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日晷

鎖定
清華日晷,別稱1920級日晷,是清華大學的重要紀念物, [1]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清華園風物》記載:位於校禮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計時器——日晷,原為圓明園遺物,1920屆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在這座日晷的下部底座上,鐫刻着1920屆學生的銘言:“行勝於言。”
中文名
清華日晷
館藏地點
清華大學

清華日晷發展歷史

位於清華大學禮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計時器——日晷,是1920(庚申)級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的紀念物。上部是日晷的造型,下部底座分別鐫刻着1920級的銘言:“行勝於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原文,以及建造年月日。
日晷是我國古代簡單的計時器,它的功用是利用太陽光對於一個傾斜的指針所產生的陰影的位置來表示時間,一般都是把一個不鏽金屬製的指針裝在一個石刻的圓盤的中心,再將圓盤斜卧在一個平台上,南高北低,使指針的上端正指北極,下端正指南極,圓盤的上下兩面各刻上“子醜寅卯……”十二時辰。當太陽正南的時候,針的影恰投在正北的方向,也就是午時。每年春分以後,看圓盤上面的影;秋分以後,看下面的影。
清華日晷
清華日晷(3張)
1920級是清華學校時期優秀的畢業級之一。著名的經濟學教授陳岱孫(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化學家曾昭掄陳可忠、薩本鐵、趙學海,植物學家張景鉞,政治學家蕭公權等,都出在這個年級。該級級友陳三才,為優秀愛國志士,抗日戰爭期間(1940年),因謀殺叛逆汪精衞未成而陷身敵手,倍受酷刑後被汪逆黨羽於該年12月2日慘殺於南京雨花台。 [1] 

清華日晷文物保護

2017年8月17日,位於清華大學大禮堂草坪前的日晷被發現有人刻畫的痕跡,清華在校生提供的圖片顯示,刻畫的痕跡位於晷面上半部分,筆畫有十幾條,在晷面上呈淺白色,十分突兀。該事件一發生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校方表示,學校在發現後立即啓動了調查和修繕程序。 [2] 
2018年有網友發帖説,清華大學標誌性景點——日晷出現拼寫錯誤。帖子稱,日晷基座東側的文字“CLASS 1920”被寫成了“CEASS 1920”,還被描金。現場照片顯示,字母“L”上有兩道明顯刻痕,乍看上去與字母“E”十分相似。4月17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清華大學瞭解到,後勤處工作人員已經將日晷基座上的“E”重新描金為“L”,並對兩道刻痕進行了修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