 兵法:三十六計
詩去掉頭尾的“下策”、“國滅”各二字,餘三十六字,一字一計,依序為:金蟬脱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指桑罵槐、趁火打劫、擒賊擒王、關門捉賊、打草驚蛇、渾水摸魚、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裏藏刀、調虎離山、順手牽羊、李代桃僵、無中生有、聲東擊西、樹上開花、暗渡陳倉、假痴不癲、欲擒故縱、走為上計、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樑換柱、連環計、美人計、借屍還魂、隔岸觀火、圍魏救趙、假道伐虢。 [1] 

三十六計作品目錄

三十六計第一套 勝戰計

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之計謀。君御臣、大國御小國之術也。亢龍有悔。
勝戰計包括:第一計 瞞天過海、第二計 圍魏救趙、第三計 借刀殺人、第四計 以逸待勞、第五計 趁火打劫、第六計 聲東擊西

三十六計第二套 敵戰計

處於勢均力敵態勢之計謀。或躍於淵。
敵戰計包括:第七計 無中生有、第八計 暗度陳倉、第九計 隔岸觀火、第十計 笑裏藏刀、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三十六計第三套 攻戰計

處於進攻態勢之計謀。飛龍在天。
攻戰計包括: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三十六計第四套 混戰計

處於不分敵友、軍閥混戰態勢之計謀。見龍在野。
混戰計包括: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第二十一計 金蟬脱殼、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三十六計第五套 並戰計

對付友軍反為敵態勢之計謀。終日乾乾。
並戰計包括: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三十六計第六套 敗戰計

處於敗軍態勢之計謀,潛龍勿用。
敗戰計包括: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具體計法

下為第一套,勝戰計。

三十六計第一計 瞞天過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原典】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註釋】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力。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思想籠罩着大千宇宙、細末塵埃,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陰陽學説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現過,但作為陰氣、陽氣的陰陽學説,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國人老子所倡導,並非《易經》提出。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説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
③太陽,太陰:太,極,極大。此句指非常公開的事物裏往往藴藏着非常機密的計謀。
【釋義】
防備得周全時,更容易麻痹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裏,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淺解】
所謂瞞天過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眾復散,後以為常,不復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着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探源】
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 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 民來到海邊。只見萬户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 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 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 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三十六計第二計 圍魏救趙

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原典】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註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釋義】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淺解】
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採取迂迴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於死地。
【按語】
治兵如治水:鋭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臏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解析】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臏對田忌説:“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説,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衞國,迫使衞國屈服於它。衞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後來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龐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國救援。魏軍為疲憊之師,怎能打過齊國以逸待勞的精鋭之師。所以大敗。

三十六計第三計 借刀殺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
【註釋】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説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釋義】
敵人的情況已經明瞭,友方的態度尚未確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滅敵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力量。這是從《損》卦推演出的計策。
【淺解】
所謂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自己不動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
【按語】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緞,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説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
【故事】
劉秀借刀殺李鐵。

三十六計第四計 以逸待勞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鋭,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原典】
《三十六計通解與運用》 《三十六計通解與運用》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註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人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兑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兑,兑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説有水浸潤着山,抑損着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鋭氣正盛,直至彝陵,猇亭 [3]  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鋭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燬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三十六計第五計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原典】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註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決柔也:語出《易經·夬》卦。 夬,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兑上)。上卦為兑,兑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兑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夬夬》的《彖》辭説:“央,決也。剛決柔也。”決,沖決、衝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沖決上兑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按語】
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故事】
多爾袞趁亂入關。

三十六計第六計 聲東擊西

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原典】
敵志亂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註釋】
①敵志亂萃:援引《易經.萃》卦中《象》辭:“乃亂乃萃,其志亂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説敵人情志混亂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預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兑上)。上卦為兑,兑為澤;下併為坤,坤為地。有澤水淹及大地,洪水橫流之象。
此計是運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敵志亂萃”而造成了錯失叢雜、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機動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戰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按語】
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志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入。此敵志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志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故事】
韓信木罌渡黃河。
下為第二套,敵戰計。

三十六計第七計 無中生有

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説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原典】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①。少陰、太陰、太陽②。
【註釋】
①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 真象。
②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象。 句意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象。
【按語】
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
【故事】
張儀誆楚助強秦。

三十六計第八計 暗度陳倉

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後多比喻暗中進行某種活動(多指男女私通)。
【原典】
示之以動①,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②”。
【註釋】
①示之以動:示,給人看。動,此指軍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動等迷惑敵方的軍事行動。
②益動而巽:語出《易經.益》卦。益,卦名。此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巽上)。上卦為巽,巽為風;下卦為震,震為雷。意即風雷激盪,其勢愈增,故卦名為益。與損卦之義,互相對立,構成一個統一的組紛。《益卦》的《彖》辭説:“益動而巽,日進無疆。”這是説益卦下震為雷為動,上巽為風為順,那麼,動而合理,是天生地長,好處無窮。
此計是利用敵人被我“示之以動”的迷惑手段所矇蔽,而我即乘虛而入,以達軍事上的出奇制勝。
【按語】
奇出於正,無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昔鄧艾屯白水之北;姜維遙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結營焉。艾謂諸將日:“維令卒還,吾軍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我.令不得還。必自東襲取洮城矣。”艾即夜潛軍,徑到洮城。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破。此則是姜維不善用暗渡陳倉之計;而鄧艾察知其聲東擊西之謀也。
【故事】
韓信奇兵取三秦。

三十六計第九計 隔岸觀火

隔着河看對岸的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原典】
陽乖序亂①,陰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④。
【註釋】
①陽乖序亂:陽,指公開的。乖,違背,不協調。此指敵方內部矛盾激化,以致公開地表現出多方面秩序混亂、傾軋。
②陰以待逆:陰,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靜觀敵變,坐待敵方更進一步的局面惡化。
③暴戾恣睢:戾,兇暴,猛烈。睢,任意胡為。
④順以動豫,豫順以動:語出《易經.豫》卦。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為坤為地,上卦為震為雷。是雷生於地,雷從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飛騰。《豫卦》的《彖》辭説“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順時而動,正因為豫卦之意是順時而動,所以天地就能隨和其意,做事就順當自然。
此計正是運用本卦順時以動的哲理,説坐觀敵人的內部惡變,我不急於採取攻逼手段,順其變,“坐山觀虎鬥”,最後讓敵人自殘自殺,時機—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舉成功。
【按語】
乖氣浮張,逼則受擊,退則遠之,則亂自起。昔袁尚、袁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曹操破烏丸,或説曹遂徵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斬送尚、熙首來,不煩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傳其首。諸將問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相圖,其勢然也。”或曰:此兵書火攻之道也,按兵書《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後段言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計滅袁氏。

三十六計第十計 笑裏藏刀

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原典】
信而安之①,陰以圖之②,備而後動, 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③。
【註釋】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陰以圖之:陰,暗地裏。
③剛中柔外:表面柔順,實質強硬尖利。
【按語】
兵書雲:“辭卑而益備者,進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故凡敵人之巧言令色,皆殺機之外露也。宋曹瑋知渭州,號令明肅,西夏人憚之。一日瑋方對客弈棋,會有叛誇數千,亡奔夏境。堠騎(騎馬的偵宿員)報至,諸將相顧失色,公言笑如平時。徐謂騎日.“吾命也,汝勿顯言。”西夏人聞之,以為襲己,盡殺之。此臨機應變之用也。若勾踐之事夫差.則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滅南陳。

三十六計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相愛相助。後用來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原典】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①。
【註釋】
①損陰以益陽:陰:此指某些細微的、局部的事物。陽,此指事物帶整體意義的、全局性的事物。這是説在軍事謀略上,如果暫時要以某種損失、失利為代價才能最終取勝,指揮者應當機立斷,作出某些局部、或暫時的犧牲,去保全或者爭取全局的、整體性的勝利。這是運用我國古代陰陽學説的陰陽相生相剋、相互轉化的道理而制定的軍事謀略。
【按語】
我敵之情,各有長短。戰爭之事,難得全勝,而勝負之訣,即在長短之相較,乃有以短勝長之秘訣。如以下駟敵上駟,以上駟敵中駟,以中駟敵下駟之類:則誠兵家獨具之詭謀,非常理之可測也。
【故事】
三叉用計保孤兒。

三十六計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順手就牽了羊。比喻不費勁,乘機便得到的。現多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原典】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②。
【註釋】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敵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陰,少陽:少陰,此指敵方小的疏漏,少陽,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為我方要善於捕捉時機,伺隙搗虛,變敵方小的疏漏而為我方小的得利。
【按語】
大軍動處,其隙甚多,乘間取利,不必以勝。勝固可用,敗亦可用。
【故事】
追廢帝鄭和下西洋。
下為第三套,攻戰計。

三十六計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打動草驚動了藏在草裏的蛇。後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原典】
疑以叩實①,察而後動; 復者,陰之媒也②。
【註釋】
①疑以叩實:叩,問,查究。意為發現了疑點就應 當考實查究清楚。
②復者,陰之媒也:復者,反覆去做,即反覆去叩實而後動。陰,此指某些隱藏着的、暫時尚不明顯或未暴露的事物、情況。媒,媒介。句意為反覆叩實查究,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實際是發現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按語】
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雲:“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故事】
魏軍兵敗木門道。

三十六計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迷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着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原典】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註釋】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為世間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去駕馭而為己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與①句相對言之。即有些看上去無什用途的東西,往往有時我還可以藉助它而為己發揮作用。猶如我欲“還魂”還必得藉助看似無用的“屍體”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説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是看去無什用處的東西,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即時利用而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語出《易經.蒙》卦。蒙,卦名。本紛是異卦相疊(下坎上艮)。本卦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草木叢生,故説“蒙”。這是蒙卦卦象。這裏“童蒙”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此句意為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於我了。
【按語】
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
【故事】
立張楚陳勝為王。

三十六計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誘之②,往蹇來返③。 [13] 
【註釋】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種條件或情況。此句意為戰場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條件或情況對敵方不利時,我再去圍困他。
②用人以誘之:用人為的假象去誘惑他(指敵人),使他向我就範。
③往蹇來返:語出《易經.蹇》卦。蹇,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艮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險,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難;返,廣大美好貌。這句意為:去時艱難,來時美好。
此計運用這個道理,是説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用謀,用假象使敵人離開駐地,誘他就我之範,喪失他的優勢,使他處處皆難,寸步難行,由主動變被動,而我則出其不意而致勝。
【按語】
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隊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翔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里,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故事】
石碏設計除暴君。

三十六計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石刻:欲擒故縱 石刻:欲擒故縱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原典】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①。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註釋】
①逼則反兵,走則減勢:走,跑。逼迫敵人太緊,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撲,若讓他逃跑則可減削他的氣勢。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語出《易經.需卦》。需,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坎上)。需的下卦為乾為天,上卦為坎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徵着一種危險存在着(因為“坎”有險義),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險又要善於等待。“需”,等待。《易經,需》卦卦辭:“需,有孚,光”。孚,誠心。光,通廣。句意為:要善於等待,要有誠心(包含耐性),就會有大吉大利。
【按語】
所謂縱着,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隨之,故躡展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故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
【故事】
諸葛亮七擒孟獲。

三十六計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原典】
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註釋】
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並去誘惑他。
②擊蒙也:語出《易經.蒙》如。參前“借屍還魂”計註釋④。擊,撞擊,打擊。句意為: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語】
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採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故事】
蕭翼智賺《蘭亭序》帖。

三十六計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原典】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①。
【註釋】
①龍戰於野,其道窮也:語出《易經.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疊(坤下坤上),為純陰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辭》:“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是説即使強龍爭鬥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頓的絕境。比喻戰鬥中擒賊擒王謀略的威力。
【按語】
攻勝則利不勝取。取小遺大,卒之利、將之累、帥之害、攻之虧也。舍勝而不摧堅擒王.是縱虎歸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圖辨旌旗,而當察其陣中之首動。昔張巡與尹子奇戰,直衝敵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餘人,殺士卒五千餘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識,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使霽雲射之,中其左目,幾獲之,子奇乃收軍退還。
【故事】
西門豹治鄴。
下為第四套,混戰計。

三十六計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原典】
不敵其力①,而消其勢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註釋】
①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
②而消其勢:勢,氣勢。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經》六十四卦中,《履》卦為 “兑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兑為澤。又,兑為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兑在下,從循環關係和規律上説,下必衝上,於是出現“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 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鋭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面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卧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襲烏巢。

三十六計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也作“渾水摸魚”。
【原典】
乘其陰亂①,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嚮晦入宴息②。
【註釋】
①乘其陰亂:陰,內部。意為乘敵人內部發生混亂。
②隨,以嚮晦入宴息:語出《易經.隨》卦。隨,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兑上)。本卦上卦為兑為澤;下卦為震為雷。言雷入澤中,大地寒凝,萬物蟄伏,故如象名“隨”。隨,順從之意。《隨卦》的《象》辭説:“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意為人要隨應天時去作息,向晚就當入室休息。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打仗時要得於抓住敵方的可乘之隙,而我藉機行事,使亂順我之意,我便亂中取利。
【按語】
動盪之際,數力衝撞,弱者依違無主,散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六韜》日:“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徵也。”是魚,混戰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故事】
攪亂局淝水敗苻堅。

三十六計第二十一計 金蟬脱殼

蟬變為成蟲時要脱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脱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註釋】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鬥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戰鬥的各種態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説“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脱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蠱”,意為順事。
【按語】
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脱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如。然則金蟬脱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鋭以襲別陣也。如:諸葛亮卒于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故事】
慈禧用計回北京。

三十六計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原典】
小敵困之①。剝,不利有攸往②。
【註釋】
①小敵困之:對弱小或者數量較少的敵人,要設法去困圍(或者説殲滅)他。
②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經.剝》卦。剝,卦名。本卦異卦相疊(坤下艮上),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意即廣闊無邊的大地在吞沒山,故外名日“剝”。“剝”,落的意思。卦辭:“剝,不利有彼往”意為:剝卦説,有所往則不利。
此計引此卦辭,是説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圍困消滅,而不利於去急追或者遠襲。
【按語】
捉賊而必關門,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復追,恐其誘也。賊署,奇兵也,遊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於礦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懼千夫。”追賊者,賊有脱逃之機,勢必死鬥;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長平敗趙括。

三十六計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石刻:遠交近攻 石刻:遠交近攻
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秦國用以併吞六國,統一全國的外交策略。【原典】
形禁勢格①,利從近取,害以遠隔②。上火下澤③。
【註釋】
①形禁勢格:禁,禁止。格,阻礙。句意為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②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句意為,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遠隔之敵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兑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兑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剋,水火相剋則又可相生,循環無窮。又“睽”,乘違,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離違、矛盾。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説明採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按語】
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腑。范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故事】
定國策范雎拜相。

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
【原典】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註釋】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於他時,我則要藉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
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兑上),上卦為兑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於澤中的水,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困”,睏乏。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睏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基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説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着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説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按語】
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倖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故事】
蠢虞公貪財喪國。
下為第五套,並戰計。

三十六計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原典】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 而後乘之①,曳其輪也②。
【註釋】
①句中的幾個“其”字,均指盟友、盟軍言之。
②曳其輪也:“語出《易經,既濟》紛。既濟,齡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離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離為火。水處火上,水勢壓倒火勢,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濟”。既,已經;濟,成功。本卦初九?《象》辭:“曳其輪,義無咎也。”意為,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好比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勁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會坍塌,於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按語】
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樑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有。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樑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故事】
狸貓換太子。

三十六計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指着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着這個罵那個。
【原典】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①。剛中而應,行險而順②。
【註釋】
①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強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他。
②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語出《易經.師》卦。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坤上)。本卦下卦為坎為水,上卦為坤為地,水流地下,隨勢而行。這正如軍旅之象,故名為“師”。本卦《彖》闢説:“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剛中而應”是説九二以陽爻居於下坎的中信,叫“剛中”,又上應上坤的六五,此為此應。下卦為坎,坎表示險,上卦為坤,坤錶示順,故又有“行險而順”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會服從。這是吉祥之象。“毒”,督音,治的意思。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治軍,有時採取適當的強剛手段便會得到應和,行險則遇順。
【按語】
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啓其疑,於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故事】
嚴軍紀穰苴斬莊賈。

三十六計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原典】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①。靜不露機,雲雷屯也②。
【註釋】
①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寧可假裝着無知而不行動,不可以假裝假知而去輕舉妄動。
②靜不露機,雲雷屯也:語出《易經.屯》卦。屯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坎上),震為雷,坎為雨,此卦象為雷雨並作,環境險惡,為事困難。“屯,難也”。《屯卦》的《彖》辭又説“雲雷,屯。”坎為雨,又為雲,震為雷。這是説,雲行於上,雷動於下,雲在上有壓抑雷之象徵,這是屯卦之卦象。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在軍事上,有時為了以退求進,必得假痴不癲,老成持重,以達後發制人。這就如同雲勢壓住雷動,且不露機巧一樣,最後一旦爆發攻擊,便出其不意而獲勝。
【按語】
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誅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痴矣,所以破滅。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未發時,靜屯似痴;若假癲,則不但露機,則亂動而羣疑。故假痴者勝,假癲者敗。或日:假痴可以對敵,並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徵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左右諫止,儻不如意,恐沮師,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旨面。於是舉兵歡呼,聲震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丁(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丁(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其後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面錢也。
【故事】
燕王裝瘋奪皇權。

三十六計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原典】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當也②。
【註釋】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給敵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綻),以誘導敵人深入我方,乘機切斷他的後援和前應,最終陷他於死地。
②遇毒,位不當也:語出《易經.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震為雷,是既打雷,又閃電,威嚴得很。又離為陰卦,震為陽卦,是陰陽相濟,剛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並用,嚴明結合,故封名為“噬嗑”,意為咀嚼。本卦六三.《象》辭:“遇毒,位不當也。”本是説,搶臘肉中了毒(古人認為臘肉不新鮮,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為六三陰兑爻於陽位,是位不當。
此計運用此理,是説敵人受我之唆,猶如貪食搶吃,只怪自己見利而受騙,才陷於了死地。
【按語】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為之便,或猶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須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萇諸人慫秦苻堅侵晉,以乘機自起。
【故事】
劉琦登樓求妙計。

三十六計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比喻將本求利,別有收穫。語出《蕩寇志》。
【原典】
借局佈勢,力小勢大①。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②。
【註釋】
①借局佈勢,力小勢大:句意為藉助某種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兵力弱小但可使陣勢顯出強大的樣子。
②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語出《易經.漸》卦。漸,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巽上).上卦為巽為木,下卦為艮為山。卦象為木植長於山上,不斷生長,也喻人培養自己的德性,進而影響他人,漸,即漸進。本卦上九説“鴻漸於陸,其羽可為儀,吉利,”是説鴻雁走到山頭,它的羽毛可用來編織舞具這是吉利之兆。
此計運用此理,是説弱小的部隊通過憑藉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之後,自己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就象鴻雁長了羽毛豐滿的翅膀一樣。
【按語】
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綵貼之,不細察者不易發,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於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故事】
田單大擺火牛陣。
下為第六套,敗戰計。

三十六計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本是客人卻用主人的口氣説話。後指在一定的場合下采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原典】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①,漸之進也②。
【註釋】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把準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他的要害關節之處。
②漸之進也:語出《易經.漸》卦。(漸卦解釋見前計②)本卦《彖》辭:“漸之進也。”意為漸就是漸進的意思。
此計運用此理,是説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易經.漸》卦上説的就是這個意思,要循序漸進。
【按語】
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足須握機;第五乃為主。為主,則並人之軍矣;此漸進之陰謀也。如李淵書尊李密,密卒以敗;漢高視勢未敵項羽之先,卑事項羽。使其見信,而漸以侵其勢,至垓下—役,—亡舉之。
【故事】
郭子儀單騎退敵。

三十六計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原典】
美人計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①。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②。【註釋】
①兵強者,攻其將;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對兵力強大的敵人,就攻擊他的將帥,對明智的敵人,就打擊他的情緒。
②利用禦寇,順相保也:語出《易經.漸》卦。(卦名解釋見計“樹上開花”注②)本身九三《象》辭:“利禦寇,順相保也。”是説利於抵禦敵人,順利地保衞自己。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利用敵人自身的嚴重缺點,己方順勢以對,使其自頹自損,己方一舉得之。
【按語】
兵強將智,不可以敵,勢必事先。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勢,如六國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幣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遼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體,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踐以西施重寶取悦夫差,乃可轉敗為勝。
【故事】
報國仇西施赴吳。

三十六計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原典】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①;剛柔之際②,奇而復奇。
【註釋】
①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
動詞,使動,意為讓它空虛。全句意: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生
疑惑。
空城計 空城計
②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盪滌宇內,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
名為解。解,險難解除,物情舒緩。本卦初六.《象》辭“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是使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
【按語】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敵我交會,相戰,運用此計可產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語説: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後,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洶懼。以張守歸圭為瓜州刺史,領餘眾,方復筑州城。版幹(築城牆用的夾板和立柱)裁立.敵又暴至。略無守禦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志。守圭日:“徒眾我寡,又瘡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鋌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陣寇百姓多反。鋌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座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鋌復令大叫,鼓譟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2] 
【故事】
失街亭孔明弄險。

三十六計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原指使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或使敵人獲取假情報而有利於我的計策。後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原典】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內,不自失也②。
【註釋】
①疑中之疑:句意為在疑陣中再佈疑陣。
②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語出《易經·比》卦。比,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坎上)。本卦上卦為坎為為相依相賴,故名“比”。比,親比,親密相依。本紛六二。《象》辭:“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在佈下一重重的疑陣之後,能使來自敵內部的間諜歸順於我。
【按語】
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陳平以金縱反間於楚軍,間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故事】
羣英會蔣幹中計。

三十六計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原典】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順以巽也②。
【註釋】
①人不自害,受害為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正常情況下)人不會自我傷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這種常理)我則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麼離間計就可實行了。
②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語出《易經.蒙》卦(卦名解釋見第十四計注)。本卦六五.《象》辭:“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本意是説幼稚矇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為柔順服從。
本計用此象理,是説用採用這種辦法欺騙敵人,就是順應着他那柔弱的性情達到目的。
【按語】
間者,使敵人相疑也;反間者,因敵人之疑,而實其疑也;苦肉計者,蓋假作自間以間人也。凡遣與己有隙者以誘敵人,約為響應,或約為共力者:皆苦肉計之類也。如:鄭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並戮關其思;韓信下齊而驪生遭烹。
【故事】
王佐斷臂詐投金,黃蓋詐降曹操。

三十六計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本為元雜劇名。劇本寫漢末董卓專權,王允設計,先許嫁美女貂蟬與呂布,後又獻給董卓,以離間二人,致使呂布殺死董卓。後用以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原典】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①。
【註釋】
①在師中吉,承天變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講釋見前第二十六計注)。本卦九二.《象》辭:“在師中吉,承天寵也”是説主帥身在軍中指揮,吉利,因為得到上天的寵愛。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説將帥巧妙地運用此計,克敵制勝,就如同有上天護佑一樣。
【按語】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脱。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賞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復前博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飢,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故事】
獻貂蟬王允除董卓。

三十六計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原典】
全師避敵①。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②
【註釋】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二十六計注)。本卦六四.《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説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按語】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可謂善走者矣。

三十六計創作背景

三十六計歷史來源

其“計”名,有的來源於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假道伐虢”等;有的來源於古代軍事術語,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等;有的來源於古代詩人的詩句,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等;有的借用眾所周知的成語定名,如“金蟬脱殼”“指桑罵槐”等;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這些“計”名易懂易記,便於在羣眾中流傳。各“計”所含內容,多屬古代兵家論謠之謀,每“計”中的文字雖然不多,但非常精練。其中每“計”中的尾語,皆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勞逸、順逆、高下、死生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使每一“計”都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色彩。 [5] 

三十六計成書時間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羣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三十六計作品思想

三十六計中的大部分故事都家喻户曉,不必多加解釋,如金蟬脱殼、擒賊擒王、反間計、調虎離山、暗度陳倉、走為上、欲擒故縱、空城計、苦肉計、美人計、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等,都是人們很熟悉的。
以“圍魏救趙”為例,戰國時期,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出田忌、孫臏率軍救趙。當時,田忌準備直接趕赴邯鄲。孫臏卻説,魏國的精鋭部隊目前都集中在邯鄲,國內兵力空虛,若在這時進攻魏國的都城大梁,魏軍必然會回師自救。田忌接納了這個提議,向大梁進軍。魏軍果然上鈎,匆匆回國。齊軍趁其長途跋涉、精疲力竭之際,一舉將其擊敗,解除了邯鄲之困。之後,這種“圍魏救趙”的計策常為兵家所用。《三十六計》將其收入第一套勝戰計中,指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意思是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先想辦法將其分散,再分別進攻,先打擊氣勢弱的敵人,後打擊氣勢強的敵人。用在實戰中就是,當敵人太強大時,就要避免與之正面交鋒,應採用迂迴的戰術,分散敵人的兵力,然後集中進攻敵人的薄弱環節。
又如“欲擒故縱”,即為了深入掌控敵人,可以先故意放他一馬,讓他放鬆戒備,將自己的缺陷暴露出來,最後再乘機將他收服。比如西晉末年,大將石勒為消滅意圖謀反的幽州都督王浚,就採用了“欲擒故縱”的計策。當時王浚實力強大,石勒擔心很難擊敗他,就先用計矇蔽他,用大量珍寶賄賂他,還寫信對他表示願意擁戴他做君主。不久,王浚有一名叫遊統的部下,背叛了王浚,去投奔石勒。石勒將其處死,並將其首級獻給王浚,王浚終於對石勒徹底放鬆了戒備。其後,幽州遭遇水災,百姓食不果腹,王浚卻不顧百姓死活,增加苛捐雜税,引來民怨沸騰,軍心動搖。石勒認為時機到了,便親自率軍攻打幽州。王浚還以為他是來擁戴自己稱帝的,完全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很快兵敗被擒。至此,石勒的欲擒故縱之計終於取得了成效。
除此之外,三十六計中也有一些計策單看字面意思比較難以理解,比如“樹上開花”。《三十六計》中説:“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綵貼之,不細察者不易發。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於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意思是樹上本沒有“花”,卻需要“花”,可以人為剪出彩花,貼在樹上,不仔細觀察很難分辨真假。“花”和“樹”交相輝映,便玲瓏剔透、滿堂生輝。也就是在友軍的陣地上佈下己方的精兵強將,造成強大的聲勢,以震懾敵人。在具體應用時,就是自己原本實力弱小,卻要藉助各種因素,造成自己實力很強的假象。戰國時期,齊人田單就曾用這個計策,擊退了實力遠超過己方的燕軍。當時田單命人集中了上千頭牛,在牛角上綁了尖刀,尾巴上紮了浸油的蘆葦,牛身上還披了五彩龍紋外衣。夜裏,田單下令點燃牛尾巴上的蘆葦,受驚的牛瘋狂奔向燕軍大營,五千齊國勇士緊隨其後,另有軍民擂鼓吶喊,為他們助威。燕軍被他們的聲勢嚇得驚慌失措,自亂陣腳,迅速落敗。 [6] 

三十六計編寫特點

該書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結構都是按數序排列的。如其序言中説: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作者認為:戰爭的規律可以循求;歷史戰爭經驗可以取鑑成敗,藉以獲得教訓:只是戰爭策略變化多端、光怪陸離,不易捉摸。因此,這三十六項對策,是指揮員必須研究的重要方略,不可輕看它。對策施用前, 必先察情;察情不明,必須“疑而叩實,察而後動",不能放過矗微隙在所必乘”的時機。更要重視運用“攻心奪氣,,而。消其勢"的方略。運用時,要合乎“事理人情”, “倘事出不經,則詭異立見,詫事惑俗,而機謀泄矣”因而一定要防止"險策"。當處於。敵勢全盛,我不能戰”的劣勢條件下,則必須堅決採取“走為上”策, 以求實現“勝之轉機珍的目的。
該書的另一特點是:每計的解語,大多是用《易經》的語辭構成。我國古代軍事家,如孫武,韓信,李靖等人, 莫不精通《易》理,並用于軍事。明代的軍事理論家趙本學就曾系統地以《易》演兵,寫成著作,傳授學生。見《明史·俞大獻傳》。另據名將俞大猷記載: “猷讀先師所授《韜鈐內外篇》者有年,領其大旨,知其無一不根基於《易》者。 (見《武備志》卷六十四,俞大猷) 《三十六計》的作者也把《易》的陰陽燮理,推演成兵法剛柔、奇正、進退和攻守的變化,頗有樸素辯證之處。 [7] 

三十六計後世影響

《三十六計》中的計策都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並被推廣運用到政治、外交、經濟等很多領域。它除了在中國廣泛流傳外,還傳到了世界各國,受到了很多外國人的推崇。 [6] 
無谷先生譯註的《三十六計》自1979年公開出版以來,已發行50餘萬冊。由李炳彥將軍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已印行161萬冊,十分暢銷。“三十六計”不但被繪製成連環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後收視率極高。《三十六計》與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並列為兵學經典。 [10] 
自20世紀70年來以來,《三十六計》已被譯為數國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其中,英文譯本有10 餘種。 [9]  瑞士漢學家勝雅律(H.V.Senger)經多年研究《三十六計》而寫成的德文《智謀》,書出版後,在西方產生了轟動效應,時任德國總理的科爾親自給他寫信予以稱讚。後來此書被譯成法、意、荷、俄、中等多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 [11] 

三十六計作者爭議

根據近人朱琳所著《洪門志》上載有的“三十六着”名稱看,與現行的《三十六計》除個別計名略有不同外,其餘大都一致。朱琳還在附註中説:“三十六着,又稱三十六計,即三十六種計策,用兵處世,無往不利,所謂‘神機妙算’,故稱之為洪門哲學。”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報》“東風”副刊上撰文對這一發現加以介紹。這個孤本後經無谷(姚煒)先生作譯註,流傳較廣,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眾多《三十六計》出版物皆源於此。
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這個是文史上專家考證出來的最早的“三十六計”的説法。具體描述的就是檀道濟當年效法武侯諸葛亮的敗兵計法,在糧盡兵竭的情況下,安然撤退的典故。流傳至今,作為一句俗語,意思是説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三十六計》的作者是孫子。孫子作為一代“兵聖”,曾創作用兵專著《孫子》。《三十六計》中有很多篇的思想與《孫子兵法》如出一轍,一脈相承。比如,“圍魏救趙”計體現的計謀核心就是“攻其必救”。
2003年,古城西安的兵書研究者張敬軒出示了一套十四萬言的《秘本兵法》手稿,是其父張聯甲從20世紀20年代中到60年代末編撰的。有一萬多字的《六六行·三十六計》是重要部分,其結構、分類、內容比現今的流行本更為豐富和完整。該書又名《九行兵法》,全書共分為九行(即九卷)。張聯甲認為,“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離開過生爭與兵爭,生爭者,健事也;兵爭者,戰爭也。”“吾之秘本,遵《易》之理,治《易》之半,略去生爭,只取兵爭,而所以成此書者也。” [8] 
參考資料
  • 1.    王式金.中外軍事歷史採風.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3年:117
  • 2.    蜀南竹海 
  • 3.    《三國志·卷三十二》: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
  • 4.    李瑾,昝金生.中外軍事思想與戰爭實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39
  • 5.    駢宇騫譯註.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吉林大學出版社,2020.08:第158頁
  • 6.    汪思源.一生要讀的國學經典:譯林出版社,2016.06:第323-324頁
  • 7.    葉雅閣,劉湧康主編.決策科學手冊: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89.04:第869-870頁
  • 8.    紀連海. 《三十六計》是何人所作[J]. 當代電力文化, 2022, (2):11.
  • 9.    劉洋, 劉成勇. 《三十六計》計名的十一種英譯本對比評析[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1, 第5卷(29):121-125.
  • 10.    董玉梅主編.百姓收藏:武漢出版社,2009.10:第34頁
  • 11.    楊鑫主編,經營學概論,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10,第104頁
  • 12.    孫卓.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三十六計》兩個英譯本的對比分析[J]. 智庫時代, 2020, (14):179-180.
  • 13.    門冀華編著. 三十六計與水滸傳[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01: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