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嶽石窟

(四川省安嶽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是中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368處,造像10萬餘尊,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兩宋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具有上承龍門,下啓大足石刻的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石刻之鄉“稱號。
安嶽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備目錄清單。
安嶽石窟·卧佛院景區位於安嶽縣卧佛鎮卧佛村,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歸併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嶽石窟” [17] 
中文名
安嶽石窟
外文名
anyue cave
地理位置
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桂花街 [1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8:30-17:00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卧佛院
毗盧洞
圓覺洞等54處

安嶽石窟歷史沿革

2022年6月,在四川安嶽石窟南部造像區,新發現一組明刻 “二十四孝”摩崖造像。二十四孝是中國古代孝行教化的經典,多以圖像形式保存於宋金墓葬、明清古建及繪畫、戲曲中,以中原和山西地區最集中。在東亞文化圈的日朝韓等國繪畫、文學、寺院裝飾中也頗流行,以石窟造像出現於寺院的此為首例,彌補了二十四孝文化流變史中的重要缺環。 [14] 
2024年10月,安嶽石窟數字展示中心開放,展示中心是一個集石窟數字保存、展示、利用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旨在通過數字化手段整合安嶽“古、多、精、美”的石窟資源,為遊客提供一站式觀摩體驗。預計年接待能力達120萬人次,並有望帶動3000餘人就業。 [16] 

安嶽石窟石窟組成

安嶽石窟國家級文保單位

  • 卧佛院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時代:唐-宋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卧佛院,位於安嶽縣城以北25公里八廟鄉卧佛溝。造像位於一個狹長的山溝當中,唐代在此建有規模壯觀的卧佛院,五代後逐漸荒廢,一直不為外界所知,也令該處石窟保存完整,直到 1982年文物普查才被重新發現。
在長約1公里的卧佛溝、兩側高約20餘米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軀,石刻經文15窟,碑刻、題記、經幢、異獸圖像等數10處。
卧佛院以《釋迦牟尼涅磐聖蹟圖》最為壯觀。釋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側身橫卧在崖壁上,身長21.3米,長3米,肩寬3.1米,背 北面南,頭東腳西,兩手平放,閉目似睡。頭蓄螺髻,雙耳垂上各戴一圓形綻花耳環,頭墊扁形荷花枕,體態修長,身着袈裟,曲眉豐頤,慈祥端莊。卧佛頭頂後方雕立一半身環眼力士,裸上體,左手攥拳,作守衞狀;腰間禪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狀;足裸前挺立一力士,威武雄健,作護衞狀。
安嶽石窟,全圖雕刻精緻,線條洗練,形象地展示出釋迦牟涅磐"時超脱一切的幻想境界。卧佛的上方有一組釋迦牟尼"涅磐”前説法 的造像,中坐釋迦牟尼,兩側分兩層侍立九弟子、兩菩薩、天龍八部,表情各異,既烘托出他們恭聆佛法的肅穆情景,又展現出護衞佛法的威嚴場面。 卧佛左臂下方的石壁上,鐫刻有宋兵部侍郎劉儀鳳及其表侄雍涓(普州參軍)的遊記詩文。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在卧佛對面崖壁間,分佈着密集的唐代摩崖造像龕;多為平頂,長方形。如34龕,高1.5米,內造觀音、地藏、日光、月光四菩薩立像,均高1.1米, 雖風化嚴重,但仍可辨認。其造像尚屬罕見。
卧佛溝兩巖約800米長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有55個藏經龕窟,其中已具雛形或竣工的43窟,空經洞1個。已刻經文又保存較好的15窟,佛經刻字 面積152平方米,字體大1-2釐米,直行鐫刻在窟內左中右3壁上,字體多是唐楷。現存清晰可識的經文共20餘種、70萬字,如一座經庫。從46號窟左壁釋靜泰撰寫的“經論目序”中得知,“一切經論目序”來自“大唐東京(洛陽) 大敬愛寺”。
安嶽石窟,主要經目有《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 《佛名經》、《大般涅磐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檀三藏經》、《妙法蓮花經》等。刻經題記現存有“開元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三年”等。其中,“開元十一年”、“開元二十一年卧佛院僧玄應書”等字跡尚比較清晰。據此可以肯定,卧佛及石刻佛經為盛唐時期的傑作。該處造像的風格與洛陽龍門奉先寺造像風格相似,該處所刻的佛經自於洛陽大敬愛寺和白馬寺 [1] 
  • 千佛寨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時代:隋-宋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寨位於縣城西郊3公里大雲山上。因在山頂四周天然巖寨雕造千佛而得名。唐名棲巖寺,清康熙時(1662-1722)更名千佛寺。
千佛寨自東至西呈狹長形,南北兩巖壁上鑿有大小龕窟105個、造像3064軀,有摩崖佛塔浮圖7座、唐碑3塊、歷代題記26處。
浮圖最高達4.6米,最小的20釐米。最大的龕窟寬6.4米、高6米、深3.3米。摩崖造像高3-6米的14軀,1-2米的250軀。最大的 釋迦牟尼像高6.2米,其餘眾多的菩薩、羅漢、龕剛、力士、飛天、護法神、供養人以及各種經變"故事造像,充分表現出"天 上、人間、地獄”的苦樂異趣。
千佛寨為安嶽石窟中創建年代最早,規模較可觀的一處石窟造像羣,據史料記載寨上原有寺廟5重,幾經興廢。 新中國建立後,尚存觀音殿及大雄殿,觀音殿倒塌後,明代抖拱大雄殿於1974年被一精神病人焚燬,至此寺廟蕩然無存。
巖寨末端一洞,傳為晚唐詩人李洞隱居讀書處,稱讀易洞
千佛寨唐代藥師經變造像全國罕見,而男性女裝飛天也為全國僅有。 [2] 
  • 玄妙觀
玄妙觀5號龕救苦天尊乘九龍 玄妙觀5號龕救苦天尊乘九龍
時代:唐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嶽縣城以北15公里的黃桷鄉集聖山腰,為道教摩崖造像羣。左氏父子從唐開元六年 (718 年)至天寶七年 (748 年)30 年間,後代多有妝修。1964 年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 年 5 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觀已毀.寺前一巨石周圍大小龕窟79個,雕神像1293軀,其中老君像高2.2米,12龕仙像高2米,龕壁刻形象各異的浮雕道教龕仙、金剛等小像和亭台樓閣等圖案。還有唐碑4塊,其中1塊為“大唐御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記述從“大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鑿龕造像至“大唐天寶七載丙子八月已亥朔二日庚子功畢”的營造過程,1塊系“唐開元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同邑人李玄迷”撰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2塊字跡風化難辨.
玄妙觀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唐代道教石窟寺遺址。 [3] 
  • 毗盧洞
毗盧洞紫竹觀音 毗盧洞紫竹觀音
時代:宋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安嶽縣城東南50公里石羊鎮油坪之厥山上,現存窟龕 20個(含空龕6個),大小造像465軀,碑刻18塊,開創於宋初。
造像集中於毗盧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觀音堂內。這裏是北宋年間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造像區之一。
造像題材內容主要有:柳本尊十煉圖、柳本尊三身像、觀音經變,華嚴三聖、十八羅漢功德主像,三皇像等。
第19號觀音經變窟中的水月觀音像(俗稱紫竹觀音)是中國宋代造像的傑出代表,被喻為“東方美神”。題材內容最具地方特色者,要算表現“川密”祖師行化題材的第8號柳本尊十煉圖窟。 [4] 
  • 華嚴洞
華嚴洞華嚴三聖 華嚴洞華嚴三聖
時代:宋-明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石羊鎮箱蓋山懸崖峭壁上,鑿有大小兩洞,為華嚴洞和大般若洞。內有宋代造像159軀,歷代碑刻題記24處。華嚴洞是安嶽縣造像窟中最大的洞窟,造像氣勢恢宏,壯觀精美,保存完好,堪稱北宋石刻藝術神品。
華嚴洞內刻華嚴三聖和十地菩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洞口左右為明代補刻的準提觀音摩利支天
大般若洞為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南宋作品,有孔子、老子、釋迦、文殊、普賢菩薩、十八羅漢、二十諸天等。
1996年,華嚴洞的大般若洞中20尊南宋羅漢頭像被盜割,至今未追回。 [5] 
  • 茗山寺
茗山寺3號龕 文殊菩薩 茗山寺3號龕 文殊菩薩
時代:宋-明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嶽縣城東南64公里的頂新鄉虎頭山巔.因“唐迎佛骨禪宗更播於名山”造寺,故名,造像系北宋作品,現存摩崖造像63軀,單個造像34軀,明清碑刻題記29處。為安嶽石窟造像海拔最高的一處 。
寨頂原有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築羣,解放前遭拆除,留下裸露的圓雕造像羣,惜被妝彩。
茗山寺造像環列山巔,總長達350米,氣勢宏偉,佛像高大精美,高5—7米的8軀。有毗盧佛、十二圓覺菩薩、龕剛、力士,主要以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毗盧佛壯觀。特別是充分利用力學原理,文殊師利菩薩左手託經書外伸1.5米,
書和手的重量上千斤,歷經千年不毀,全靠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撐,造型十分巧妙 。 [6] 
  • 圓覺洞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時代:五代--明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嶽縣城南郊雲居山上,圓覺洞石窟集中於西山峭壁之南、北巖,造像區域長186米,現有摩崖龕窟103個,大小造像1933軀,碑刻題記25處,唐代浮圖1座。因有宋代12圓覺造像,故名。
始鑿於唐開元年間,經前蜀、後蜀,至北宋達到鼎盛時期,歷400餘年完成。
山前“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高7米,北宋作品,造型精美。山後有唐及五代造像80餘龕,大小佛像1000餘軀,還有唐“開元僧玄應”題記和後蜀普州(安嶽縣)刺史聶公站像、宋初理學家陳摶墓、陳摶像及“圖南仙蹟”,“陳希夷煉丹處”等遺蹟。
圓覺洞位於阿彌陀佛和淨瓶觀音之間。洞深10米,高4.5米,寬4.4米,窟龕正壁佛台上端坐着三身佛。兩側佛台分坐着文殊、普賢、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業藏、普覺、圓覺、賢善首、普眼十二尊菩薩,統稱他們為十二圓覺。洞內佛像頭部解放前便有損毀,目前的洞內佛頭均為80年代重刻。
三大龕的左右壁上的宋代石刻飛天,彩繪完好,憑藉臨風飛舞的綵帶,營造出“輕盈慢妙,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意境,是宋代妙品。 [7] 
  • 孔雀洞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時代: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嶽縣城南55公里的雙龍街附近孔雀山麓,與重慶大足區交界。原有清建寺廟,現僅存部份房舍。
寺後巖壁間,鑿大小佛像10龕,現存摩崖造像70餘軀。
造像內容有孔雀明王像三世佛、阿彌陀佛、 觀音經變圖、大勢至菩薩、優婆塞以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山頂還有一八方三層高台座經目石塔,經目塔共刻佛經名144部為全國僅有 。
孔雀明王造像龕高4.7米,寬4.3米,深2.7米。正中雕刻立體全身孔雀,羽翼豐滿,形象逼真。 孔雀背馱八葉蓮花,上坐孔雀明王菩薩,頭戴寶冠,身穿白輕衣,左手執開蓮,右手握雀羽,雕工精細,秀麗大方。左右臂間有兩組孔雀明王經變像。正壁上方兩側刻10禮佛人,眉清目秀,文靜雅緻,雙手合十,呈虔誠禮佛之態。 整個龕窟造型巧妙,佈局合理,雕技精湛。建國後因村民在像前修建廚房,令造像躲過歷次災難,保存完好,堪稱北宋造像的極品之作。 [8] 
  • 木門寺
無極禪師塔亭木門 無極禪師塔亭木門
時代:明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嶽縣城北25公里的石鼓鄉清泉山上.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為明代高僧無極禪師的埋骨之地。因整個建築為石建造,僅扇門為木製,故名。
仿木建築無樑石亭。內葬無際禪師。亭高12米,長7.8米,寬6.8米.座北朝南。其柱、坊、檐、脊,斗拱、鰲頭工序嚴謹,外觀“介”形。亭內置五級八方石塔,無際禪師乾屍坐其中.四壁及角砌斗拱12朵。雕弟子站像12尊(80年代存11尊),皆面向禪師墓塔.亭頂造型如蓮苞待放,內雕團花圖案,側豎明碑兩塊,刻記木門寺興建及無際禪師事略。全亭被三疊木結構斗拱大殿覆蓋,塔於亭中,造型奇特,雕工精美。
1996年,11尊弟子站像全部被盜。 [9] 

安嶽石窟省級文保單位

  • 塔坡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時代:宋-明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東南40公里的林鳳鄉新壩村和大坡村,包括塔坡山頂和塔灣、雲鷲山大通寺五代及明代石刻造像27龕,計250餘軀。
塔坡山頂3軀華嚴三聖像,各高4.1米,保存完好,其中主尊毗盧佛和左側普賢菩薩堪稱安嶽石窟北宋造像的代表作之一。
塔灣一平頂巨石三面雕像147軀,龕小繁密,上下重疊,內有佛、菩薩、龕剛、侍者、供養人、佛塔、佛座荷葉荷花等,顯示五代時期造像風格。雲鷲山大通寺有摩崖造像22軀,單個石像8軀,為阿彌陀佛、六臂觀音、十八小佛,飛天、供養人造像等,還有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造像題記。石刻分佈區域較廣,少數遭損,大部保存完好。
  • 庵堂寺
安嶽庵堂寺第五號龕六臂觀音 安嶽庵堂寺第五號龕六臂觀音
時代:五代後蜀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東南38公里的林鳳鎮新壩村唐家坡山腰,林鳳鎮新壩村一組。原有尼姑庵,庵毀後露出造像,仍有部分造像掩埋於泥土中。
庵後巨石兩面有唐末五代天覆元年至天成年間(公元901~930年)摩崖造像35軀,多為佛、菩薩、樂伎,飛天、佛塔、經幛、樂器、大寶樓閣、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尤其是西方淨土經變相,內容豐富,雕工精美,惜大部分被妝彩。
庵堂寺是已知五代造像最集中的造像羣遺址。
  • 淨慧巖
淨慧巖第十五號數珠觀音龕 淨慧巖第十五號數珠觀音龕
時代:宋-明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城南3公里的白雲山上.整個造像區崖長22米,高8.5米。現有龕窟18個,造像82尊,碑刻題記11通。造像區內有宋慶曆四年(1044)、紹興二十三年(1153)等碑刻題記。石窟開鑿於宋,延續至明、清。
造像內容有接引佛藥師佛維摩詰經變、數珠觀音、趙慶昇像等。其中第1號窟主像接引佛高達5.2米,頭螺誓,面部豐滿,雙耳垂肩,著雙領下垂裴槳,站立於仰蓮台上。第6號盒陰刻南宋處士趙慶昇像紹興辛未(1151年),雕刻手法細膩,最為傳神。淨慧巖摩崖造像開鑿年代準確,造像題材廣泛,雕刻精美,惜90年代初被妝彩。
  • 高升大佛巖
高升大佛巖大佛龕金剛像 高升大佛巖大佛龕金剛像
時代:宋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東南35公里的高升鄉雲龍山上.巖壁雕宋代“華嚴三聖”像,高6米,神態端詳,古樸大方。佛側石刻對聯中有“田、“囡’、“回”等宇.造像兩龕,雕技精湛,還有浮雕小佛像數十軀。
附近幹佛巖、雷神洞、社皇廟等處有晚唐、五代和宋代摩崖造像300餘軀.
  • 三仙洞
三仙洞全景 三仙洞全景
時代:明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東南38公里的高升鄉洞庫村大成山腰.唐在此建觀造像,名龍門觀。明開鑿新洞,雕刻孔子、老君和釋迦牟尼佛像,故名三仙洞。
現存龕窟22個,大小造像232尊,題刻26通。大窟造像主要內容有老君、釋迦佛、孔子、文殊、觀音、大勢至、文昌帝君、三仙、三清、菩薩、真人、諸天、羅漢,以及樓、台、亭、閣等。崖壁下層10個小型洞窟摩崖造像是十殿閻王地獄行法故事,亦稱“地獄變”。
  • 佛慧洞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時代:宋-明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東南57公里的護龍鄉鯉魚巖。造像分佈在鯉魚巖半山腰距地面2至60米的懸崖上。現存龕窟5個,造像362尊,碑刻題記4處。造像多為南宋及明代作品。
明代千手觀音之外像高達7米,寬約5米,呈桃形。手臂與身體巧妙結合,十分自然,千手執千種法器,以高浮雕圓刀琢刻,立體感十分強烈。手掌中所開千眼,或張或閉,喜、怒、哀、樂,非常傳神。共有200多隻手,僅次於大足寶頂千手觀音的830隻手。 [11] 
造像上下兩層排列,造像區長50米,釋迦佛坐像,高2米,上身裸露,面相豐滿,頭頂飛出兩道毫光,光帶中刻幹佛500餘尊,佛高僅1釐米,神態各異,排列有序,雕技精湛。右側接引佛,高6米,順從背後弧形巖壁雕刻而成。古雕刻家恰當地運用力學、光學、透視學的手法,充分表現出了佛的慈顏悦色,以達到大佛恭迎眾生、和藹可親的特殊效果
  • 峯門寺
時代:宋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高升鄉九組雲光山腰西面。也稱封門寺。該造像開鑿於宋代,坐東向西,共3盒,造像23尊。
封門寺賴佛巖阿彌陀佛窟 封門寺賴佛巖阿彌陀佛窟
造像主要內容有釋迦佛、觀音、供養人等。其中2號龕寬4.2米,高6.4米,深l.6米,窟為方形平頂,是典型的宋代摩崖石刻造像窟。釋迦佛像高5.6米,頭螺誓,身着通肩袈裟,赤足踏蓮花,側身而立。惜被妝彩
  • 菩薩灣
時代:唐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菩薩灣第8號西方淨土變 菩薩灣第8號西方淨土變
位於安嶽縣東北1.5公里岳陽鎮新村一組。造像主要雕刻在菩薩灣馬桑坡東面山腰的一個大石包四周。現有龕窟16個,造像851尊,碑刻題記2通。石窟開鑿於唐代,延續至宋代。。
其中,第8號西方淨土變龕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頂部刻西方極樂世界大寶樓閣,左右各刻經幢、塔各一座,底層刻有8尊伎樂。
  • 半邊寺
時代:宋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石羊鎮西壩村二組半邊寺坡腰西北面。該造像開鑿於宋代,坐東南向西北,現存造像窟1個,窟寬5.2米,高6.8米,深2.7米。窟中摩崖造像23尊。
半邊寺釋迦説法龕 半邊寺釋迦説法龕
造像主要內容有釋迦佛、羅漢、觀音、鬼子母等。其中,釋迦佛像高5.8米,滿頭螺警,身着通肩袈裟,赤腳踏蓮花,側身而立,沾花微笑
  • 菩提寺
時代:唐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西南36公里的自治鄉黃河村木魚山上.造像23龕500餘軀,為唐代作品。
木魚山造像 木魚山造像
其中有釋迦牟尼説法圖像、觀音像、接引佛像、經變造像和力士、樂伎、飛天及唐代古建築雕刻圖等.18號龕頗具特色,呈正方形,高2.6米,寬3.4米,深1.6米,多為“西方極樂世界”雕像,還有‘西方三聖”、“十雲觀”,為唐代寬闊輝煌的房屋造像。
  • 毗盧溝
毗盧溝一號龕 毗盧溝一號龕
時代:明-清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龍台鎮雙崗村一組長坡,造像鑿於西北崖壁,長40.6米,上下寬5米,共4龕18尊造像,題記4通。
造像主要刻三身佛、一佛二菩薩、柳本尊挖眼、斷臂等內容。一號窟主尊毗盧佛,像高2.03米側各右一力士一供養人,共7尊。
  • 西禪寺
西禪寺唐代經變圖 西禪寺唐代經變圖
時代:唐-元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位於縣城東27公里的白水鄉西禪村普安寨西門山崖下。造像398尊,碑刻題記3處。
  • 靈遊院
時代:五代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安嶽縣岳陽鎮船形村七組羅漢寺坡北,龕窟17個,造像913尊,碑刻題記20通。石窟開鑿於五代,明清續有雕刻。有天成二年(927)、明德四年(937)、廣政七年(944)、天啓三年(1623)、道光五年(1825)等年號。
造像內容豐富,有觀無量壽經變、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羅漢、地藏、觀音、佛道合龕等。是佛道合於一處的造像,龕內造像題記時代明確,龕像多有造像銘文。
靈遊院造像為近年發現的安嶽較大規模的造像羣,入選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100大發現”。 [12] 
  • 捨身巖
捨身巖(大月寺)造像羣 捨身巖(大月寺)造像羣
時代:唐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林鳳鎮大月村十組,也稱大月寺石窟。分佈在大月寺高約30餘米的懸崖上,開鑿於唐天寶年間。捨身巖摩崖造像95尊,題記3通,造像碑2塊,《龕剛般若波羅密蜜經》l部。
龕窟中主要刻造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力士和二佛、四菩薩、一供養人等。其中16號盒主像為釋迦佛、多寶佛,兩側侍立四菩薩一供養人,題記為“唐天寶十五年(756)”。捨身巖造像中的佛、菩薩,豐滿端莊,龕剛力士威武雄健。經文直行楷書、筆勢流暢、筆力道勁
  • 白塔大佛寺
白塔大佛寺維摩詰居士像 白塔大佛寺維摩詰居士像
時代:宋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白塔寺鄉師家村四組銀盤山上。刻於長15米,高7米的崖壁上,現存宋代摩崖造像16尊,保存較好。
大佛寺造像龕窟寬6米,深1.2米,高1.5米。造像內容為華嚴三聖,正中主像華嚴三聖,中為毗盧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坐像高3.3米,座高1.2米,均頭戴半縷空寶冠,身着通肩袋裝,結跏趺坐於龕剛座上。華嚴三聖後壁刻化佛4尊,其中以維摩詰居士像最為精美。
  • 石鑼溝
石鑼溝唐代造像 石鑼溝唐代造像
時代:唐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長河源鄉石鑼村四組石鑼溝中2個石包上。共有龕窟23個,造像217尊,浮雕石塔3座,碑刻題記10通。石窟開鑿於唐代。
造像內容以西方三聖、十六羅漢、佛道合龕、觀音地藏、釋迦説法圖淨瓶觀音、長壽王菩薩等為主,有唐鹹通十二年(871)、開寶七年(974)等年號。
  • 佛濟寺
安嶽石窟 安嶽石窟
時代:清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安嶽縣來鳳鄉堪樂村十組,造像刻在黃桶坡西面山腰的崖壁和石包上,共有龕窟29個,造像69尊,石塔1座,碑刻題記4通。石窟開鑿於清代。
造像內容以羅漢、十菩薩、七佛、天王、彌勒佛等為主,有光緒丙子年年號。其中第19號雲明寶塔,為4邊形單檐石塔。塔基邊長1.7米,寬1.3米,高o.3米,塔通高2.5米,庇殿式頂。塔身每面開盒刻一坐佛,正面盒內刻七祖坐像,通高0.55米,肩寬0.3米。盒左右兩側陰刻“雲明寶塔,七祖座禪”。塔身四面高浮雕龍現存13條,形象生動。佛濟寺摩崖造像是安嶽縣規模較大,數量較多,雕刻精美,開龕造像題記時代明確的清代摩崖造像
  • 上大佛
上大佛晚唐大佛局部 上大佛晚唐大佛局部
時代:唐-宋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南25公里的清流鄉長新村廟子坡山腰.原寺院已毀。寺院外約10米高的巖壁雕彌勒大佛,與距2公里的下大佛對應,故名。造像區長60米,造像17龕336軀。
上大佛為坐像,高7.4米,頭長1.8米,肩寬2.8米,跏趺於2米高的蓮花座上,造型古雅,衣飾簡樸,呈晚唐造像風格,惜近年被妝彩油漆。

安嶽石窟市級文保單位

黃桷大佛
黃桷大佛全貌 黃桷大佛全貌
時代:唐 資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安嶽縣城西北十六公里的鴛大鎮黃桷鋪福應山石巖之上。佛始建於唐開元年間,距今有一千三四百年曆史.
大佛為彌勒佛,坐像,依巖雕成。像高16米,頭頂螺髻跏趺安坐於5米高的蓮花座上,面相豐盈,神態端莊慈祥,身着通肩袈裟,內襯輕薄佛衣,結説法印,造像古樸大方,為四川八大佛之一。大佛周圍有完好的10餘龕約60軀摩崖造像。均系唐代造像。大佛寺後有一直徑兩米多的大黃桷樹,黃桷大佛因此得名,1961年7月13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古人為蔽風雨侵蝕,特建依巖佛閣重疊而上,大佛端座閣中,保護十分完好,1959年大佛寺建築被折修學校,林木全被砍光,1966年文化大革命,保存完好的大佛頭像被人炸燬,僅存正身和碑刻數通及巖邊兩棵小黃桷樹。1985年成立大佛管理站,修復了大佛頭像,已失原貌。1989年列入安嶽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公佈為資陽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嶽石窟縣級文保單位

  • 獅子巖
時代:明-清 安嶽縣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嶽縣城東南45公里的瑞雲鄉圓門村瑞雲山上.因岩石雄踞如獅,故名.明、清開鑿石窟7個,雕刻道教神像50軀,大都高1.5米.其中老君,北極紫微大帝、南級天尊、元天大聖、玉皇大帝、元始天真、文侍、龕仙、神童等,均作道家打扮,頭戴道冠,身穿寬闊道袍,腳登雲頭道靴,坐於龕剛座或雙龍頭椅上,眉目清秀,情態文靜,給人仙風道骨之感,彷彿進入九天仙境之中。惜近年被妝彩。
  • 朱家經堂
朱家經堂地獄變 朱家經堂地獄變
時代: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10] 
在安嶽縣城東南60公里的頂新鄉青松村平頂山麓。在長約50米的峭壁上,明、清時摩崖造像4龕145軀。有佛、菩薩為主的佛教造像及道教老君、天尊和儒家孔子造像。“地獄變相”為主龕,長14米,高2.5米,平頂長廓型.廓中,兩根亮柱支撐龕頂,沿柱雕刻站佛、坐佛和道教天尊及供養人小像等28軀。長廓後壁分10小龕,中層造10殿閻王,下屋表現“地獄變”的牛頭、馬面、厲鬼、夜叉施刑時兇惡面目和受刑人慘痛情境。小龕後壁有雷公、電母風伯、雨司的淺浮雕圖像。小龕間刻有藥師佛、阿彌陀佛、燃燈佛及道教救苦天尊等,形成一幅封建社會底層生活的生動畫面,惜被妝彩。

安嶽石窟保護措施

2022年4月,四川安嶽縣出現強降雨、大風、冰雹交替的極端天氣,城區最大降雨量達113.4毫米,風速達13級37.4米/秒,為安嶽縣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風速,在四川都屬罕見。此次極端天氣,對安嶽石窟尤其是塔坡摩崖造像和上大佛摩崖造像的保護設施、周邊環境、文物本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出現文物賦存區樹木倒塌、保護設施破損、文物本體遭流水沖刷等問題,部分保護設施喪失保護功能,亟需開展災後搶險工作。根據此次災害情況,四川省文物局及時向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提出使用社會捐助資金對塔坡和上大佛摩崖造像進行搶險排危。 [15] 
2023年10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同意資助四川安嶽石窟2個文物保護單位的搶險排危。這是四川石窟寺文保項目在2023年首次獲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資助,也是安嶽石窟首次獲得該項基金資助。下一步,安嶽石窟研究院將依法合規組織執行方,按照核准後的《塔坡上大佛摩崖造像保護建築修繕設計及環境整治方案》儘快組織施工,全過程接受省、市文物部門的監管,儘快全面消除塔坡和上大佛摩崖造像的安全隱患。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