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面子文化

鎖定
面子”在辭典中的解釋是:“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不好“面子”,但要把“面子”提升為“面子文化”,卻只有中華民族能夠做到。“面子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於國人的行為習慣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現象,面子文化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日常社會生活。面子文化的產生與儒家傳統文化、恥感文化、社會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國是人情社會有極大的關係。“面子”的符號象徵功能、社會交換功能和社會控制功能不僅調節了中國人的相互交往關係,也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1-2] 
中文名
面子文化
性    質
社會現象

面子文化社會現象

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
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開靚車,面子;抽高級煙,面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過去還是現在,為了面子一擲千金,為了面子送大禮,為了面子主動或被動進行攀比消費等現象屢見不鮮。

面子文化起源

面子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最原始的“面子”應是“臉面”,古人就懂得每天要洗臉打扮,要在銅鏡子前照一照,梳洗已畢方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經商的經商,中國人更有以“四大美人”為傲,以黃皮膚為榮,也許正是有形臉面的特殊重要才形成了無形的面子文化。
“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臉、頭的前部,它原來只是一種生理上的指標,後來演化為心理及社會意義的價值象徵。據胡先縉考證,早在公元前4 世紀, “面”就具有了指涉個人與關係的象徵性意義。

面子文化評價

魯迅先生曾經專門撰寫過分析國人“面子”的文章,他説外國人往往認為所謂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而其實“面子”之有無,情況相當複雜,並且富於變化,這裏至少有兩種類型,一是“每一種身份,就有一種‘面子’,也就是所謂‘臉’。這‘臉’有一條界線,如果落到這線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丟臉’。”相反地,如果“做了超出這線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臉’”。另一種類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麼,卻可以完全不管”。就如同阿Q頭上“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一樣,自己特有的這疤乃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可見我們中國人早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只是從外國人口裏説出來很難一下子接受。“鬼話”誅心,扎到了“人”的痛處,“人”不能不有所警覺。但警覺何其難也!難,因為自信的缺席。無論是“鬼”話抑或“人”話,只要能表達生命而不是壓抑生命,從而激活尚未睡死的人們釋放出生命的緊張感和危機感,我們就要把這些話當成好話認真聽。但事實往往事與願違,當我們被人污衊,加以莫須有的罪名時,我們憤怒了! [2-3] 

面子文化主要影響

面子文化正面

愛面子未嘗不是好事,適當要面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面子代表着體面,人格,甚至是尊嚴,所以魯迅稱之為“中國人的脊樑”,吳晗叫之“骨氣”,歷史上有許許多多歷來倍受人民愛戴和尊敬的人就是因為他們保住了個人或國家的“面子”。伯夷和叔齊兩兄弟商朝亡後,寧餓死不食周慄;孔夫子“渴不飲盜泉之水”;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當然能為國家“賺足面子”其更光榮偉大,藺相如“完璧歸趙”為國“賺足面子”以後,廉頗卻要起個人的面子,於是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把面子給了他,但是廉頗終於“自醒”——“負荊請罪”,拋棄個人“面子”為了“國家面子”的高尚行為也被傳為了佳話!當然,我們偉大周總理在外交史上多次力挽狂瀾,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保全了國家的“大面子”,國人永遠銘記於心!

面子文化負面

“面子文化”已經通過多種途徑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正在腐蝕人的道德心靈,破壞他們的道德成長過程,更嚴重地影響到了他們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只是面子愛過了就成了虛偽與負擔,自欺欺人,像文中所提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隨便找副洋麪孔合幾張影,就可對外,對上,對下宣揚他們公司正在邁向國際了.有了“外商”簽字的意向書就有面子,絲毫不管有沒有能力,是不是真正的外商,真讓人可發一笑,這就是死要面子,如果能把這些心思與精力用到發展自己的公司,用到創業上,相信會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其實,一個杯子只要能盛水就行了,可是我們中國人首先關注的往往這是個什麼樣的杯子,然後才會關心到底能不能盛水。因為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正是國人的這種面子意識才上演出一幕幕的滑稽,面子作為中國人社交的潛原則,已是根深蒂固。
中紀委網站刊文指出:政府的“面子文化”:“能人腐敗”折射“一俊遮蔽百醜”唯GDP政績觀。“能人腐敗”是此次中央巡視反饋中引人注目的一個新詞。中央第十二巡視組組長徐光春在對江蘇省的巡視反饋中指出,“能人腐敗”問題突出。有的幹部作風不紮實,好大喜功,甚至弄虛作假;有的幹部沉迷於政績衝動,重顯績、輕實幹,相互攀比指標;有的幹部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借為民辦事搞個人政績,侵害羣眾利益問題不斷髮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