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片葉子下生活

鎖定
《一片葉子下生活》是劉亮程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5月。 [1] 
在《一片葉子下生活》中,劉亮程借動物的“他者”視角,重新審視土地與人、人與萬物的關係,並完成了孤寂生命向萬物共舞轉變的生命哲學歷程。其文字樸實理智、充滿哲思卻又不刻板嚴肅,看似平常的東西都藴含着深層的意義。 [1-2] 
作品名稱
一片葉子下生活
作    者
劉亮程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17年5月
字    數
21萬字

一片葉子下生活內容簡介

《一片葉子下生活》收錄了劉亮程創作的36篇散文作品,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和方式觀察着他所生活的家園,周遭的一切,包括蟲子、鳥、螞蟻、狗、樹、陽光、風、土牆以及人,在他的筆下都是不一般的存在,他寫他生活中的事物、身邊的人、生活的狀態。在“齊物論”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下,作者在散文中自覺體現了生態整體觀,試圖擺脱人類中心主義,賦予動物“生命主體”的倫理特性。 [1-2] 

一片葉子下生活作品目錄

我改變的事物
與蟲共眠
剩下的事情
住多久才算是家
春天的步調
寒風吹徹
風中的院門
鳥叫
誰的影子
共同的家
兩條狗
最後一隻貓
兩窩螞蟻
我的樹
我受的教育
留下這個村莊
只剩下風
父親
木匠
一截土牆
兩個村子
一村懶人
坡上的村子
遠遠的敲門聲
家園荒蕪
今生今世的證據
先父
後父
一片葉子下生活
最後的鐵匠
通往田野的小巷
阿格村夜晚
我另外的一生已經開
黑狗
張歡阿健的童年
飛機配件門市部 [1] 

一片葉子下生活作品鑑賞

劉亮程在《一片葉子下生活》中有意地將動物作為動物本身來寫,而不再被當作人類的“鏡像”來敍述,並拉長了稍縱即逝的敍事時間,延長客體對主體的審美感知。在生態倫理觀的燭照下,他筆下的“動物”在文本中肆意呈現着生命的原初狀態,作者從而與鄉間的動物構建了親密的情感聯繫。如在《春天的步調》中,“我”耐心守候着一隻甲殼蟲的“臨終時光”,感受“因為死了一隻蟲子而從此沉寂的這片土地”,“我”敬畏着每一個渺小的生命;《剩下的事情》中的動物形象最具有代表性。爬行的小蟲、奔跑的野兔、滾糞球的蜣螂、搬幹蟲的螞蟻,甚至被世俗視為害蟲的老鼠都成為鄉村野趣的一部分,它們以自己的原初狀況在文本中盡顯可愛和本真,不再被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審美標準隨意判斷生命價值。 [2] 
該散文集中的“動物敍事”與以往單一化敍事視角不同的是,劉亮程在文本中多次採用人類與動物的雙向融合視角,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構成了“看”與“被看”的互動視野。作者有意讓不同的價值立場進行多維度對話,動物不僅僅作為現實世界的客觀實體存在於牧歌鄉村的背景中,還具有呈現人與動物內在世界複雜性和豐富性的特殊作用。《一片葉子下生活》中的動物毫無例外地走向了從人類身邊消失的結局,這與傳統小説中慣用的大團圓結局相反,意味着人類真實家園的幻滅與潰敗,生態系統的毀壞與塌,也意味着靈性的喪失和精神的委頓,這種悲劇性也給動物敍事鍍上了一層崇高、哀傷、莊嚴的生命美學。 [2]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齊物”即指世間萬物皆相同,無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劉亮程的鄉村哲學與道家的“齊物論”“萬物等生”思想找到了契合點,他在文本中不但摒棄了人類作為“征服者”的書寫模式,還將人與動物的“齊物”思想推進到對“人、土地、動物”三者之間倫理關係的梳理與思考中。劉亮程以土地與人的關係為參考,呼籲人應像土地一樣思考,承擔起對自然、對野生動物的責任。《與蟲共眠》中“我”愜意地允許小蟲在身上自由地爬行,“對這些小蟲來説,我的身體是一片多麼遼闊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這個角落”,土地對人類的行為展現了無私的包容,而“我”也將這份包容反饋於大地上的每一個生靈。 [2] 

一片葉子下生活作品影響

2022年2月11日,《一片葉子下生活》獲得CCTV-10科教頻道《讀書》欄目推薦。 [5] 

一片葉子下生活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一片葉子下生活
劉亮程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9787020125159 [1] 
一片葉子下生活
劉亮程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0年5月
9787020161164 [4] 

一片葉子下生活作者簡介

劉亮程,生於1962年,新疆沙灣人,中國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副主任、新疆作家協會主席。其作品有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長篇小説《虛土》《鑿空》《捎話》,訪談隨筆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等。2023年,劉亮程以《本巴》榮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