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性圖説

鎖定
《心性圖説》是中國明代理學家、教育家湛若水的主要著作。
書    名
《心性圖説》
作    者
湛若水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創作年代
明代
相關文獻
《明儒學案》

目錄

心性圖説作者簡介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廣州府增城縣甘泉都(今廣州市增城區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大儒。明弘治五年(1492年),湛若水參加鄉試考取舉人。後赴新會縣拜名儒陳獻章為師,由於得到嚴師的耳提面命,學識大為長進,深得陳的賞識,因而成為白沙學説的衣缽傳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參加會試,中進士第二名,先後被授為翰林院編修、侍讀。嘉靖三年(1524年),升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後又歷任南京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兵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

心性圖説摘錄

《明儒學案》中也有摘錄: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渾然宇宙,其氣同也。心也者,體天地萬物而不遺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發,未發故渾然而不可見。及其發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萌焉,仁義禮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謂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發見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懼慎獨以養其中也。中立而和發焉,萬事萬化自此焉,達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歸之者耳。終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無所不貫也。”“何以大圈?”曰:“心無所不包也。”包與貫,實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無內外,心亦無內外,極言之耳矣。故謂內為本心,而外天地萬物以為心者,小之為心也甚矣。

心性圖説主旨

《心性圖説》是論述性和心、意、情相互關係的著作。它認為,性是人所具有的、不依賴於外物的先天精神。性,“無體象可擬,非思議可及”,並且沒有偏邪錯誤。聖人保持着性不變。性感於外物而為心識,心識又為外物所感,而發生為意識,意識再為外物所矇蔽則流行為情識。心、意二識都會矇蔽人的本性,使人離開本性的中正圓明,而情識則更進而使人完全陷於“忘已循物,背覺合塵”的境地,至此,人已離禽獸的狀態不遠。普通人若從心、意、情三識中解脱出來,重歸於性,即“復性”,也可以成為聖賢。“復性”的方法、途徑,就是《大學》所説的“正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