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家堡村

(陝西省興平市湯坊鎮)

鎖定
丁家堡村,位於湯坊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方3.5公里處。東和豐儀鎮郭公村為鄰,西接湯坊村,北依南安谷,南與龍興村連畔。轄1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共305户,1360人,全村總面積1480畝,耕地1250畝,人均耕地0.9畝。
中文名
丁家堡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興平市湯坊鎮
地理位置
湯坊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方3.5公里處
面    積
1480畝
人口數量
1360人
據史料記載:清朝以前(公元1368年)因丁姓人家在此居住,便命名為丁家莊。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口不斷增加和遷移,遂漸形成高清寨、東大槍和富仁坊3個自然村。清朝時,周至縣富仁坊一些人來此居住,並掌握了村中權力,逐改村名為富仁坊。民國初年,實行保甲制度時期,原任東曲的紳士為了便於管理,把高清寨子,東大槍,富仁坊三個自然村合為一體,命名為丁家堡村。解放後建初級社時,又稱富仁一社、富仁二社、富仁三社。人民公社時恢復村名丁家堡村,沿用至今。
村民姓氏以高、任、何、康、翟姓居多。丁姓在村子也有分部,但只佔少數。村民又傳説,唐朝時期,就有一些丁姓人家在此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們以種地為生,寬厚待人,廣結朋友,所以此地便成為人們生息繁衍的地方,其中,高姓人家就是清朝時期從河南高海村遷來。隨着時代的變遷,後來的幾個姓氏發展的更快,而最早的主人丁姓卻已經淪為村裏的少數了。
1958年丁家堡村直歸湯坊人民公社管理。1983年改由湯坊鄉人民政府管轄。2011年撤鄉建鎮,現在歸湯坊鎮人民政府管轄。
解放前村東南有老爺廟,大殿裏敬關羽,兩側是周倉、關平塑像。清同治年間部分回民動亂時,將大殿燒燬,連同存放在廟裏的社火道具也悉數焚燬,讓該村的社火中斷了幾十年。村東有馬王爺廟,敬馬王、牛王、藥王三神,馬王爺像兩邊有對聯:“火眼觀金星,六臂震乾坤”;藥王爺像兩邊的對聯是:“敬神意敬神,燒香心燒香”,此馬王爺廟毀於20世紀50年代,2012年又被村民集資修復。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有老爺廟會,會期一天,此廟會不僅紀念了關老爺,更是農人們忙罷走親串友的好時機。高清寨、富仁坊過去都有城牆,這些城牆也被大躍進時的搜肥運動徹底剷平。在20世紀60、70年代,丁家堡的自樂班也是名聞鄉里,其規模之大已經稱得上“丁家堡劇團”了,劇團不僅平時給村民演出,還遠赴周至、武功等周圍縣鄉演出,演員有50多人,演出劇目是當時的時髦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等。
1958年10月1日建立人民公社,隨之颳起了浮誇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大鍊鋼鐵、吃大鍋飯花樣層出不窮,直到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到來時,才停止了折騰。1961年,丁家堡總人口僅有730人。
丁家堡村主導產業為小麥、玉米、辣椒、大蒜。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水利設施條件優越,機井水泵配套齊全,土地澆灌十分方便。近年來由於經濟作物價值較高,羣眾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辣椒大蒜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大蒜種植面積由過去的300多畝增加到現在的800多畝,每年收入都在180萬元以上。
2004年,建成村級衞生室。2008年,村兩委會投資20萬元,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羣眾文化健身廣場,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齊全。每到傍晚,休閒的人員來往不斷,唱戲的、跳舞的、敲鑼打鼓的一片歡騰,充分顯示了新一代農民的精神面貌。這真是:“樓房座座入雲霄,綠樹成林滿村落;農家新景電氣化,人勤路寬萬民樂。”
2006年7月,因天降大雨丁家堡小學的圍牆全部倒塌,給學生和教師的生活學習帶來了很多困難,學校周圍的莊稼經常被學生損壞,村民由於賠償經濟損失常來學校鬧事,學校的門窗和玻璃被損壞。 2008年8月份,各方籌資,將學校的學校的圍牆和廁所完全修復。
2008—2009年兩年內新打機井12眼,村裏低壓線路全部改為地埋線,解決了村民的灌溉和吃水問題,村中的道路也全部硬化,村民的住宅面積是改革開放前的三倍。
2010年全村四條街道全部水泥路面硬化,街道整潔,全村95%的羣眾户都蓋起了樓房。2013年9月,撤銷丁家堡小學。在鞏固提高種植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養殖業,動員和支持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從各方面增加羣眾收入。
村上社會治安穩定,近年來重大刑事案件從未發生,羣眾安心生產,發展經濟,實際效益不斷提升,羣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