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新民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研究員)

鎖定
張新民,男,1959年1月出生,河南省温縣人。
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北京市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阿里原初引力波首席科學家。
中文名
張新民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9年1月
畢業院校
河南師範大學
出生地
河南温縣
職    稱
研究員

張新民人物履歷

1982年獲河南師範大學學士學位。
1991年6月獲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博士學位。
1991年9月至1996年7月 分別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和依阿華州立大學作博士後。
1996年8月回國, 在高能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工作。
1997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1998年晉升為研究員
1999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4年當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8年定級為二級研究員。
2012年7月任農工黨北京市委會副主委。 [1] 
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5-6] 

張新民任免信息

2017年7月10日,農工黨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農工黨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張新民為副主任委員。 [2] 

張新民研究內容

在頂夸克物理領域,與導師R.D. Peccei教授一起,在國際上首次構造了手徵拉氏量。之後,與FermiLab,UC Davis,Iowa State等單位合作,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其成果多次應邀作專題演講和報告,受到了國際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界的重視。在粒子宇宙學領域,與Mohapatra 教授一起研究了左右對稱模型中的Leptogenesis和弱電能標重子數產生的物理機制;1996年回國後,主要致力於暴漲模型,Quintom反彈宇宙模型, 暗物質,暗能量, 數據擬合分析確定宇宙學參數等粒子宇宙學的研究,承擔了科技部“973”、國家基金委和科學院的創新項目,已取得了一些深受國內外關注的重要成果,多次應邀在國際國內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1999-2000年提出了WIMP暗物質粒子的非熱產生機制 及温WIMP暗物質模型。2003年提出了中微子暗能量模型。2004年,提出了精靈(Quintom)暗能量模型, 此論文單篇引用400餘次並獲得了首屆中國研究獎(Thomson Scientific Research Fronts Award 2008)。另外兩篇關於精靈研究的論文入選了《第一屆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秀國際學術論文》。2002年提出描述宇宙加速膨脹和正反物質不對稱產生的統一模型,2005-2006年研究了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極化數據檢驗CPT對稱性並首次做了數據分析,美國物理學會週刊《Physical Review Focus》為此做了專題報道。已發表了一百二十餘篇學術論文,由Slac-Qspires查知,總引用4000餘次。已培養了16名博士和博士後。

張新民人物訪談

張新民委員:阿里原初引力波觀測站2020年冬季“開測” [3] 
2019-03-04 來源: 科技日報 張蓋倫
2020年冬天,世界海拔最高的原初引力波觀測站將睜開眼睛,尋找原初引力波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的印記。2日,全國政協委員、阿里原初引力波首席科學家張新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觀測站望遠鏡各主要部件均已進入詳細設計階段並部分投產。
原初引力波被比喻為宇宙初啼。大爆炸發生後的極短一瞬間,時空產生了劇烈擾動,就好比宇宙在誕生時喊了一嗓子,其聲音雖然越來越弱,但一直未曾消散。尋找原初引力波,就是要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找到引力波的獨特印記——光的B模式偏振。海拔高、大氣乾燥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台址的基本要求。
阿里原初引力波觀測計劃由2014年提出,2016年得到中科院、基金委等單位的資助並正式啓動。阿里原初引力波觀測站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海拔5250米。台址基建2017年3月動工,2018年11月竣工並通過驗收。張新民表示,觀測站的觀測季為當年10月到次年3月,預計2020年冬季便能開始觀測。“探測原初引力波,一方面有利於研究早期宇宙動力學過程,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推進人們對量子引力這些基本物理問題的理解。”張新民説。
2016年,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佈成功探測到由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該成果也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獎。上個月,LIGO合作組宣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將資助3500萬美元對探測器進行升級。張新民建議,我國還應加強對引力波研究的支持,抓住機遇,確保相關科研項目能夠按期完成並早出成果 [3]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9-03-04 04版)

張新民相關報道

張新民委員:強化重大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 [4] 
2017-03-13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王佳雯
“‘十三五’時期,我國有關科學發展規劃強調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在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中,我們一方面應自己加強研究,另一方面也應積極主動開展國際合作。”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説。
據介紹,將於2020年建成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計劃一期,當前已在望遠鏡研製方面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相關團隊建立合作,雙方還將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張新民表示,當前暗物質暗能量等前沿領域的研究,也應當提倡利用國際裝備開展研究的做法。“最近,國家天文台暗能量研究小組就通過參與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他們發現了暗能量為動力學而非愛因斯坦宇宙學常數的重要證據。”
張新民強調,利用國際科學裝置開展研究,不但可獲得科研成果,還能培養國內相關人才,對我國望遠鏡自主研發、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提升均有很大幫助。他希望,國內科學家和公眾更多地理解引力波、暗能量探測的科學價值,支持開展相關研究,並鼓勵中國科學家與國外研究團隊加強交流。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3-13 第4版 兩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