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律·有所思

鎖定
《七律·有所思》是詩人毛澤東於1966年6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在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歷史關頭的複雜心境。首聯兩句,看似是時間上的偶然銜接,其實兩者原是具有密切內在聯繫的;頷聯陣線分明,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分別指革命小將和走資派;頸聯讚頌文化大革命的聲威;尾聯遙應開端,把視線收回到南巡主體,暗含作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心情。整首詩讀來使人深感遺憾,引起沉鬱以至蒼涼的感覺。 [1] 
作品名稱
七律·有所思
作    者
毛澤東
作品出處
《毛澤東詩詞大全》
文學體裁
七律
創作時間
1966年6月

七律·有所思作品原文

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欄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2] 

七律·有所思註釋譯文

七律·有所思詞句註釋

⑴神都:古謂京城,這裏指北京。有事時: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時候。
⑵南國:中國南方的泛稱。踏芳枝:巡視。
⑶怒:氣勢很盛,不可遏止。
⑷敗葉:乾枯凋落的葉子。
⑸風雷:狂風暴雷。這裏借喻當時正在開展的“文化大革命”運動。驚,震驚,驚動。
⑹紅:指“文化大革命”的積極參加者即造反派舉着的紅旗、紅衞兵所戴的紅袖章和牆壁上所寫的紅色標語等。綠:指穿着草綠色軍裝的紅衞兵。
⑺憑欄靜聽瀟瀟雨:化用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憑欄處瀟瀟雨歇”句。闌,同“欄”。瀟瀟,驟急的雨勢。
⑻故國人民有所思:古老國度的人民有所思慮。化用杜甫《秋興八首》之四“故國平居有所思”之句。故國,即祖國。 [1]  [3] 

七律·有所思白話譯文

正當首都北京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我又來到祖國南方巡視。
青松的枝幹長勢極為強盛,向上奮發,直指天空,衰敗凋落的葉子紛紛隨着綠水漂流而去。
剛剛掀起的一陣革命風暴雷霆,震驚了整個世界,滿街到處都是身穿綠色軍裝、舉着各種組織旗號和標語的隊伍在遊行。
我倚靠在欄杆上靜靜地傾聽瀟瀟的雨聲,關注這一事件的發展狀況,古老國度的人民有所思慮。 [4] 

七律·有所思創作背景

1966年,面對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毛澤東以自己的思考和威望在憂患與搏擊的複雜心境中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震驚中外的“文化大革命”。毛澤東把發動“文化大革命”看作自己一生所做的兩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把蔣介石趕到了一羣海島上和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1966年6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歡呼北大的一張大字報》。頃刻之間,北京和全國各大中學校大字報貼滿校園,並開始湧向街頭,遊行隊伍川流不息。一場“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驟雨席捲全國。6月17日毛澤東來到韶山,在韶山滴水洞別墅住了11天。在這裏,他每天看快速送達的各種文件,鬧中取靜,思考“文化大革命”的問題。6月18日夜,滴水洞下了一場大雨。第二天,毛澤東走出房間,眺望雨後的山景,只見茂密的青松在雨後更顯得生機勃勃,由北向南的注流水,漂浮着山林的落葉。一場風雨後的景象觸發了毛澤東作詩的靈感,吟成了這首詩。 [4] 

七律·有所思文學賞析

《有所思》為漢樂府曲辭古題,寫男女之間的愛情。多有以此題作詩的。如南朝陳叔寶有樂府《有所思》,唐代李白有樂府《古有所思》、李賀有古風《有所思》、韋應物有五古《有所思》,宋代葉茵有五絕《有所思》等,皆藉以為題,但思想內容各有千秋。毛澤東這首七律也是借歷代詩人古題新吟。
詩的首句,起筆突出,如浩瀚大江迎面而來,“正是神都有事時”,給讀者以緊迫感。當時,正錯誤地揭批“三家村”,中共中央正處理所謂“彭、羅、陸、楊”問題,這些就是“神都”之事。但正在這個時候,作者卻“又來南國踏芳枝”,顯得很鎮靜、很閒適。
頷聯寫景,“青松”“敗葉”均是“踏芳枝”時之所見,實際上卻是以景色比喻“所思”的內容。出句“青松”,借喻那時人們常説的“革命派”的“高大形象”。也許是作者自喻,他們面對“神都有事”的局勢,高歌“造反有理”,向着“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和“牛鬼蛇神”發起猛烈的攻擊。對句,“敗葉紛隨碧水馳”,形容當時“走資派”和“牛鬼蛇神”的狀況,斥他們為“敗葉”,謂他們在“西風”勁吹下,必將隨“碧水”而去。這正合“正西風落葉下長安”之意境。全聯表達作者對“文化大革命”的現狀與前景的樂觀估計,也透露出他的“興味”之所在,體現着他的“興無滅資”的戰略意圖。
頸聯出句“一陣風雷驚世界”,便是指“文化大革命”不僅震撼全中國,而且驚動全世界。作者在多首詩中,好用“風雷”二字,説明作者晚年熱衷於這種“革命”的風雷。1966年6月,“風雷”一動,“革命派”高舉紅紅綠綠的旌旗,如潮水般湧向街頭。“滿街紅綠走旌旗”,也是實描“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城市一景。
尾聯的“憑闌靜聽瀟瀟雨”,化用岳飛《滿江紅》,此時,作者也是“怒髮衝冠”,從那時的一些激烈而嚴厲的言辭,便可窺之一二。不過,他在“怒髮衝冠”時,卻於1965年12月離北京南下,離開中央長達8個月。他在“西方的那個山洞”裏,認真地“有所思”。可惜他“所思”的似乎沒有包括這場“大革命”的反面結果,而是一味地要“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這裏,寫的是“故國人民有所思”,而“有所思”的實是作者自己。
這首詩熔情、景、事、理於一爐,對仗精工,造語純熟,風格則於怒發時有欣慰,於豪壯中見蒼涼,於深沉中寓輕快。這是所公開發表的毛澤東的最後一首詩。 [5] 

七律·有所思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輝映《毛詩詞賞析》:毛澤東生前對這首詩做過審定,説明他還是很看重這首詩的。文學藝術的形式與內容既是統一的整體,又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單從藝術形式上説,這首詩自有若干特點。它無愧為一首嚴格意義上的律詩。它相當嚴格地採用了仄起平收的格律式,其中第二句“又”應平可仄,“南”應仄可平;第六句“滿”應平可仄,“紅”應仄可平;第七句中的“聽”字為去聲;第三句中的“發”字,第五句中的“一”字,第八句中的“國”字,均為入聲。因此全詩平仄完全合常律。頷聯用工對,頸聯用寬對。“時”“枝”“馳”旗”“思”用平聲“支”韻,首句押韻,一韻到底。可見,它在格律形式上是頗為講究的。在表現手法上,它舉重若輕,寫得輕鬆、自然。從正面或側面以直接或間接的筆法狀寫,彷彿在從容地巡遊、欣賞景觀,實則邊巡視邊借景抒發自我的政治情懷,表達自我的政治意志;同時兼用象徵、對比、借代、比喻等手法,甚至包括詩題在內,都不乏幾分隱蔽、藴藉的特色。它在藝術表現方面勝過同一時期的在主題意識上無可非議的《詠賈誼》一詩。 [6] 
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徐四海《毛澤東詩詞全集》:詩中直接描寫“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熱烈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這場運動的興奮與期待,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對這場運動如何向前發展沒有十足的信心,以及深沉、悲壯的憂患心緒。熱烈的事件與靜聽深思的情境互相襯托,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風格。 [4] 
文學評論家、書法家朱向前《詩史合一 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這首詩是毛澤東詩詞中一首直接描寫“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毛澤東寫作這首詩的時間和“文化大革命”爆發的時間正好吻合。該詩在毛澤東逝世20年以後才公之於眾,之前這首七律一直鮮為人知。所謂“正是神都有事時”中所説的“神都有事”指的就是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在北京正式開始。當時,毛澤東正在中國的南方。頷聯沒有給人“踏芳枝”的感覺,因為“青松怒”“敗葉馳”這樣的景象正好透露出了作者內心中緊張和激烈的情緒。頸聯“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就透露出毛澤東內心的心思了。“文化大革命”的確震驚了世界,中國的幾代人的命運由此而改變。尾聯“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與上兩聯相比,氣韻又有些內斂。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對於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的心態是自信中有遲疑,堅定中有些猶豫,而他的心態在該詩歌中自覺不自覺地流露了出來。 [3] 

七律·有所思作者簡介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其主要著作有《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7] 
參考資料
  • 1.    《毛澤東詩詞書法對聯鑑賞》編委會編.毛澤東詩詞·書法·對聯鑑賞 第2版:延邊大學出版社,2006.02:304
  • 2.    毛澤東書;德辰主編.毛澤東詩詞墨寶 經典珍藏:紅旗出版社,1997.09:341
  • 3.    朱向前著.詩史合一 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01:425
  • 4.    徐四海著.毛澤東詩詞全集:東方出版社,2016.07:346-348
  • 5.    麓山子編著.毛澤東詩詞賞讀 珍藏本: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05:321-324
  • 6.    黃輝映著.毛詩詞賞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7:409
  • 7.    肖石忠.二戰風雲人物:華夏出版社,2015:26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