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仁堂

鎖定
丁仁堂,吉林德惠人,中共黨員,高中畢業,編輯。
中文名
丁仁堂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吉林德惠
代表作品
《獵雁記》

丁仁堂人物介紹

1952年起歷任德惠縣二區中心小學教導主任,《工農文教報》編輯,《吉林掃盲報》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吉林分會專職作家兼大安縣大灰鎮副鎮長。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丁仁堂丁仁堂 - 傳記

1932年出生於德惠市天台鎮何家村一户貧苦農民家中。他自幼就非常聰慧,喜聞故事,愛猜謎語,淳樸的鄉風和淳樸的鄉親們,給他的童年以無私哺育和很大影響。1939年起,他先後在何家堡國民學校、德惠縣國民高等學校、德惠中學、松北聯合中學讀書。1945年,丁仁堂在德惠中學被選為校自治會會長。
1949年1月,丁仁堂參加革命工作,任小學教師、教導主任。經領導允許,他自己辦了《天台教育》雜誌,受到縣教育科的表揚。1951年1月,他調到吉林省文教廳《吉林掃盲報》任編輯。在做好編輯工作之餘,他大量地涉獵古今中外的書籍,加上自己豐富的生活經歷,讓他萌生了寫農民,做鄉土文學作家的志向。1954年,他滿懷激情地創作了6篇小説,10首詩。但這些作品投出後,都遭到了退稿。這使他懂得,寫作不僅要有生活,有熱情,還要有一定的功力。經過不懈努力,1956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説《春夜》。同年,短篇小説《獵雁記》問世。他用充盈的抒情表現生活,把濃郁的詩意注入筆端,清新秀逸的藝術風格,深得讀者的喜愛,讓他在文壇嶄露頭角。1958年發表的小説《嫩江風雪》,更得到了茅盾的好評。
1959年,丁仁堂調到省作家協會《長春》編輯部任編輯,後為省作協專業作家。1962年,他深入生活,到大安縣大賚鎮任兼職副鎮長。“文革”中,丁仁堂被當作“黑作家”掃地出門,到扶余縣一個偏僻落後的鄉村插隊落户。當了解到一位全國著名的林業模範在“文革”中遭到磨難,仍勇敢地保衞林木的事蹟後,本已擱筆了的丁仁堂又毅然拿起了筆,創作了小説《綠海雄鷹》。小説中肯定了植樹造林的帶頭人不是“走資派”,而是造林英雄。這讓他遭到錯誤的批判,使他痛心疾首,曾氣憤地説今後再也不寫東西了。
1978年4月,吉林省文聯和各協會相繼恢復,丁仁堂重新成為省作家協會的專職作家,1979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0月,作為吉林省文學界代表之一,參加全國第四次文代會。1980年7月,他再次下農村深入生活,兼任大安縣革委會副主任。1981年1月,在吉林省第四次文代會上,他被選為省文聯委員、省作協常務理事。翌年被補選為省作協副主席。
丁仁堂是從東北黑土地上走出的作家,始終堅持深入生活,和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在他近30年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竟有20年生活在嫩江兩岸的農民和漁民當中。每每在黎明時分,他就和漁民一起下江,搖船撒網。到傍晚才收網歸船,炒菜煎魚,和漁民大碗喝酒,同炕而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漁民們質樸淳厚的品質,豪爽俠義的性格,無時無刻不在感染着他。人們都説他是作家,又不像作家,活像嫩江邊上的一個樸實的漁民。飽滿的激情,執著的使命感,深厚的生活基礎,讓丁仁堂的創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我國很有影響的鄉土文學作家。他著有短篇小説集《獵雁記》《嫩江風雪》《紅葉》《在柳林裏》《難忘的冬天》《昨夜東風》,中篇小説《火起三江》和長篇小説《漁》等。其中《昨夜東風》獲省作協第二屆優秀文學作品獎。他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淳樸,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突出的地域風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短篇小説集《嫩江風雪》和《紅葉》,是丁仁堂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嫩江風雪》曾被譯為日文、法文和印尼文出版。長篇小説《漁》最初在文學期刊《綠野》連載,受到了讀者的好評。經過修改潤色後,1982年由羣眾出版社出版。這是他計劃創作的《嫩江三部曲》系列長篇小説的第一部,也是他在藝術上日臻成熟,建立個人藝術風格的鄉土文學力作。小説描寫了解放前夕,嫩江一帶的貧苦漁民,在中共地下縣委的領導下,同國民黨反動派及漁霸進行英勇鬥爭的故事。完成《漁》的創作後,他又躊躇滿志地準備創作三部曲的第二部《船》和第三部《網》。當《船》寫到半部的時候,他卻竟然像一棵突然遭到雷擊的大樹,轟然倒下了。
1982年7月,正處創作盛年的丁仁堂,因患腦溢血,倒在了吉林省業餘文藝創作經驗報告會的講台上,終年50歲。丁仁堂的英年早逝,給讀者留下了永遠的遺憾,給親友留下了無盡的哀痛。但他留下的200萬字的作品,將與世長存,他的名字也已刻在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作家上官纓撰寫的一副輓聯,可説是對丁仁堂的一生作了很好的總結:“畢生從事鄉土文學篇篇皆為心血結晶;一世寫作農村題材字字都是汗水凝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