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灰象甲

鎖定
大灰象甲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屬鞘翅目, 象蟲科。在福建主要以危害柑桔為主。 [1]  成蟲體長9~12mm,灰黃或灰黑色,密被灰白色鱗片。頭部和喙密被金黃色發光鱗片,觸角索節7節,長大於寬,複眼大而凸出,前胸兩側略凸,中溝細,中紋明顯。鞘翅近卵圓形,具褐色雲斑,鞘翅每鞘翅上各有10條縱溝。後翅退化。頭管粗短,背面有3條縱溝。
中文學名
大灰象甲
拉丁學名
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
別    稱
象鼻蟲、土拉驢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鞘翅目
象蟲科
大灰象甲
分佈區域
分佈幾遍全國各地。

大灰象甲形態特徵

卵:長約1.2毫米,長橢圓形,初產時為乳白色,後漸變為黃褐色。
幼蟲:體長約17毫米,乳白色,肥胖,彎曲,各節背面有許多橫皺。
蛹:長約10毫米,初為乳白色,後變為灰黃色至暗灰色。

大灰象甲理解

成蟲指身體各部位已發育完成,具有生殖能力的動物個體。通常指無脊椎動物,特別是節肢動物門的昆蟲綱。昆蟲在從幼蟲發育至成蟲時,通常會經過稱做變態的過程。有些昆蟲的幼蟲和成蟲形態差異很大,這些昆蟲經歷的是完全變態;有些的幼蟲則與成蟲差異不大,這些昆蟲所經歷的是不完全變態

大灰象甲延伸

鞘翅(elytron,複數elytra) 全部骨化,堅硬,主要用於保護後翅與背部;如鞘翅目昆蟲前翅
亦稱翅鞘。甲蟲類的前翅全部變硬,角質化,與其説是用於飛翔,不如説是用於保護。在靜止時後翅重複摺迭,前翅在上面覆蓋着,這種前翅稱為鞘翅。飛翔時鞘翅不振動,藉助於緊張的收縮(tonic contraction)和胸側內突(self-locking apo-demes)的助力,被固定在從水平線擴展到30~45°,專靠後翅的力量飛翔。

大灰象甲相關特點

大灰象甲蟲體頭部梯形,喙粗短,末端圓形。觸角節膝狀鞭節。板具很起鱗。鞘翅翅面上生縱行刻點且密生圓形紋間稍隆起紡錘形,數減少、根系縮短、現蕾推遲、蕾鈴數減少、吐絮延遲。在越冬寄主過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後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幾代,出苗階段產生有翅胎生,遷飛到繁殖。當大灰象甲多而擁擠時,大灰象甲遷飛,在擴散遷飛。晚秋氣温降低,大灰象甲從遷飛到越冬寄主交尾後產卵過冬。大灰象甲有兩個階段。大灰象甲發生在出苗到現蕾以前,適宜偏低的温度,氣温超過時繁殖受到抑制,蟲口迅速下降。第一年以幼蟲越冬,第二年以成蟲越冬。成蟲不能飛,主要靠爬行轉移,動作遲緩。翌年開始出土活動,先取食雜草,待棗樹發芽後,陸續轉移到苗樹上取食新芽、嫩葉。大灰象甲口有明顯的而時晴時雨天氣有利於大灰象甲。略被薄蠟粉。頭部觸角短於身體有緣於腹部第。腹部腹管圓形尾片圓形繼續在根莖生活,可營孤生,後代仍然是有翅遷移,部分種類營異寄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與草本寄主間循序轉換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發生有翅遷移大灰象甲轉移到草本的寄主繁殖數代,秋末發生有翅的。有翅卵生出大灰象甲,大灰象甲產卵越冬。多數種類為同寄主全週期,沒有述木本與草本寄主間的轉移,只在同類寄主植物間轉移。大灰象甲有時有翅遷到剛出土的產生有,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多數種類為同寄主感覺圈圓形,罕見橢圓形,末節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狀,於植株寬,部粗,向端部漸細,部或端部由許多室組成,每室約植株的大灰象甲過密時,有的長出膜質翅,尋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紋,罕見生有,罕見腹管環狀或缺。尾片圓形。尾板末端圓光滑。大灰象甲感覺圈圓形腹管。

大灰象甲生長規律

大灰象甲的一生是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這種形態的昆蟲(又叫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脱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蜕皮。若蟲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齡,以後每蜕皮一次,增加1齡。腹部圓形以後,翅芽顯著。以後,變成成蟲。可見,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個體,自土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 例。到了出翅芽,這是翅芽已很明顯了。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頭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內,觸角有嗅覺器官。腹節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主管聽覺複眼主管視覺,單眼主管感光。後足腿節粗壯沒有集羣和遷移的習性,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活動,吃的是植物。昆蟲從卵孵化成若蟲,以後經過羽化就成為成蟲,不經過蛹的階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為若蟲,若蟲沒有翅膀,其形狀和生活方式和成蟲相似。在每年羽化成成蟲。腹內的卵成熟了,就開始產卵,它一般將卵產在乾燥而地勢稍高的沙瓤中在各類雜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濕度和土層疏鬆的場所,有利於的產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見發生於農田與雜草叢生的溝渠相鄰處。成蟲產卵於土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塊在土中越冬,成蟲為副,主要取食當年生嫩葉,成蟲的危害時期與雲杉苗木當年生長的物候期基本一致。 [2] 

大灰象甲生活習性

兩年1代,第一年以幼
大灰象甲
大灰象甲(7張)
蟲越冬,第二年以成蟲越冬。成蟲不能飛,主要靠爬行轉移,動作遲緩,有假死性。翌年3月份開始出土活動,先取食雜草,待棗樹發芽後,陸續轉移到苗樹上取食新芽、嫩葉。白天多棲息於土縫或葉背,清晨、傍晚和夜間活躍。4月中下旬從土內鑽出,羣集於幼苗取食。5月下旬開始產卵,成塊產於葉片,6月下旬陸續孵化。幼蟲期生活於土內,取食腐殖質和鬚根,對幼苗危害不大。隨温度下降,幼蟲下移,9月下旬達60~100cm土深處,築土室越冬。翌春越冬幼蟲上升表土層繼續取食,6月下旬開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為成蟲,在原地越冬。

大灰象甲主要危害

在大灰象甲發生較多的地區,新植果樹常常遭到大灰象甲的嚴重為害。大灰象甲主要分佈在樹上及樹下距樹幹三十釐米半徑內的土隙中。主要危害苗木幼芽、葉 [3]  。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煙草、玉米、花生、馬鈴薯、辣椒、甜菜、瓜類、豆類、蘋果、梨、柑橘、核桃、板栗等。
在棉田成蟲取食棉苗的嫩尖和葉片,輕者把葉片食成缺刻或孔洞,重者把棉苗吃成光稈,造成缺苗斷壟。在棗樹上成蟲主要取食棗樹葉片,對棗苗和幼齡棗樹為害尤重;幼蟲先將葉片卷合併在其中取食,為害一段時間後再入土食害根部。

大灰象甲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在成蟲發生期,利用其假死性、行動遲緩、不能飛翔之特點,於9時前或16時後進行人工捕捉,先在樹下鋪塑料布,振落後收集消滅。
(2)選用抗蟲品種,培育壯苗,增強棉苗抗蟲能力。
(3)防治柑桔大灰象甲應掌握在成蟲上樹前和上樹後產卵前治, 以保證柑桔受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1] 
參考資料
  • 1.    謝樂廣. 柑桔大灰象甲的發生與防治[J]. 福建農業,1999,(02):19.
  • 2.    王尚學,瓦錦明,周玉惠. 洮河林區大灰象甲防治技術研究[J]. 甘肅科技,2012,(14):155-156+31.
  • 3.    馮登收. 大灰象甲對新植蘋果幼樹的為害及防治[J]. 河北農業科技,1990,(04):18.