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德舞

鎖定
《七德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歌頌唐太宗李世民的敍事史詩,詠敍了李世民創建唐王朝的經過和他即位後所推行的許多善政。全詩語言淺近,明白如話。
作品名稱
七德舞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七德舞作品原文

七德舞
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1
擒充戮竇四海清2,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3,飢人賣子分金贖4
魏徵夢見子夜泣5,張謹哀聞辰日哭6
怨女三千放出宮7,死囚四百來歸獄8
剪須燒藥賜功臣,李績嗚咽思殺身9
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10
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
豈徒耀神武,豈徒誇聖文。
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1] 

七德舞註釋譯文

七德舞詞句註釋

  1. (máo):一種旗幟,用犛牛尾做成繫於旗之竿首。鉞(yuè):古代兵器,青銅或鐵製成,形狀像板斧而較大。
  2. 擒充戮竇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竇”指竇建德
  3. 亡卒遺骸散帛收:貞觀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戰亂中所有戰死者的遺骸,祭祀後安葬;因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後來又追加了一條命令,凡是收葬無主屍骸的人,官府給予布帛答謝。
  4. 飢人賣子分金贖:貞觀二年(627),國家剛剛安定不久,就發生了大饑荒,民間發生了父母因飢餓賣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盡出御府金帛,贖回被賣的子女,還給他們的父母。
  5. 魏徵夢見子夜泣:大臣魏徵病危,太宗擔憂其病情,半夜做夢,夢見魏徵來辭別,於是驚醒,忍不住哭泣。這一天晚上,魏徵果然去世了,太宗親自為其題寫碑文道:“昔殷宗得良弼於夢中,今朕失賢臣於覺後!”
  6. 張謹哀聞辰日哭:另一位賢臣張公謹去世,太宗親自治喪,悲不自禁,有司慌忙奏道:“日在辰,陰陽所忌,不可哭。”太宗卻道:“君臣義重,父子之情也。情發於中,安知辰日?”説完痛哭。
  7. 怨女三千放出宮:太宗對他的侍臣説:“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今將出之,任求伉儷。”於是令左丞戴胄、給事中杜正倫於掖庭宮西門,揀出數千人,盡放歸。
  8. 死囚四百來歸獄:太宗還深怕產生冤獄,常常親自過問案件。貞觀六年,太宗親自理獄,最後確定有近四百名犯人該處死刑。但是太宗起了惻隱之心,放他們回鄉歸家,要他們再來執行死刑。次年秋,四百囚犯盡數歸來,無一私逃,太宗於是下令特赦他們。
  9. “剪須”二句:太宗早年親自征戰,與將領們恩義深重。大將李績(ji)卧病久治不愈,醫生説要龍鬚燒灰配藥,太宗便親剪髯須,李績服藥後病情好轉,感動嗚咽,要求殺身以報。
  10. “含血”二句:將軍李思摩中了箭,太宗怕他中毒,幫他吮血,李思摩裹好傷口便奮臂高呼,要求效死。 [1]  [2] 

七德舞白話譯文

七德舞,七德歌,從武德年間傳至元和。
元和年間的小臣白居易,聽歌看舞瞭解樂曲的含意,樂曲終了,向各位陳述此事。
太宗十八歲便開始打天下舉義兵,以他的神武英才,持白旄黃鉞攻取兩京。
生擒王世充殺死竇建德,四海平清。二十四歲統一天下,豐功偉業成。
二十九歲登基為帝,三十五歲時國家強盛、太平。
平定亂世,建立大業為什麼如此神速?原因便是他能夠與人推心置腹。
安葬陣亡將士遺骸,官府散帛將零星遺骸收。飢貧被變賣的老百姓子女,太宗幫忙用重金回贖。
良臣魏徵及張公謹去世,太宗親自治喪為之痛哭。
放大量的宮女出宮,讓她們自由婚配。四百囚犯盡數歸來無一私逃,得特赦。
太宗剪自己的鬍鬚燒藥為功臣,大將李績感激涕零報之以身。
太宗幫忙吮血治箭傷安撫將士,大將軍李思摩感動高呼要求效死。
太宗不僅善戰而且善於利用天時,用真心來感動人,使人心迴歸。
迄今已經有一百九十年,朝廷,國民都還載歌載舞的紀念。
歌七德,舞七德,聖主的言行,應是後世無窮的典範。
哪裏只是為了誇耀神武,哪裏只是為了誇耀文德!
太宗傳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為了向子孫後代講述開國與治國安邦的艱難備至! .

七德舞創作背景

這首樂府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白居易任左拾遺期間。這首詩是新樂府運動的產物,旨在歌頌唐太宗李世民艱苦創業的故事。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唐太宗為秦王時,軍中就有《秦王破陣樂》,主要內容是歌頌太宗(當時為秦王)英勇善戰的事蹟。至貞觀七年,唐太宗親制《破陣樂舞圖》,後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正式更名為《七德舞》。 [2]  [3] 

七德舞作品鑑賞

《七德舞》詠敍了李世民創建唐王朝的經過和他即位後所推行的許多善政。開篇六句詩,簡敍了《七德舞》的始作及流傳經過,也説了白居易作此詩的動機。“太宗十八舉義兵”六句概括了隋末唐初的十七年天翻地覆的歷史,可以説是李世民創建唐王朝的編年史。
李世民從一個十八歲的英俊少年到三十五歲的青年皇帝,在短短的十七年中完成了定都、建國、平亂、滅敵、即位、大治等空前未有的功業,其成功的秘決何在?因此詩中提出了“功成理定何神速”的問題,作者回答説是“速在推心置人腹”。所以“推心置人腹”五字可以看作是此詩的“詩眼”所在,宋代史學家範祖禹認為唐太宗之所以成功,在於對臣下至誠,“唯能卻以則忠直者皆進,而險邪無自入矣”(《唐鑑》),詩中接着列舉了李世民的一系列的“推心置人腹”的生動事例。
“亡卒遺骸散帛收”十句詩敍述了七件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身上體現了李世民以“至誠之”推入“他人之腹”。這些感人的事例歸結為一句話,就是“關心人的死活”。李世民對待陣亡將士、黎民百姓、宿臣元勳、宮女死囚的感人肺腑的事績,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作者寫到這裏筆勢一轉,做了四句總結:“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李世民之能成帝業,不僅因為英勇善戰,能把握形勢捕捉戰機奪取勝利,更主要的是能以至誠待人,急人所急,解人所憂,所以天下歸心。直到他死後一百九十年到了白居易生活的時代,人們還一直在歌頌他。
詩的最後六句是説李世民重製《七德舞》不是為了誇耀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是為了教育後代,進一步把李世民的崇高品德突出出來。 [2] 

七德舞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4] 
參考資料
  • 1.    謝思燁.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275
  • 2.    孔慶福.讀白居易的《新樂府·七德舞》——兼論李世民與“貞觀之治”[J].曲靖師專學報,1984(2):43-48
  • 3.    陳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2-28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