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䶄是一個漢字,讀音píng,注音:ㄆㄧㄥˊ,釋義:1.指棕背䶄(拉丁文學名:Myodes rufocanus ), [1]  又名“山鼠”,俗名“紅毛耗子”。倉鼠科。四肢短小,體粗肥,身長約十釐米;尾短而細,腹面污白;背部棕紅色雜以黑斑,體側多黃灰或黑灰。多棲於林區草原,以植物根莖為食,也吃糧食,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華北東北山區,是農林之害 [2-3]  。2.鼠子。3.斑鼠 [3]  ,一種尾巴有斑紋的鼠。
中文名
部    首
五    筆
VNUH
倉    頡
HVMFJ
鄭    碼
NBAU
外文名
Myodes rufocanus
讀    音
píng
注    音
ㄆㄧㄥˊ
結    構
左右結構
總筆畫
18
部外筆畫
5
筆順編號
321511544544514312
詞    性
名詞
造字法
形聲
四角碼
71749
統一碼
U+4D84 [4] 

基本解釋

拼音:píng,注音:ㄆㄧㄥˊ
棕背䶄
棕背䶄(4張)
1.指棕背䶄(拉丁文學名Myodes rufocanus), [1]  又名“山鼠”,俗名“紅毛耗子”。倉鼠科。四肢短小,體粗肥,身長約十釐米;尾短而細,腹面污白;背部棕紅色雜以黑斑,體側多黃灰或黑灰。多棲於林區草原,以植物根莖為食,也吃糧食,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華北東北山區,是農林之害 [2-3] 
2.䶄𪕌(líng),即“斑鼠 [3]  ,一種尾巴有斑紋的鼠。 ( 按:䶄𪕌,即“斑鼠”,是一種尾巴有斑紋的鼠。《正字通·鼠部》:“䶄,䶄𪕌,斑鼠。” 據《正字通》所載,可知“䶄”指的是“䶄𪕌”,即是“斑鼠”。那麼所謂的“斑鼠”又是何物呢?《爾雅·釋獸》中稱:“鼤鼠,鼠屬。”《爾雅語焉不詳,後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作了註釋:“《玉篇》:‘鼤,班尾鼠。’《廣韻》:‘班鼠也。’” [5]  由此觀之,所謂的斑鼠,也就是鼤鼠,即是一種尾巴有斑紋的鼠。又名𪕍𪕌(jiōng líng)。)
3.鼠子,鼠。

詳細解釋

拼音:píng,注音:ㄆㄧㄥˊ
名詞
(1)形聲字。從鼠,平聲。《説文·鼠部》:“䶄,䶄令鼠。”本義:鼠的一種,䶄𪕌,又名“斑鼠”。
䶄,䶄令鼠。——《説文·鼠部》
䶄,䶄𪕌(líng)鼠。——《玉篇·鼠部》
䶄,䶄𪕌,斑鼠。——《正字通·鼠部》
(2)棕背䶄 [1]  又名“山鼠”,俗名“紅毛耗子”。
䶄,山鼠。俗稱紅毛耗子。體粗肥,長約十釐米。尾短而細,四肢短小。背面棕紅色,體側黃灰色,腹面污白色。棲息林區。以植物綠色部分和草根為食,也盜吃糧食。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東北華北山區,對林業有害。——《漢語大詞典·鼠部》 [2]  注:原文“主要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山區”説法不當,亞歐多國均有分佈,已釐正。
䶄,“山鼠”,也稱“紅毛耗子”。倉鼠科。四肢短小,體粗肥,身長約十釐米;尾毛蓬鬆,腹面污白;體側黃灰或黑灰;背部多呈紅棕色,有黑斑。多棲於林區草原,以植物綠色部分和草根為主食,也盜吃糧食,是農林之害。——《漢語大字典·鼠部》 [3] 
(3)鼠子,鼠。
䶄,鼠子。《説文》雲:“䶄令鼠。”——《廣韻·青韻》 [6] 
䶄,鼠。——《廣雅·釋獸》

漢語大字典

説文》:“䶄,䶄令鼠。從鼠,平聲。”
píng 《廣韻》薄經切,平青並。耕部。
①〔䶄𪕌(líng)〕即“斑鼠”。《玉篇·鼠部》:“䶄,䶄𪕌鼠。”《正字通·鼠部》:“䶄,䶄𪕌,斑鼠。”
鼠子。《廣韻·青韻》:“䶄,鼠子。”
③“山鼠”,也稱“紅毛耗子”。倉鼠科。四肢短小,體粗肥,身長約十釐米;尾毛蓬鬆,腹面污白;體側黃灰或黑灰;背部多呈紅棕色,有黑斑。多棲於林區草原,以植物綠色部分和草根為主食,也盜吃糧食,是農林之害。 [3] 

中華字海

píng 音平〗鼠的一種,又名山鼠,俗名紅毛耗子。體粗肥,四肢短小,背部棕紅色雜以黑斑,體側多黃灰或黑灰,腹面污白,尾毛蓬鬆。生活於林區草原,以植物根莖為食,也吃糧食,是農林之害。 [7] 

康熙字典

【亥集下】【鼠字部】䶄 ·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5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𠀤音瓶。《説文》䶄令鼠。
《廣韻》鼠子。
斑鼠也。 [8]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卷十】【鼠部】䶄
䶄令鼠。從鼠平聲。薄經切

説文解字注

(䶄)䶄令鼠也。四字句。令平聲。䶄令(dié)韻字。從鼠。平聲。薄經切。十一部。 [9]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粵語:ping4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