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克全

(中國社會學家)

鎖定
丁克全,男,回族,國籍中國,出生於長春市
中文名
丁克全
別    名
丁福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1914年10月24日
逝世日期
1989年
出生地
長春市
丁克全,1914年10月24日生,原名丁福源,回族長春市人,出身手藝工人家庭。民盟盟員、中共黨員。著名社會學家,哲學、政治學、科學學教授。曾任東北師大政治系副系主任、名譽系主任,中國政治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吉林省社會學研究會會長,吉林省政協常委,民盟吉林省委常委。他提出的“羣眾工作學”理論、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社會學的學術新視角對我國社會學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對國內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的綜合分析,使授課內容豐滿厚重,得到受眾的喜愛。
丁老從小興趣廣泛,既愛好古文,又關心時事。丁克全1921年入長春私立清真小學讀書。1928年春(14歲)考入省立二中。中學時,他大量閲讀學校圖書館書籍,並在母校校刊上撰文寫道:“整理舊文化和發展新文化必須並重。”“若全國人民都走進新文化的大道中,使我們的舊文化和新文化融合為一種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會使我們的文化進步更快些,並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佔一個優越地位,而於全人類有更大貢獻。”
1936年春,丁克全東渡日本勤工儉學,先後考入東京東亞學校、早稻田大學東京帝國大學。5年內,他如一塊海綿,精通了日文、自修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隨後,他又專攻西洋經濟史和社會學史。每一個新學科的學習,他均能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其間,他還翻譯了當時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高田保馬的《第二經濟學概論》,在《日本研究》上連載10餘期。而讓丁克全名聲大噪的則是1941年5月31日,丁克全登上東京帝國大學演講席,作為首名介紹社會學史的中國留學生,他向日本師生介紹中國是最早使用“社會”一詞的國家,在古漢語中“社會”是羣居會合之意。丁克全引證了大量中國古代文獻,他的報告贏得熱烈討論。
完成學業後,丁克全準備返回祖國。但萬萬沒有料到的是,他被日本人盯上了。據守在中國的日本高官十分賞識丁克全的才華,多次拉攏,並以讓其擔任偽滿高官及給予優厚薪金待遇為誘餌,希望爭取這位人才為日本政府效力。深知日本人目的的丁克全,嚴辭拒絕,同時取消了回東北老家的計劃,轉而投奔解放區。按照組織安排,丁克全進入北平師範大學,任哲學和社會學教授。作為中共晉察分局城工部的地下工作者,他利用課堂,向進步大學生宣傳抗日救國的思想,以動員更廣大中國同胞,共同抵禦外寇,保家衞國。此後的三四年中,他還到其他高校和中學兼課,把進步思想及黨的抗日主張巧妙寓於教學中進行宣傳。他把講課得來的收入用於組織活動,還介紹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到解放區參加革命。丁克全的愛人也追隨丈夫加入抗日救國的行列,經常在街上張貼散發傳單,並傳遞秘密信件。在日本特務和漢奸的嚴密監視下,丁克全以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和實際行動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無私奉獻。
抗日戰爭結束後,丁克全受聘擔任哈爾濱大學教導長和社會科學院院長。1947年下半年,東北地區土改工作全面展開,丁克全到吉林省榆樹、德惠農村進行實地調查,撰寫報告,這段工作經歷,為他進一步把握和貫徹執行黨的羣眾工作的方針政策奠定了基礎。此後不久,他研究提出了“羣眾工作學”理論。
隨着對社會學研究的日趨深入,丁克全撰寫了不少有獨特見解的論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關於社會學內容體系的建議——兼論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該文引入他自創的社會學研究新視角——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研究社會學。論文發表後,《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哲學年鑑》均發文稱讚觀點新穎,有學術研討價值。
丁克全將自己的觀點與全國各地的學生交流切磋,在東北師範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等地,丁教授的課堂幾乎場場爆滿,而他選取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研究”、“我們做社會學研究要適應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內容體系論——唯物史觀新探知和社會學的統一”等專題,均為後輩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9年,丁克全去世。這位社會學大師,一生貼近百姓做學問,用從書本及實踐中汲取的養分,將全部的光和熱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