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七市鎮田螺山

鎖定
田螺山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圍,其現存海拔最高度約5米。那裏距餘姚24公里、寧波23公里,在其西南與名聞遐邇的河姆渡遺址直線距離7公里。2001年初,當地一傢俬營熱處理廠為解決生產用水在打井時從2、3米深的地層裏挖出了許多陶片、動物骨骼、木頭等地下文物,隨後報告文物部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業人員立即趕到現場查勘,初步認定其文化內涵與河姆渡遺址相似,年代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
中文名
三七市鎮田螺山
挖出文物
了許多陶片、動物骨骼、木頭等
列入計劃
浙江省學術考古重點計劃
地理位置
那裏距餘姚24公里、寧波23公里
現存最高海拔
約5米。
位    置
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

三七市鎮田螺山基本信息

為推動河姆渡文化的深入學術研究併為遺址保護工作找到可靠依據,2003年田螺山遺址的發掘被正式列入浙江省學術考古重點計劃,並報國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2月18日至6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業人員對田螺山遺址開展了第一期3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的考古發掘。100天的考古發掘表明,已出土可復原陶器和較完整的骨角牙、陶、石、玉、木類器物在600件以上,器物形制與河姆渡遺址幾乎一模一樣。由此斷定它是同屬於河姆渡文化類型的一處原始聚落,距今約有6500多年的歷史。發掘出土的多層次的成片幹欄式建築柱坑遺蹟以及有序的村落設施佈局形態,向人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河姆渡文化研究視角,即田螺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保存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遺址。六重厚薄不一墊板式的建築基礎營建方式,其技術水平在河姆渡幹欄式建築文化中堪稱最為先進
“我們這裏完全有資格申報世界遺產。”昨天下午,在聽完考古專家孫國平的介紹後,餘姚市委書記蘇利冕信心百倍地説。
30多年前,考古專家在姚江邊上發掘出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第一次宣告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30多年後,考古專家在姚江邊又發掘出田螺山遺址,宣告至少與河姆渡遺址同時期,有可能更早。(後經考察,距今約有6500多年的歷史)
昨天,當人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一睹這一重大發現時,記者悄悄地來到距田螺山遺址約7公里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探訪這個已有11年館齡的史前博物館現狀。

三七市鎮田螺山遊客越來越少

“到博物館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少了。”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熊巨龍説。對此,熊巨龍舉了一組數字:2000年參觀遊客近9萬人,2001年8.5萬人,2002年近8萬人,去年只有6萬人。他估計,今年的遊客不會超過6萬人。“但博物館的日常開支不會變,每年固定支出150萬元左右。現在的門票價25元/人,收支勉強還能平衡。如果要大修,還不知要花多少錢。按理説,博物館應該是公益的,但我們目前還不能向人們免費開放。”

三七市鎮田螺山人氣不足原因

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經寫入歷史教材,但為何遺址博物館卻人氣如此不足呢?熊巨龍講述了幾大原因。
首先是交通上的不便,雖然遺址距杭甬高速不到3公里,但由於姚江阻隔,車輛到景區得繞道餘姚,行程多出近30公里,而且遺址與其它景區相距甚遠,很難實現資源共享。其次是體制上的缺陷,由於博物館是文化事業單位,在經營體制上有限制,沒有其它景點來得靈活,所以旅行社多不願意合作。三是博物館自身的原因,博物館、遺址附近沒有其它配套設施,展示的文物也純粹是平面的,比較嚴肅、古板,不夠生動。當越來越多的景點撲入人們的視野時,光臨博物館的人減少就在情理之中了。
餘姚欲申報世界遺產
但是,當田螺山遺址現世後,一切都變得前景廣闊起來。昨天下午,餘姚市委書記蘇利冕在聽了孫國平的介紹後,顯得非常興奮,他馬上召開會議佈置有關工作。“田螺山遺址是長江流域史前文化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遺址。我們想結合已發掘的河姆渡遺址,完全可以申報世界遺產。”他告訴記者,餘姚下一步將給省、國家有關部門打報告,請專家來作“專項論證”和“專項規劃”。
“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認識不同了。我們要吸取河姆渡遺址保護開發過程中不足的教訓,進一步規範、完善、提高、充實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的內容。遺址不單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我們要將這裏建成一個集考古、文化、休閒旅遊於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蘇利冕説,田螺山的地理位置太好,就在61省道邊上,距古慈城只有5公里,很適合開發旅遊項目。
田螺山申遺潛力很大
孫國平説,從客觀上看,田螺山遺址“申遺”的潛力很大。因為這裏的遺存很豐富,儘管它在內涵上與河姆渡遺址差不多,但它的佈局更完整。據他們探測,在田螺山周圍的公路兩側,有很相似的環境條件,可以説明這地下有豐富的遺存。“接下來的發現會更精彩!”孫國平説,“但是,申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主觀上來説,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關於遺址保護與展示
在河姆渡遺址,人們看到的發掘現場實際是經過復原的,遺址已抬高了2米,與地面持平。所以,來參觀的人們很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遺址,剛發掘出來的田螺山遺址的保護展示將會怎樣?昨天,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孫國平。
“野外遺址的保護與展示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國外都沒有成功的經驗。因為遺址發掘要往地下3-5米,由於地勢的原因,坑裏要滲水,滲出來的地下水沒法處理。至於發掘出來的文物要更好地展示,就必須要有資金的保證。在日本,挖出來的文物遠不及我們的多,但他們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示,使人們看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感覺很好。”孫國平認為,田螺山遺址要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國家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田螺山遺址有7000年曆史 可能揭開河姆渡起源之謎
田螺山遺址的歷史至少與河姆渡同時期,距今約7000年。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考古專家正式向外界宣佈。新聞發佈會上,考古專家還詳細地介紹了這次田螺山考古的幾個重大發現。
重大發現一:木炭可能揭開河姆渡起源之謎
“通過發掘並結合鑽探手段,在距地表5米以下的深度裏,在一般以為是生土層的青灰色淤泥下,我們發現了一些微粒木炭。這一信息,為我們在姚江流域尋找早於距今7000年的古人生活遺存、揭開河姆渡文化起源之謎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線索。”負責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的孫國平研究員告訴記者,在發掘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當時人類活動的一些蛛絲馬跡,下一步考古發掘的重要目標,就是尋找田螺山人7000年前的活動。
重大發現二:佈局講究的古建築和古埠頭
在考古發掘坑中,記者看到最多的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木樁,專家稱,這些木樁是當時幹欄式建築的重要構件,距今6000多年,保存如此完好的中國南方幹欄式建築,以及建築旁同樣保存完好的古埠頭讓專家們很是興奮,因為這對研究新石器時代南方地區木構建築的時代特徵和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
據專家判斷,建築的偏西北方向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埠頭。古埠頭的發現意義同樣重大,“如果確定這是古埠頭,此次發掘就達到了發掘前設想的研究河姆渡文化聚落形態的目的。”
重大發現三:6000年前海平面快速上升
專家告訴記者,發掘區內東西兩部分早晚堆積的落差明顯,通過底層關係的直接判斷和出土文物的參照對比,專家們發現,早晚期遺存面貌差異較大有地理環境方面的原因,即在距今6000年前後,確實發生了長期的水災或海平面的快速上漲。“根據現在的研究發現,人類能正常生活的地方應該高於海平面兩米,也就是説,當時的海平面曾快速上升過。”
想象:7000年前古人的吃穿打扮
昨天上午,記者有幸一睹田螺山考古工作者3個多月發掘的所有文物,這些文物囊括了當時田螺山人吃穿住行以及娛樂的所有器物。從中,我們不難想象7000年前古人的日常生活。
出土文物中包括無數的植物遺存和動物遺骸,植物遺存有橡子、芡實、菱角、酸棗、薏米、稻米、葫蘆、蕨菜等,動物遺骸有狗頭骨、牛頭骨、鯨魚肋骨、梅花鹿、四不象鹿、水鹿、龜鱉甲、金槍魚脊椎骨、犀骨等。可見,當時的田螺山人吃得已經比較豐富了。
此次儘管沒有穿戴方面的遺存出土,但卻發掘出大量的紡織工具,有長約8釐米、製作非常精美的骨針,打磨精緻的圓形紡輪等,從這些紡織工具中,可以想象當時田螺山人是怎樣去縫製衣物的。
專家還向記者展示了刻有精細花紋的骨哨和骨笄。據介紹,骨哨是狩獵、招集族人時候用的,也或者是一種娛樂工具,骨笄則是女性頭上的飾品,在同時期考古發掘中很少見到。像此類的出土文物還有石球、陶製玩具以及玉珠等,足以證明當時的田螺山人已經具有較高的審美取向了。
田螺山目前屬河姆渡文化
劉軍是浙江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曾參與河姆渡遺址發掘考古工作,並任考古領隊;今年5月份,劉軍在田螺山遺址發掘現場呆了一個星期。他親歷了河姆渡遺址的挖掘過程,又目睹了田螺山遺址的挖掘現場。昨日,記者就田螺山遺址與河姆渡遺址的價值比較等問題採訪了劉軍。
記者:現在很多媒體稱田螺山遺址是“第二河姆渡”,您對它的價值如何評判?
劉軍:我們當時發掘河姆渡遺址到第三、第四層時,就發現了古器、石器和生活用具等,田螺山遺址目前已經挖到第八層,但還沒發現河姆渡遺址第一層的文化堆積,那些堆積具有崧澤文化特徵。因此,我認為田螺山遺址現在還歸屬於河姆渡文化。
但田螺山遺址也有補充河姆渡文化的地方,如果其第五層下的早期木構建築能夠搞清楚,對研究新石器時代南方地區木構建築的時代特徵和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也超越了河姆渡遺址的價值。
記者:這次田螺山遺址的挖掘面積為300平方米,據考古隊預計整個挖掘將在6月底前後結束。您認為考古隊結束這次挖掘工作之後,接下來重點應該在哪?
劉軍:我認為300平方米的挖掘面積不能解決什麼問題,田螺山遺址應分期分批地進行挖掘,整個挖掘時間要看挖掘過程如何。
田螺山遺址中有大量木構建築,這些木構建築在南方特別容易腐爛,因此如果要長期保護田螺山遺址,必須要用科學方法,而且需要大量的經費。這就要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保護申請,國家通過對這一價值的分析來決定需不需要採取保護措施。第一次挖掘完成之後,考古隊會根據觀察、照相、繪圖等,把資料保存下來,進行室內研究,通過大量研究來儘量恢復遺址的本來面目。
各路記者圍搶孫國平
昨天的田螺山遺址現場可謂人山人海,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村民個個露出好奇的神色:“這裏的文物聽説比河姆渡的還多呢。”
儘管早就説好新聞發佈會在上午9時舉行,但很多媒體還是早早就來了。孫國平早就等在現場。來得早的就趕緊提問,孫國平還發給大家一些照片和資料。後來,圍的人越來越多,二三十名記者“搶”着孫國平:“孫老師,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遺蹟?”“孫老師,那根大木頭是幹什麼的?”……扛攝像機的幾個來遲了,有點急,怕採訪不到孫國平,趕緊擠進來好説歹説要“搶”孫國平。現場本就路窄,記者加上村民,這麼多人一下子就圍得水泄不通。
村民湧入小房屋
在距遺址現場數百米的民房裏,堆着好幾大屋子的文物。當現場記者的問題應付得差不多時,孫國平手一指,“看寶貝去,那裏有600件文物呢”。於是,浩浩蕩蕩的隊伍就湧向小屋。到了門口,孫國平一看不對,屋子太小,這麼多人進去可不就亂套了嗎?可是來不及了,門口好幾個工作人員拼命攔,人羣還是一擁而入,擋也擋不住。最後,幸虧附近的派出所民警和當地政府出面,才漸漸穩住場面。 一.基本概況
市名
餘姚市(英語:YUYAO city,漢語拼音:yuyao(皆第二聲),英文簡稱yuyao)
經緯度
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03′。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轄區
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
面積
全市行政區域總面積1527平方千米。
海拔
最高峯蘆山 青虎灣崗,海拔979米
人口
户籍人口82.58萬人
民族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
3154**
電話區號
0574(+86)
汽車牌照
浙BC****、浙BL****、浙BM****、浙BV****、浙BW****
方言
餘姚話(吳語臨紹小片)
國內生產總值
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 484.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4%.
市花市樹
市樹:廣玉蘭,市花:杜鵑花,市果:楊梅.

三七市鎮田螺山歷史沿革

餘姚得名,説法不一。一説,《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餘姚”)。另一説,《越絕書》裁,夏
少康封少於無餘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餘姚。《山海經》郭璞注,句餘山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説法。還有一説,“邑有句餘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説,明代《郡縣釋名》説,縣隸會稽,在餘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餘姚。近有人主張,餘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
秦時置餘姚縣(一説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
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隸屬寧波市代管。

三七市鎮田螺山詳細介紹

餘姚市位於浙東寧波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巒起伏,間有盆地、谷地,最高峯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牟山湖為境內最大海跡湖,正常蓄水420萬立方米,四明湖為最大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陽光充沛,温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温16.2°C,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姚南山區螢石、高嶺土和花崗岩資源豐富,有開發價值。蕭甬鐵路橫貫中部,329國道穿越境北,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南部山區地勢險要,為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有螢石、高嶺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中草藥材有絡石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蔘、金銀花等40餘種。土特產品有茶葉、楊梅、乾菜筍、佛雕、工藝草編。名勝古蹟有河姆渡遺址、黃梨洲墓、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學處通濟橋與舜江樓。
境內有滬杭甬高速、329國道、甬餘公路、杭甬鐵路穿過。滬杭甬高速橫貫餘姚市區,客運、貨運均與全國鐵路網相連。

三七市鎮田螺山行政區劃

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家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52719人,其中:餘姚市區 241129人、低塘街道 64319人、朗霞街道 39273人、臨山鎮 41929人、黃家埠鎮 38574人、小曹娥鎮 28306人、泗門鎮 61334人、馬渚鎮 49111人、牟山鎮 19200人、丈亭鎮 30952人、三七市鎮 29493人、河姆渡鎮 21104人、肖東鎮 26537人、梁輝鎮 39843人、大隱鎮 8754人、陸埠鎮 48006人、梁弄鎮 30297人、大嵐鎮 11433人、四明山鎮 9928人、鹿亭鄉 13197人。
*2006年1月1日,原東北街道更名為鳳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為陽明街道,東南街道更名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為蘭江街道。

三七市鎮田螺山經濟概況

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4.7億元,增長10.4%;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0.2億元,增長10.8%,其中地方級收入33.3億元,增長1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4億元,增長8.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7億元,增長19.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5.6∶60.4∶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114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997元,增長13.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82.3億元,比年初增加68.6億元,增長32.1%。
餘姚物產豐富,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農林牧副漁各業齊會的綜合性農業區域。被國家授予“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蜜梨之鄉”和“中國紅楓之鄉”稱號。近年來,餘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使全市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並已形成蔬菜、竹筍、茶葉、果品、畜禽、水產六大農產品商品基地,湧現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國泰榨菜”、“銅錢橋榨菜”、“明鳳甲魚”等名牌農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餘姚一直躋身於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餘姚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紮實,有“塑料王國、模具之鄉”之稱。工業經濟以儀表、電子、塑料、化工、輕紡、機械、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機電儀一體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同時以制筆、按鍵、燈具、汽車配件、水暖設備、電動工具、打火機、消防器材、不鏽鋼製造等行業為主的塊狀經濟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來,餘姚名牌產品迭出,湧現了帥康、玉立吸油煙機、富達吸塵器、舜大全價飼料等中國名牌產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馳名商標76件、省著名商標41件、寧波市知名商標144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3件,在2008年全國縣域商標發展TOP100”名單中列第17位。
餘姚也是全國商貿市場大市之一。依託全國最大的塑料交易專業市場——中國塑料城,這裏已成功地舉辦了十屆中國塑料博覽會(1999年——2008年)、中國小家電博覽會、中國裘皮服裝節、中國農業機械展覽會、全國電動工具展覽會等大型經貿展會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對外開放和餘姚經濟的發展。這裏還有全國聞名的中國輕工模具城、中國裘皮城和在建全國最大的中國有色金屬城等。這些市場共同構建了餘姚這個全國商貿大市。2008年餘姚在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的排行榜中名列41位,居全國縣級城市第4位。
榮譽
餘姚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分別位居全國第18位和第9位。餘姚不僅是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市),同時還是全國衞生城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模範(縣)市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示範點、浙江省十強縣(市)、浙江省示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