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景鉞

鎖定
張景鉞(1895年10月29日—1975年4月24日),字峴儕,江蘇武進人,出生於湖北光化,植物形態學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3-4] 
張景鉞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東南大學生物系;1931年到英國利茲大學深造,從事植物解剖學研究工作;1932年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1-2]  [4] 
張景鉞對植物器官組織的生長、分化與發育進行過系統研究。 [2] 
中文名
張景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光化
出生日期
1895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
1975年4月24日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籍    貫
江蘇武進

張景鉞人物生平

1930年春,張景鉞教授在南京 1930年春,張景鉞教授在南京
1895年10月29日,張景鉞出生於湖北省光化縣。
1916年,畢業於安徽省蕪湖市聖雅各中學,同年考入北平清華學堂。
1920年,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植物學系學習。
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6年,任東南大學生物系主任。
1928年,任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31年,到英國利茲大學深造,從事植物解剖學研究工作。同年,赴瑞士巴塞爾大學學習。
1932年,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
1945年,到美國加州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
1946年,繼續擔任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並曾兼任理學院院長。
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7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6] 

張景鉞主要成就

張景鉞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31年張景鉞教授在巴塞爾大學留影 1931年張景鉞教授在巴塞爾大學留影
張景鉞早年從事蕨的解剖學研究。1929年,他的研究領域從現代植物研究跨入了古植物學的研究。1934年,張景鉞提出了徒手切片法,需要的工具是一把中式鋒利的剃刀或新的安全刀片。使很多大、中學的教師能夠較快地掌握簡易可行的切片方法,使學生在課堂實習或實驗時能夠看到顯微鏡下的細胞,這對當時中國植物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起了推動作用。1937年,張景鉞的研究工作向生理解剖學和實驗形態學等方面開拓。張景鉞在植物形態學、解剖學方面所做的工作,對於這些學科在中國的開拓和發展樹立了開端。 [7] 
  • 學術論著
1926年,張景鉞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報告《Contribution from 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2卷4期上發表的《蕨莖組織之研究》一文,是中國植物形態學研究方面最早的一篇學術論文;1927年,他的論文《蕨根莖組織的起源和生長髮育》(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ssues in the rhizome of Pteris aquilina L.)(後來改名為Pteridium aquilinum L.)在美國《植物學雜誌》發表;1929年,發表了《河北新異木》(A New Xenoxylon from North China)的論文;1934年,在中國植物學雜誌上發表了《植物徒手切片法》;1937年,張景鉞發表了《被子植物苗端原生韌皮部的分化》一文,對植物組織的起源和分化作了觀察和介紹,是中國發育解剖學的早期研究成果。1937年和1938年分別發表了《黃豆莖葉在不同光強度中生長與分化》和《光強度對白芥菜Sinapisalba L.莖幹生長和分化的影響》(與巴塞爾大學薛卜教授合作)兩篇論文,是中國生理解剖學和實驗形態學最早的研究文獻。 [7]  其他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張景鉞.河北異木之新種(英文)[J].中國地質學會志,1929(03):274+261-269+271-273. [17] 
[2]張景鉞. 普通植物學—形態之部[M]. 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 1951. [18] 
[3]張景鉞.植物系統學[M].北京∶北京大學高等植物學教研室,1957∶ 147. [9] 
[4]張景鉞.梁家驥.植物系統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 320. [8] 
[5]張景鉞. 植物系統學[J].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19] 

張景鉞人才培養

  • 高校治理
張景鉞擔任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的30多年裏,傾注精力於生物系的建設,深知師資是教育事業的關鍵,引薦、聘用和選拔優秀生物學人才到系裏工作。在張景鉞的招攬和聘請下,中國很多生物學家曾先後在北京大學生物系執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生物系招生人數逐年擴大,到1952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年招生人數都超過100人。 [2] 
  • 講授課程
1940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生物系為學生講授《普通植物學》。 [2] 
  • 教學方法
張景鉞在教學中重視基礎理論和生產實踐。多采用中國學者編寫的符合中國實際的教材,帶領師生進行野外實習和生產實習,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2] 
  • 學生培養
張景鉞在中國各大高等院校任教多年,培養了大批植物學不同領域,特別是植物形態學、解剖學方面的人才,學生遍佈中國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有關產業部門,多人已成為各個崗位上的骨幹力量和學術帶頭人,中國的一些植物學家,如嚴楚江唐耀徐仁王伏雄吳徵鎰、孫兆年、李正理等,都是他的學生。 [7] 

張景鉞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張景鉞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49年7月—1951年7月
中國植物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


植物學報》主編
參考資料 [5]  [7] 

張景鉞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1934年秋,張景鉞教授與夫人崔之蘭合影 1934年秋,張景鉞教授與夫人崔之蘭合影
張景鉞祖籍江蘇省武進縣,出生於湖北省光化縣老河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年幼喪父,家境不寬裕,從小養成了刻苦和勤奮好學的作風。 [6] 
  • 婚姻家庭
張景鉞妻子崔之蘭,動物組織胚胎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兩人育有一子張企明。 [10-14] 

張景鉞人物評價

“張景鉞一貫認真負責,積極完成所擔負的任務,在參與組織和領導學術交流、協調科研工作以及普及植物學知識方面做了許多堅實的工作,對中國植物學會的創建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評) [2] 
“張景鉞治學嚴謹,學識淵博,特別是在植物形態學、解剖學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對於這些學科在中國的開拓和發展樹立了良好的開端,起了表率和示範作用。張景鉞熱心教育事業,為人謙遜,善於團結同行科學家,一生辛勤教學近40年,他誨人不倦、諄諄善誘的教育家風度,贏得了學校師生的廣泛敬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 [4] 

張景鉞人物紀念

  • 獎學金命名
張景鉞—李正理獎學金為北京大學獎學金項目,以激勵北大學子不斷進取,追求卓越,為未來報效祖國、服務社會做好充足的知識與能力儲備。 [15-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