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濟橋

(浙江省餘姚市通濟橋)

鎖定
橫跨浙江省餘姚市城中的姚江之上,溝通餘姚南北兩城的通濟橋,如長虹卧波,氣勢雄偉。通濟橋又名舜江橋。由於它是姚江上最長最高的橋,故被稱為“浙東第一橋”。
中文名
通濟橋
地理位置
餘姚市城中的姚江之上
被稱為
浙東第一橋
始建於
北宋慶曆年間

目錄

通濟橋簡介

據《餘姚縣誌》載,該橋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原系木橋初名德惠橋,木結構。後又改名為虹橋,屢建屢毀。元至順三年(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橋,定名為通濟橋。通濟橋全長90米,高大雄偉,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題道:“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個字,便足以證明。北宋時王安石鄞縣縣令時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喚取仙人來此住,莫教辛苦上層城。” 現存的橋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公元1729一1731年)重建,用木椿2100根,人工約4萬,全長約90米,共106級。
通濟橋是一座陡拱式三孔兩墩石橋,橋面中心寬5.61米,主孔淨跨14.2米。橋頂欄板裏側刻有對稱的蓮枝浮雕花紋,線條流暢。24根望柱上都刻有石雕,其中橋頂4根望柱上雕刻着獅首石像,形態逼真,精緻秀麗;橋南坡和北坡的望柱頂上雕刻着形態各異的蓮花座。在主拱圈兩側邊牆上,分別刻有對聯,朝東聯為“千里遙吞滄海月,萬年獨抵大江浪”,朝西聯為“一曲蕙蘭飛彩鷁,雙城煙雨卧長虹”。整個橋型顯得穩重、雄偉,遠遠望去,長虹中跨,體勢騰輝。
通濟橋是餘姚市城關鎮的交通要衝,北近舜江樓,南通江南直街;行船東通寧波,西達紹興、杭州。從岸邊望去,該橋形體右傾;橋下碧波盪漾,橋孔高圓,倒影成環。

通濟橋民間傳奇

餘姚舜江樓前有座陡拱型三孔石橋,名為通濟橋,俗稱江橋,造型古補,氣勢雄偉,海船通過不需扯落風帆,有“浙東第一橋”之稱。為保住這座江橋,民間流傳着一個動聽的故事。 明朝時候,有個叫謝遷的宰相是餘姚泗門人,他為官清正剛直,愛民如子,餘姚人尊稱他為謝閣老。嘉靖年間,他告老還鄉。當時,有位刑部尚書趙文華,是慈溪人,為人奸詐,慣於陷害忠良。他對餘姚出了“十八學士”,心裏妒忌,把謝遷看成眼中釘。餘姚人看到趙文華的船過江橋時,也要譏諷他幾句:“慈溪人官大官大(讀陀)都要從餘姚人跨下鑽過。”趙文華聽了很生氣,恨不得把這座江橋拆掉。有一次,他向皇帝奏本道:“餘姚有龍山、鳳山、蛇山龜山,美稱四靈,還有金鎖橋、銀鎖橋、紫金橋,銅湖、玉井、繡花河塘、驛山炮,風景很好,是出人才的地方。”皇帝聽了微微笑答:“謝卿在朝時,朕曾聽説過,朕要親自到餘姚一遊,謝卿卻勸説,責人難過驛山炮啊! ”趙文華馬上説:“這勸説後面有陰謀,萬歲爺,皇帝京城也只有裏羅城、外羅城和紫金城三層,而餘姚卻有江南城、江北城和皇山城三層,還有一座江橋,長虹橫卧,三城鼎立,構成一個大‘品字’。風水好得要出皇帝,謝遷有謀皇之心!如果皇上親臨餘姚,它非真相大白? ”皇帝大怒:“此話當真,依卿如何? ”趙文華忙答:“拆除江橋,破其風水。”皇帝准奏,趙文華大喜,就領旨出京來餘姚監督拆除江橋。 此時,謝閣老在鄉,得知拆江橋聖旨已下,心裏着急,為保江橋,來到餘姚西郊接待寺,與寺中方丈一道找有經驗的船老大商議,定下計策,從西十三渡到三江口,長五華里的江西上設下“瞞天帳”,暗暗佈置定當。 趙文華派人來到餘姚,暗底下量好江橋橋洞寬度,令工匠將宮船船沿加闊到比橋洞的寬度闊三分,這樣,船到江橋,必定受阻,就可當場拿出聖旨,監督拆橋。
一天,官船浩浩蕩蕩在大運河上向南進發。“御前大夫趙”的杏黃旗迎風招展,一路上金鑼皮鼓好不威風。船過杭州,不數日到了紹興,過通明壩,即將臨近餘姚。天還沒亮,謝閣老乘快船出城十里等候,趙文華官船一到,謝閣老便登船拜訪,到中艙分賓主坐下。謝閣老傳管家招待遠來船老大,換上當地老大繼續開船。這時,二江邊兩岸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餘姚縣官帶着屬下到西十三渡迎接聖旨。趙文華卻若無其事,顧自與謝閣老在燈下下棋。官船剛過西十三渡就進入“瞞天帳”,謝閣老心中有數。趙文華這時棋興、酒興正濃,篤寇泰山,坐等官船碰撞橋洞。謝閣老舉起馬後炮打着趙大人的老帥,趙大人雙眼緊盯,右手舉起一子正想還擊,忽然酒杯一側,“狀元紅”傾出酒杯,流入棋盤。謝閣老暗喜,船已順利通過江橋,趙文華卻矇在鼓裏。不到半袋煙工夫,趙文華正要落子解將,船艙內豁然開朗,這下可急了,忙呼旗牌:“已到什麼地方? ”船老大替旗牌回答:“老爺,船到了三江口! ”趙文華才知道,船已通過江橋三里路了,慌忙下令:"快!快停船靠岸!”官船向岳廟港口靠攏,餘姚縣官帶着官吏鄉紳,早已趕到這裏等候。趙文華走上碼頭,拿出聖旨宣讀:“奉旨拆除餘姚江橋。”讀畢交縣官接旨,縣官長跪不接,趙文華厲聲比斥:“小小知縣,竟拒不接旨,該當何罪?”縣官按謝閣老的授意回答:“趙大人,聖旨寫明‘奉旨拆除江橋’,沒寫叫本縣奉回頭聖旨拆掉江橋哪! ”這時,謝遷在旁開言道:“趙大人,你船到橋洞下,為何不開讀聖旨?聖旨回頭豈非犯了欺君之罪? ”説得趙文華啞口無言。謝閣老又故作圓場,縣官接旨,不拆江橋,請趙大人回朝,只好向皇帝假奏已經把江橋拆除了。 原來,搭起“瞞天帳”,弄得官船裏辨不清黑夜與白天,看不清江橋;船到橋洞,船老大將船身微微向北一傾斜,使官船剛剛通過橋洞。就這樣,保住了這座浙東第一橋,至今仍巍巍聳立在姚江之上,造福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