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捕虜體

鎖定
捕虜體(xenolith),是岩漿在侵入作用過程中所捕獲的圍巖碎塊。其形狀和大小不一;由於在圍巖崩落時發生移動,其構造方向與圍巖整體的構造方向常不一致;圍巖崩落於岩漿中,大部分都被岩漿熔化及交代,因此,只有少數在巖體邊緣還可殘存,多分佈於火成岩的邊緣部分。
根據巖性不同可分為長英質巖類的捕虜體和超鎂鐵質巖捕虜體。
長英質巖捕虜體分為淺源捕虜體(epixenolith)和深源捕虜體(hypoxenolith)兩大亞類。
超鎂鐵質巖捕虜體(ultramafic xenolith),即地幔捕虜體。
中文名
捕虜體
外文名
xenolith
定    義
岩漿在侵入過程中捕獲的圍巖碎塊
分    類
地幔捕虜體,淺源、深源捕虜體
結    構
變晶結構、變餘結構等
構    造
交代構造、環帶構造

捕虜體捕虜體分類

捕虜體淺源捕虜體

淺源捕虜體,簡稱捕虜體是指花崗岩體侵位時捕獲的圍巖碎塊。
岩石類型主要為各種變質岩或變沉積岩。具變晶結構變餘結構構造,有的與寄主岩漿相互作用後可發生成分變化,而形成各種交代結構和環帶狀構造,圍巖中有對應的岩石。多呈稜角狀,多分佈於巖體邊部或頂部。
[1] 

捕虜體深源捕虜體

深源捕虜體,是寄主岩漿在分凝、上升過程中捕獲的地殼深部先成岩石的碎塊。
岩石類型主要為各種變質岩,可包括花崗岩源區的岩石。常具變晶結構,葉理狀或塊狀構造,圍巖中找不到對應的岩石。稜角多已圓化。 [1] 

捕虜體地幔捕虜體

地幔捕虜體,又稱超鎂鐵質巖捕虜體,是指由地幔岩漿(主要是由玄武岩金伯利岩鉀鎂煌斑岩等岩漿)從地幔岩漿源區或從岩漿上升的地幔通道中捕虜而來的地幔巖碎片。
主要岩石種屬:方輝橄欖岩、尖晶石二輝橄欖岩、橄欖二輝巖、石榴二輝橄欖岩及純橄巖等。
地幔捕虜體最常見的礦物組合有以下兩種:
1、70%-80%橄欖石+20%-30%輝石、尖晶石
2、70%-80%輝石+少量橄欖石尖晶石
金伯利岩中的地幔捕虜體的主要富鋁相為石榴子石鹼性玄武岩中捕虜體富鋁相為尖晶石
地幔捕虜體以變質結構為主,具有以下主要結構類型:原生粒狀結構碎斑結構、粒狀鑲嵌結構、板狀等粒結構、部分熔融結構。 [1] 

捕虜體捕虜體的地質意義

淺源捕虜體的成因意義:淺源捕虜體大量出現時,是主巖體被動侵位的標誌;據其成分變化,可闡明同化混染作用特徵。 [1] 
深源捕虜體的成因意義:深源捕虜體標誌着深部組成特點、變質條件等;,若為寄主岩漿源巖,可計算酸性岩漿形成時的熔融程度。 [1] 
地幔捕虜體的地質意義:是直接來自地幔的使者,是研究地幔組成及結構的最直接的樣品。 [1] 
參考資料
  • 1.    桑隆康,馬昌前等.岩石學:地質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