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不,漢語一級字 [1]  ,讀作bù或者fǒu,最早見於甲骨文 [2]  。其本義為名詞,指未經締結構造而直接使用的樹杈上的原始巢居;後引申為禁止、不要,還可表示不是、非等,以上讀作bù;“不”借為“否”時,讀fǒu。
“不(bù)”在古代讀入聲。在普通話中,“不”在去聲(四聲)音節前讀陽平(二聲),其他聲調音節前讀去聲。 [10]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bù;fǒu
部    首
倉    頡
MF
鄭    碼
GI
筆    順
橫、撇、豎、點
字    級
一級字(0091) [1] 
平水韻
入聲六月(bù)、入聲五物(bù)、下平十一尤(fū)、上聲二十五有(fǒu) [4] 
筆畫數
4
結    構
獨體結構
異體字
否柎不𠙐𠀚
統一碼
基本區 U+4E0D
四角號碼
1090₀
筆順編號
1324
注音字母
ㄅㄨˋ;ㄈㄡˇ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不”是“帝”的特殊異體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減筆而來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締”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樹)上端加一橫指事符號寫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樹為柱、以樹為梁,即在樹杈上構築巢居;圓圈指事符號表示系束,即在樹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條,以構成樹上棲居空間遮風擋雨的頂面、四個立面、底面。在沒有鋒利金屬工具的巢居時代,不存在鑿孔削榫的建築技術,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繩等柔韌材料來系扎、加固連結物。“帝”的簡體甲骨文字形將樹杈形狀簡化成倒三角形,將表示系束的圓圈指事符號簡化成橫寫的“工”狀。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頂端再加一橫指事符號。巢居的發明,使先民擺脱了選擇有限、進退不便的穴居困境,為生存贏得了空前廣大的自由空間,使中國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躍進一大步;而最早締枝為巢的部落首領,也由此被先民尊稱為“帝”。將“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為“不”,即樹杈未經締結構造的原始樹杈巢居,缺少防護的原始樹居要面臨風雨侵襲和墜落的危險,甲骨文中“帝”與“不”的造字思路,顯示巢居時代的先民對原始樹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態度。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隸化後楷書省去隸書字形中的倒三角形。 [5] 
甲骨文字典》:“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柎,花托花萼的底部)《詩·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韡韡(wěi)。”鄭玄箋:“承華(花)者曰‘鄂’,‘不’當作柎。柎,萼足也。古音‘不’‘柎’同。”《説文》解説不確,所訓為假借義。“不”借用為否定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相反的意思。《詩·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也可以表示禁止、不要。《孟子·滕文公上》:“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還可表示不是,非。《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通“丕(pī)”。大。清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不,叚借為丕。”《詩·周頌·清廟》:“不顯不承。”《孟子·滕文公下》作“丕顯”“丕承”。《逸周書·小開》:“汝恭聞不命。”朱右曾校釋:“不,讀為丕。大也。”又通“鄙(bǐ)”。視為鄙陋。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不,叚借為鄙。”《韻補·紙韻》:“不,陋也。”《荀子·賦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不”借為“否”時,讀fǒu。《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義為鳥向上飛翔,亦音fǒu。《説文》:“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副詞
表否定。

《書·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唐牛僧孺《玄怪錄·裴諶》:“妓作之曲,趙皆不能逐。”
《紅樓夢》第五五回:“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茅盾《子夜》一:“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

表禁止。勿,不要。

孟子·滕文公上》:“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唐韓愈《和歸二部送僧約》詩:“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因循到白頭。”清陳鱣《對策》卷二:“陸澄以為非鄭所注,請不藏於秘省。”
不行
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no
葉聖陶《城中·微波》:“‘這兩年裏頭,你一向在上海吧。’‘不,前年夏天我到北京去了,是上禮拜才來上海的。’”
吃不了
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覆問句的作用相等。
whether
《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我且問你,褚一官在家也不?”
葉聖陶《未厭集·小妹妹》:“我也問你,你願意不?”

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七回:“咱們吃不成,叫敵人也不要想好好吃。”

“不”字的前後疊用相同的名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倒不在錢不錢的;你老瞧,那傢伙真有三百斤開外,怕未必弄得行啊!”

跟“便”“就”搭用,表示選擇。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獨有最狠毒最狡猾最短見的,是那晚婆,大概不是一婚兩婚人,便是那低門小户。撿剩貨與那不學好為夫所棄的,這幾項人,極是‘老鰂溜’。”
《紅樓夢》第四七:“不是這個攔,就是那個勸的。”

方言。不用;不要(限用於某些套語)。


不送、不謝
助詞
無義。用以足句或加強語氣。

《詩·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敦煌變文集·壚山遠公話》:“你若在寺舍伽藍,要念即不可,今況是隨逐於我,爭合唸經?”蔣禮鴻通釋:“‘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

無義。表示反問語氣。

《書·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

形容詞
通“丕”,大。
big
《管子·侈靡》:“不有而醜天地,非天子之事也。”
《管子·心術》:“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

名詞
花萼上的蒂。

《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fōu
名詞
姓。

漢有不疑。見《後漢書·皇甫規傳》。

fǒu
副詞
〈古文〉同“否”。

唐·韓愈《師説》: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

注:“不”字在第四聲(去聲)字前念第二聲(陽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為方便起見,條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聲。
參考資料: [3]  [6]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𠀚𠙐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注: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説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雲: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雲:不姓之不,轉註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於鞌,齊師敗績。逐之,三週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茲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葉。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葉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鍾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雲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葉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為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7] 

説文解字

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從不。 [3] 

説文解字注

不,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凡雲不然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韻之北。音轉入尤、有韻讀甫鳩、甫九切。與弗字音義皆殊。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義之殊。則不輕弗重。如嘉餚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之類可見。公羊傳曰。弗者、不之深也。俗韻書謂不同弗。非是。又詩鄂不箋雲。不當作柎。柎、鄂足也。古聲不柎同。
從一。一猶天也。
他處雲一地也。此以在上。知為天。
象形。
謂?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音見上。
凡不之屬皆從不。方久切。 [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擬音
聲調
上古音系









pɯʔ





pɯ'

廣韻

甫鳩


平聲

方久


上聲

分勿


入聲
中原音韻


魚模合

魚模

入聲作上聲
洪武正韻

芳無


五模

平聲

房鳩


十九尤

平聲

俯久


十九有

上聲

俯救


十九宥

去聲

敷勿


二質

入聲

逋沒


二質

入聲
分韻撮要


𤲃

第八賓稟嬪𤲃

陰入
參考資料: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wə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p
ǐuət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uət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uət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uət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pf
ǐuət
參考資料: [8-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引用日期2020-01-27]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035-103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7]
  • 4.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27]
  • 5.      .象形字典[引用日期2020-01-27]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394
  • 7.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2
  • 8.    「不」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7]
  • 9.    「不」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7]
  • 10.    宋欣橋編著.普通話語音訓練教程 第3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07: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