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石刻之鄉

鎖定
中國石刻之鄉指的是四川資陽安嶽 [1] 安嶽石刻約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整個國內佛教的造像遺蹟都比較集中,其中許多都是我國石刻藝術鼎盛時期的作品,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具有“古、多、精、美”,“上承敦煌,下啓大足”,“臨山而居,兼石質堅硬,紋理清晰,形態自然 [2]  ”。
2000年9月,資陽安嶽被文化部評為“中國石刻藝術之鄉”。 [3] 
中文名
中國石刻之鄉
外文名
Carving's Hometown of China
石    刻
雕塑藝術
中國石刻之鄉
安嶽
位    置
四川省東部

中國石刻之鄉石刻藝術

中國石刻之鄉 中國石刻之鄉
石刻屬於雕塑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中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中國石刻之鄉中國石刻藝術之鄉

證書 證書
——安嶽縣位於四川省東部,為成渝古道要衝。安嶽石刻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五代和宋。
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05處,多為中國佛教與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有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
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主要有卧佛院、圓覺洞、毗盧洞、華嚴洞、茗山寺、玄妙觀等處。多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和鼎盛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造像風格除少數敦樸、粗獷的魏晉風骨外,大多是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也有一些精細華美、瓔珞蓋身的宋代特徵。
中國石刻之鄉 中國石刻之鄉
卧佛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尊23米長的卧佛,橫卧於高出地面近10米的崖壁上。卧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釋迦牟尼與諸弟子和天龍八部傳授遺囑的情景,左臂下方是觀音普門行願的33化身和32應身造像,還有維摩詰,藥師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
千佛寨有“雕刻藝術陳列館”之稱。造像分佈在寨子的南北兩巖,周長約1000米,有佛龕105處,造像3061尊,多數為佛的講法圖。
中國石刻之鄉 中國石刻之鄉
與千佛寨遙遙相對的這座圓覺洞,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時期造像,共1993尊。圓覺洞以造有十二圓覺而得名。這兒有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聖”石像,“西方三聖”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個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薩、觀音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聖是合龕為一,而這裏卻是分龕雕刻。
毗盧洞離安嶽縣城47公里,由觀音堂、千佛洞、幽居洞、毗盧道場、蓮花台等組成,有造像465尊,尤以觀音堂的紫竹觀音和毗盧道場的石刻最精彩。
紫竹觀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像高3米,可謂北宋時期的傑作。華嚴洞內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大般若洞開鑿於南宋理宗嘉熙四年。洞中正壁刻有一佛二菩薩,兩廊分三層,下層列十八羅漢,中間是十二諸天神,上層為十弟子。
安嶽石刻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雲岡、龍門,下啓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
2000年9月,文化部命名安嶽為"中國民間藝術(石刻藝術)之鄉"。

中國石刻之鄉保護

20世紀80年代,中國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參觀安嶽石刻造像後將其特點概括為“古、今、多、美”。
所謂“古”一是指安嶽石刻始創於南朝梁普通二年(521);二是指歷史跨度大,自南朝梁至民國,已逾一千四百年。
所謂“多”,是指安嶽石刻分佈點多(217處)和造像數量多(達十萬餘軀)。
所謂“精”,是指石刻造像藝術美特徵以及賦予觀賞者的藝術美感。
安嶽嶽石刻現有國家級保護單位2處,省級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保護單位42處。造像題材以佛教為主,兼有道教、佛道融合、三教會同等。
佛教題材主要有釋迦説法圖、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在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維摩詰菩薩、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涅盤圖、觀經圖等等。
道教題材主要有元始天尊、老君、三清、四御、二天尊、救苦天尊乘九龍等。內容極為豐富,地方化和俗化也很顯著,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綜觀安嶽石刻藝術的特點,造型以寫實為主,兼有適度的誇張變形。雕刻手法多樣,既有圓雕、半圓雕、也有淺浮雕、透雕、線刻等。龕窟造像的構成,既講求對稱、均衡、和諧,又注意在整一中見出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變化。
總之,在四川石刻造像藝術中,安嶽石刻上承廣元、巴中石刻,下啓大足石刻,不愧為四川石刻造像藝術的代表,即使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上也堪稱晚期石窟的佼佼者。
1978年後,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已貫徹落實,縣政府設立了宗教事務辦公室。1985年全縣有僧人18名登記並參加佛事活動。1995年9月縣政府批准普安寺(奎星閣)為佛教臨時活動場所,佛教徒上千人。
普安寺的來歷2004年12月以古縣城名“普州”和現實名“安嶽”的第一字定名為“普安寺”。安嶽是中國石刻之鄉,經濟大發展帶來佛文化的需求,縣委、政府決定,奎星閣普安寺位於縣城規劃區內,它是縣城標誌性建築之一,是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
開發建設普安寺奎星閣佛教文化旅遊景區,是發展安嶽石刻名城的需要,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是豐富人民羣眾文化休閒、生活的需要,是建設好旅遊城市的需要;發展佛文化旅遊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要求各級部門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普安寺(奎星閣)的開發建設。
2006年6月民族宗教局批覆仁義法師為安嶽縣普安寺住持。預估總投資上千萬元。計劃在兩個五年左右修建好觀音殿、大雄寶殿、天王殿。2006年12月開工修建觀音殿以來,各界羣眾紛紛解囊,捐資建廟、塑佛像,為開發普安寺佛文化旅遊景區,打造安嶽“佛海洞天”多作貢獻。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